225 幕府遣行三道檄

宣康來入院中,登堂行禮,呈上了一份文書,對荀貞說道:“剛得到荀將軍和陳相從琅琊發來的急報,荀將軍偵知琅琊鹽豪欲圖生亂。”

荀貞接過文書,展開細看,見這封密報是以荀成的名義寫的。

上邊寫道:琅琊鹽豪私下串聯,謀欲生亂,據目前所獲情報,昌豨、尹禮與鹽豪來往密切,昌豨並數遣信使,往見孫觀、吳敦、孫康諸人,然近月以來,成數次宴請孫觀,察其言色,觀似無叛逆之意,然亦或爲僞飾。陳登計雲:“可檄昌豨諸輩擊之,彼等如不擊,則由成親帶兵馬出開陽,先破鹽豪,還擊泰山諸營。”此議可否,候君侯之令。

荀貞沉吟稍頃,問宣康道:“此密報中,仲仁所述的元龍之計,卿以爲如何?”

今日幕府輪到宣康當值,故此荀成的這封密報送達幕府之後,宣康是頭一個看的,關於密報中的“陳登之計”,他已有斟酌,此時見荀貞詢問自己的意見,當下答道:“臧霸已從許將軍入魯,昌豨、尹禮便是想和鹽豪一併生亂,也定不能成事。陳相此計,以康愚見,似可用也。”

泰山軍中,孫觀、昌豨、尹禮、吳敦、孫康等數人雖皆有名於外,各掌兵權,每個人的帳下都各有部曲,但如論威望,卻是臧霸最高。

也就是說,如果和鹽豪們暗中往來的人是臧霸,那麼這件事情就會比較嚴重,因爲臧霸如叛,則孫觀等人必會從服。

可現下臧霸不在徐州,若只是昌豨、尹禮有叛意,那麼首先,孫觀等人不一定會跟着一起反叛,其次,就算孫觀等人跟着一起反叛,因爲羣龍無首之故,也是很容易就能平定的。

因而,宣康判斷說:“陳相此計,以康愚見,似可用也”。

荀貞也是這麼個判斷。

他心道:“昌豨諸輩如果有反意,確是正可藉此鹽豪生亂之機,將他們一起剿滅平定!”又心道,“而今唯一所可慮者,是若昌豨諸輩果反,臧宣高在魯國會有何反應?”

臧霸只帶了千人的兵馬跟從許仲出討魯國黃巾,部曲太少,即便聽聞昌豨等人叛反的消息,料來他定也不敢與之呼應,但卻是極有可能會因擔心荀貞株連他的緣故,而從魯國叛逃去兗州等地。

這件事情如真的發生,對荀貞而言之,沒有什麼事實上的損失,臧霸等泰山兵雖有不少軍馬,可不是荀貞嫡系,即便臧霸等人不反,短日內也定難指揮如意,有之固好,失之也不可惜,甚而還有好處:假想一下,如果臧霸真的叛逃去了兗州,不管兗州刺史劉岱收留不收留他,荀貞卻皆能由此而有了用兵兗地的藉口。

雖是如此,然就荀貞本心所思,他卻還是極不欲看到這一幕發生的。

原因很簡單:

臧霸等人是“降將”,儘管荀貞對待他們還不錯,又是升他們的軍職,又是給豐厚的賞賜,可實事求是地講,荀貞對他們的提防之意是確實存在的,別的不說,就只說調臧霸出琅琊、改屯陰平一事,明眼人一看即知,除了分化泰山軍這一個緣故之外,沒有別的緣故可以解釋荀貞此舉,那麼一旦昌豨等人叛反、臧霸逃入兗州或別處的事情發生,話傳出去,荀貞提防泰山軍的事實難免就會被有心人誇大,以此來攻擊他“心胸狹小”、“不容降者”,甚至會說泰山軍是被他“故意逼反”的,這就將會不利於日後的攻伐戰事。

故此,荀貞還是很不願意看到臧霸出逃這件事情發生的。

他沉吟多時,對宣康說道:“迴文仲仁、元龍,令他兩人密切監視琅琊鹽家及昌豨、尹禮,務保糜芳、姚頒安全。嚴令他兩人在得到我的軍令之前不許妄動。”

宣康不解,說道:“今鹽豪將亂而尚未起,正當急擊之時,將軍卻緣何令琅琊不許妄動?”

些許鹽豪生亂,即便待到他們準備妥當,正式起兵之時,就算再加上泰山軍諸營,固也非荀軍對手,甚或不需從外調兵,只荀成部就可將他們擊敗,可行軍打仗,到底還是損耗越少越好,現下鹽豪尚未準備妥當,正是首發制敵的良機,從而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荀軍自身的傷亡、輜重的損耗,可荀貞卻令荀成、陳登只許監視,不許妄動,也難怪宣康迷惑不解。

荀貞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又下了一道軍令,說道:“再給君卿去檄,述昌豨、尹禮與鹽豪勾連之事,並及此封密報,也一道寄去給君卿,叫他轉給宣高看一看。”

宣康聽了荀貞此言,這下才恍然大悟,說道:“將軍是慮如昌豨諸人真反,藏將軍或會心不自安?”

