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還在繼續,然後文藝表演便開始了。
這纔是操場上面四百多小觀衆最期待的時間,至於說蓋不蓋大樓,他們纔不關心。
演出場地很簡單,甚至連木頭臺子都沒有搭建,就在操場前邊的一塊空地上進行。觀衆席最前面一排是領導和捐款大戶們,後面則是大寨鄉中心小學的四百名學生。再往遠的地方,有大約百十名大寨村的村民,抱着膀子,三五成羣的遙望着演出的節目。
節目的出場順序基本上是按照各個小學在大寨鄉教辦裡面的地位安排的,王錚他們的節目安排在中間。
曹鄉長端坐在前排最中間的椅子上,然後兩邊分別坐着吳友富和劉玉堂。
每個節目結束,曹鄉長都會禮貌性地鼓兩下掌,然後同身旁的吳友富和劉玉堂點評上兩句。
吳友富油膩的臉上堆滿了笑容,而鄉教辦主任劉玉堂則不時皺着眉頭同曹鄉長討論幾句。
王錚現在正坐在觀衆席的對面,中間隔着演出場地。他很明顯的看到,其實曹鄉長看的很乏味。比起鄉里組織的元旦晚會,這些小孩子的表演實在乏善可陳。
畢竟,排練的時間太短了,節目演出的效果很不好。
王錚估計,差不多節目演出一半,曹鄉長就會走了。而曹鄉長一走,其餘的大戶肯定也沒功夫在這裡看什麼文藝表演了。然後,這時候,父親也該來了。
大寨鄉教辦組織的這場文藝演出,說句實在話,真的是有點對不起在座的打款老闆們的捐款。
這第一個節目,是中心小學選送的,一羣穿着小肚兜的小女孩表演的舞蹈《採蘑菇的小姑娘》。綠色的演出服是中心小學每年六一的時候纔拿出來讓學生表演用的,然後現在派上了用場。不過,猶豫演員排練的不熟練,上臺之後,還沒有開始表演,有個小女孩不小心猜到了另一個小女孩的腳,然後你砸我我砸你,七八個小女孩就都摔倒在了地上。
觀看節目的人一看,立馬鬨堂大笑起來,甚至連曹鄉長,也忍不住搖着頭笑了起來。而曹鄉長旁邊的劉玉堂,則很生氣地瞪了站在一旁的大寨鄉中心小學校長一眼。
一上臺就出了狀況,然後接下來的表演可想而知。甚至於其中兩個小姑娘因爲過分緊張的緣故,好像動作全忘了,完全跟不上拍子。
第二個節目是方家莊小學選送的,一個小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怎麼說呢,沒有新意,估計曹鄉長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了。不過第二個節目還算中規中矩,沒出什麼大簍子。
然後接下來的節目,有女生獨唱,有四句半,也有相聲小品,但是節目效果都很一般。
等了一個小時,終於輪到王錚上臺了。
上臺的時候,王錚回頭看了一眼還在一旁等着的校長鬍海,只見胡海衝着王錚鼓鼓掌,鼓勵地豎了下大拇指。
“哎~~~,大忽悠!大忽悠!”
王錚懷抱着兩根柺杖,學着本山大叔的樣子走上了舞臺,然後頭上蒙着紅圍巾,學着老年婦女搗着小碎步走上來的馬年壯跟在王錚的身後喊了起來。
馬年壯一上臺,大家立馬瞪着眼睛端詳起來。聽聲音像是個男的,可是打扮卻是個女的,自習一看,原來還是男扮女裝,一下子就讓大家的興趣給提了上來。
王錚走到表演場中間站定了位置,轉過頭看着跑上來的馬年壯,笑眯眯地說道:“喊啥大忽悠,當大夥面,別叫我藝名行不?”
觀衆們一聽,發現這表演的小孩好像還故意模仿一個小品演員來着。有覺得耳熟叫不上名字的,早有旁邊的觀衆給介紹起來。
“哎呀,這是誰呀,模仿的是趙本山。”吳友富樂呵呵地看着表演場的表演,自言自語地說道。
曹洪慶輕輕歪了下頭,對劉玉堂說:“演趙本山那個,是不是桃花嶺村的王錚呢?”
劉玉堂推了推眼睛,連忙點頭說道:“對對對,就是王錚,怎麼,曹鄉長你也認識王錚。”
“啊。”曹洪慶的眼珠子下意識地轉了兩圈,然後看着劉玉堂說:“他可是咱們大寨鄉三年級的第一名呀,這樣的名人我能不認識?”
鄉長的話讓劉玉堂很感動,連連點頭。
《賣柺》這個小品笑料百出,王錚他們雖然演的不熟練,但是在這場文藝表演裡面,已經算得上是最好的演出了。
曹洪慶見到有小學生表演了一個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的小品,也一下子來了興趣,高高興興地認真看起來。
王錚的演出,不時引來大家的鬨堂大笑。
等到最後王錚表演完了,下了臺,曹洪慶還戀戀不捨地對旁邊的劉玉堂說:“真不錯,真不錯,這小子還會演小品!不錯,不錯!”
曹洪慶一個勁地誇王錚,誇的身爲大寨鄉教辦主任的劉玉堂臉上都覺得有光了。
王錚的節目表演完,然後曹洪慶又看了兩個節目,便帶頭離開了會場。
那些大戶們覺得表演沒多少意思,看到鄉長走了,也紛紛都離開了。
這時候,王錚纔看到自己的父親懷裡抱着一個書包,向自己這邊張望過來。
王錚回頭對校長鬍海說:“校長,俺爸來了,俺去找俺爸了。”
“行,注意安全,下午回家休息休息,明天別耽誤了上課。”胡海囑咐道。
“爸,爸。”王錚一邊招手,一邊跑向了王向忠的跟前。
王向忠看到兒子,笑眯眯地走了過來。
“錢帶來了嗎?”王錚忙問道。
王向忠拍了拍書包:“都帶來了。”
“得先排隊,咱們到那邊去排隊吧。”
剛纔捐款的隊伍很長,那些大戶們捐完了錢之後,然後大家便開始排隊捐錢了。老百姓們都很踊躍,有捐一百的,也有捐十塊的,甚至三毛兩毛的也有。
劉玉堂現在又站在了捐款箱的旁邊,太高嗓門對大家說,凡是捐款超過一百的,都要立碑刻上名字。
支持教育事業光榮,王向忠領着兒子的手,走到了隊伍的最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