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姬是女娃的孿生姊妹,她的相貌和身上那股香味,都和女娃一模一樣,只是性格大相徑庭。女娃溫柔婉約,使人憐愛有加;而瑤姬卻是剛毅孤傲,機敏冷豔。蚩尤在漳河樹巢遭遇的那位裸遊女郎,不是女娃,而是瑤姬;蚩尤到如今還矇在鼓裡,還在誤會着。瑤姬自幼拜炎帝雨師赤松子爲師,採用服食冰玉的方法修煉仙術。八年過去了,她已經吃完了規定的九十九葫蘆冰玉,按照下一個程序,需要入火自燒,方能得道成仙。當朱明命令點火燒樹時,瑤姬暗自慶幸,以爲是天遣朱明前來舉火,幫自己修煉成功。
火勢異常猛烈,瑤姬一時手忙腳亂,不知如何處置,處境非常危險。正在這時,導師赤松子(1)及時趕到,抓住她的頭髮跳上樹梢,在火海中上下起伏,如在江河中游泳沐浴一般。瑤姬身上的污穢,腦袋裡的雜念,裡裡外外被火苗舔食殆盡,頓覺身輕似煙,吐氣若風,飄飄欲仙。赤松子見大功告成,隨即降下一陣傾盆大雨,將山火澆滅,師徒二仙各自踩着一片彩雲,消失在天際。
由於煙火瀰漫,遮天蔽日,朱明等人並沒有看到瑤姬羽化登仙那幕壯觀的場景,而是認爲她必定葬身火海無疑。大雨剛過,衆人呼啦一下衝到樹下,在灰燼中尋找瑤姬的屍體。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只發現朱明那支羽箭倒插在地,箭桿已經燒焦。在箭的周圍,新冒出一種從未見過的草,綠葉層疊,黃花爛漫,香氣襲人。朱明聞那花香,正是瑤姬的氣息,一樣地奪人心魄。他潸然淚下,以爲這就是瑤姬的精魂所化,將它命名爲瑤草。朱明選一棵最大的瑤草,同那支箭合在一起,代替瑤姬的屍骨葬在巫山之陽,並把那棵萬年古桑命名爲帝女桑,以寄託他的哀思。
朱明的誤會,引起了後人的誤會。戰國時屈原的弟子宋玉,爲諷喻楚襄王,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高唐賦》,把瑤姬說成是善於媚人的巫山神女,令後代文人們大嚼其味,這
是一誤再誤了。
朱明回到王城,懊惱不已。這時親信慌忙來報:“倉頡在神農洞刻下八個字劃。”
“他是史官,大事必書,有何大驚小怪!”朱明斥道。
“這八個字劃有礙攝政王聲譽。”來人說。
“什麼字?”
“炎帝攝政火燒帝女。”
朱明的腦袋“轟”的脹大了,把手一揮,果斷地說:“鏟去‘攝政’二字,封閉神農洞。”
經朱明這麼一改,倉頡在神農洞留下的記載就變成了“炎帝火燒帝女”六個字,流傳至今。
上次軒轅逃走後,特別是得知句龍竊聽神農洞以後,朱明親自檢查了神農洞的密閉狀況,發現了句龍經常出入的那條蛇洞。他斷定軒轅就是從這裡秘密出逃的。從洞口石壁斷口看,很象是倉頡的傑作,懷疑是他放走了軒轅。倉頡今天的舉動,讓朱明堅信了自己的推斷。聽人說,蒼吉的四隻眼不僅能隔山透物,而且可以望斷時空,前瞻千年,後顧千年,他的意見往往被人們奉爲金科玉律。朱明想,如果燒死瑤姬的事傳出去,不僅會影響眼下的闡讓,還會使後人對闡讓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何況,倉頡既已心屬軒轅,說不定還會做出有損祝融氏的舉動,還是及早將他逐出神農洞爲好。
一想到軒轅,令朱明不寒而慄。近來下面不斷報告,因控制不力,邊遠部落已紛紛投靠軒轅。就在朝廷大員中,司天官大橈早就放出話說,天下只有一個天子,接替神農氏天子之位的人不在南方,而在北方;聽說,最近他又到夸父山觀星臺去驗證自己的預言。藥師歧伯是軒轅的朋友,也躲出王城去追隨俞罔…
朱明不敢再想下去,但有一個念頭揮之不去:阿珠的出走是不是也和軒轅有關呢?她是否已被軒轅劫走了呢?這是一個不祥的預兆。來自北方的威脅已迫近家門,國恨家仇涌上心頭。
摘取琅玕的使者倍氓求見朱明。他沒有取來琅玕,只獻上一幅畫在樹皮上的畫,是他從刮過皮的瓊枝樹樹幹上臨摹下來的。畫上有一條飛龍,正把急雨和冰雹射向瓊枝樹;樹旁還有一個人面紅發蛇身的怪物,一看就知道是句龍。畫的右上角有個三頭人,正在走向一輛大車。倍氓說,瓊枝樹下一片狼藉,一個完整的琅玕也揀不出來,只有拳頭大的冰雹還沒有融化。看來,至少千年之內長不出火鳳凰的專享食品了。他分析,肯定是軒轅派一條飛龍夥同句龍作的案,說不定還有離珠作內應,因爲離珠剛到北邊走了一趟。
朱明靜靜地聽着,不由得插了一句話:“離珠是個義人,不會吃裡爬外、監守自盜。”
“那麼句龍肯定是少不了的,我進行過跟蹤調查。”倍氓說,“句龍戰敗後,帶領殘軍流竄到西部,加入鯀部落。有一部子弟不習慣那裡的氣候,準備遷回故地,句龍拿出一枝琅玕,讓他們帶給在汾水畔開荒播種的鬼臾區。鬼臾區把他們留下來,並和發明牛耕的叔均商議舉行祭天活動,慶祝豐收。與他們相鄰的部落都受到邀請。聽說有琅玕祭祀火鳳凰,有不少部落打算參加。”
“那鬼臾區和叔均都屬炎帝族裔,像祭天這樣的大事,怎麼不來打個招呼?”句龍問。
倍氓說:“他們早就和軒轅打得火熱,和我們倒是沒什麼來往。聽說軒轅本人還要來參加他們的祭典,有些部落得到過軒轅的幫助,這次也是衝着他去的。”
倍氓以爲朱明會發火,他的脾氣本來是很暴躁的;誰知朱明竟然哈哈大笑,說:“你這個消息很好,很及時。你趕快派人把吳回和赤驥請來。”倍氓莫名其妙,又不好再問,起身去了。
注(1)《列仙傳》捲上:“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往往至崑崙山上,長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