荀貞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又道,“給子龍也去一道密檄,叫他備下兩千兵馬,萬一魯國生變,又或琅琊生亂,即刻馳往。”

宣康應道:“諾。”

見荀貞沒有別的吩咐了,宣康拿着荀成的密報從堂上退下,回到堂邊的便坐裡邊,按照荀貞的意思,親自動筆,分別給荀成、許仲、趙雲各寫了一道檄文,遣人八百里加急,立即送出。

趙雲的駐地離郯縣最近,最先接到檄文,得檄當日,他便整軍備戰,此且不提。

荀成第二個接到的檄文。

宣康在給他的檄文中,把荀貞之所以令他“不許妄動”的緣由也寫上了,看罷檄文,荀成令人請來陳登,將檄與之,請他觀看,待他看罷,說道:“元龍,將軍檄文如此,君有何意?”

陳登說道:“將軍仁厚,故寧舍擊賊良機,也要先等藏宣高表態。既是如此,你我自當體奉將軍之意,遵檄行事。”

荀成說道:“我亦如此想。除此之外,我欲請孫觀再來開陽,以試其意,君以爲可否?”

“自無不可。”

荀成之所以數次宴請,都只是請了孫觀,而這次,又是隻請孫觀,卻是三個緣故。

首先,孫觀的駐地陽都離開陽最近,只有六十里地,別的泰山諸將之駐地離開陽都較遠,而且如尹禮、孫康所駐之諸、東武二縣又臨着北海,有抵禦北海黃巾之責,沒有合適的藉口,也不好請他們離營前來。

其次,泰山軍的諸帥中,孫觀之地位僅次臧霸,加上他兄長孫康的部曲,他的部曲人數也是僅次臧霸,只要把握住了他,餘下如昌豨諸輩,便是反叛也無大慮。

再次,陽都和開陽都在沂水以西,掌握住了孫觀,日後如果真要用兵討剿昌豨諸輩,那麼就可以直接渡沂水而東,於戰事的進展上也會頗有利。

荀成、陳登議過,荀成即遣人去陽都,又一次邀請孫觀來開陽。

孫觀得到邀請,於兩日後抵至開陽。

荀成設宴款請,於席上細細察其言行,覺其並無隱瞞之貌,似是真無反意。

雖是如此,然荀成這次宴請孫觀,卻沒有像前幾次一樣沒多久便送他回陽都,而是找尋藉口,連宴不止,不放他回營。

魯國前線,許仲是最後一個接到檄文的。

看過檄令,許仲一邊傳令部曲注意後方,以防臧霸從騶縣拔營,由後偷襲本軍,一邊遣人把荀成的密報送去給了臧霸。

臧霸收到密報,大驚失色。

35 大勝(下)49 輜重已備88 徐榮久觀疑雲起 荀貞靜候將欲擊52 佳客翩翩洛陽來(中)4 飛檄琅琊御冀方101 兩軍對陣煙塵起179 廣陵懸榻迎陳登8 推衣49 呂奉先攻勝李通(上)196 周幼平如熊舉將(中)1 謀北要在泰山郡53 勸降非是一路使 臨敵當有攻守備23 文聘(中)42 三見遲婢46 室暖臨懷春情在42 君臣自古固多疑60 樽前豪傑意難決2 禮錢需得四百萬104 彈棋最妙是長斜5 三縣吏士迎滿道 閉門謝客因兄傷228 琅琊鹽亂不足定29 志高行健皓月明22 今有潁陰乳虎(下)6 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181 一潘當先下襄賁15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32 破敵(中)1 雙喜臨門(上)50 排場29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15 出城激戰65 短歌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38 範繩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36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七)55 兩千兵足滅獠寇 智淺何如相國高16 虎狼之威(上)26 決勝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185 星羅雄傑滿部中(上)49 登門51 故事25 孟德智略真天授159 趙子龍三捷擊相81 捕拿張直(上)64 裨將軍新旅建組85 襲陣兵退夏侯惇(三)161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21 甲兵四千向神都(上)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75 許縣陳氏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17 第一天(中)143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76 貴顯何氏兩將軍31 唐兒20 屯田從來積糧策84 襲陣兵退夏侯惇(二)35 集合119 東郡二文鎮兗州36 會師(上)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21 黃帝邢德有之乎69 志懷霜雪曹孟德(下)268 詔拜鎮東得兩郡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60 文直8 推衣107 冠蓋裡中安諸將 上兵當以先伐謀207 丈夫豈可受人輕48 許君卿計敗張遼56 熔鑄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92 兵臨西華(中)57 早晚滅此豎子大賊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30 臨大事從容不迫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5 當民兵預備役遇到野戰軍,後者華麗敗退了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91 襲陣兵退夏侯惇(九)59 荀君爲政(上)51 謀算將戰36 什伍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17 搜山千騎入深幽(八)25 郡府迴文30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49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十)1 謀北要在泰山郡30 將戰217 選將調兵間先行222 臨將戰復授機宜61 太守行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