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節 尋着大姐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殤》

第105節 尋着大姐

陸家是養着幾個男僕的,此時都聚在院中,聽得雲仙姨娘的安排,要去門外擡了箱子進來。忽聽得客廳中傳來鬼哭狼嚎,分明是雲仙姨娘在嚎哭,接着是陸家公子的嚎叫,一衆的男僕拿了棍棍棒棒的,便要往客廳裡衝。

田大刀父子倆門神般地守在門口,把衣服向上一捋,露出腰間皮帶,皮帶上斜插着油光閃閃的西洋短槍,再有一排寒光閃閃的柳葉飛刀。

衆男僕立時呆了愣了,怔怔地不知所措。

緩得一氣,兩個男僕醒過神來,此是陸家大少的屋裡,懼他作甚?兩個男僕不信狠,手裡的棍棍棒棒一通地亂舞,眥着大眼,埋了頭,往裡便衝。

小刀抽出短槍來,衝着空中,“轟”一聲巨響。數個男僕,都被嚇得半死,抱了頭,僕在了地上。

這短槍,正是上次前去重慶碼頭,花了五兩銀子,從馮舵爺的隨身護衛手裡購來的。名叫短槍,其實不過是鋸短了的手銃,膛內裝着一把鐵砂子,射程只得十數步,聲響兒卻是驚人。

於信達一把抓了雲仙頭髮,使勁揪着,硬生生地拖到陸明德跟前,一把摜在地上:“程叔,看着這對狗男女。若敢亂動,給本少爺往死了打,一切本少爺兜着。”

於信達猶不解恨,提起腳來,踹在雲仙的腰上,再扭頭對着守在門邊的田大刀道:“田叔,隨我進內,尋大姐,走,尋咱大姐。”

於信達緊跟着田大刀,葉兒拉了於信達的衣角,也隨了進得內院裡,先尋茶廳,再進臥室,然後帳房,終不見梅子大姐的身影兒。

於信達可急了,扯開了嗓子,高聲呼喊起來,呼聲中帶夾着哭:“大姐,梅子姐,你在哪?我是小弟,於信達,尋你哩。別藏着躲着了,出來,我是小弟,信達小弟哩。”

田大刀也急了,一邊四處翻騰,一學了於信達,扯開喉嚨,高呼起來。

任兩人怎樣呼叫,就是沒得回答。

於信達四處奔走,四處搜尋,葉兒便緊攥着衣角,四處奔走,四處搜尋。

前院已然搜遍,沒見半個人影兒。就只剩得後院,還沒搜尋。

尋到廚下,只見得一人把頭躲進柴草堆,只弓着個背影兒在外。

田大刀跑過去,從柴草堆里拉出那人,反過身來,卻是一個半老的僕婦,嚇得全身發抖。

大刀一腳踹在僕婦的背上,惡兇兇地問:“雨梅呢?咹,雨梅在哪?”

僕婦三魂早嚇掉兩魂,上下嘴皮直顫,卻是說不出話來,瞪着銅鑼般的大眼,用手抖抖索索地指着廚房後邊的一排雜屋子。

那時節,川西川南的民居,多是四合院形制。前面是正屋,後面置作院壩,往往靠裡,建幾間簡易房舍,用於堆放柴禾或閒置器物,有些人家,也兼作養些雞犧鵝鴨,或作狗舍,一般是不居人的。

葉兒盯了後邊的屋子,拉拉於信達的衣角,再指着最靠裡的一間小屋兒:“在那屋,定是在那屋。”

那排雜屋,最靠裡的兩間是柴房,房前放着兩個大木盆,一個裡面浸着一堆衣服,一個裡面還漂着一件內衣,卻不見人。

於信達跟在小炮身後,幾步衝到那屋,小門兒虛掩着,用力一推,再伸了頭往裡瞧去,屋裡光線實在太暗,啥也看不清。

“梅子姐,梅子姐……”於信達一邊輕聲呼着,一邊緩得一會兒,待眼睛適應了屋內的昏暗,朦朦朧朧地見得似有人影兒。

三人擠進柴房中,一股惡臭撲面而來,昏暗的光線中,依稀辨得個大概。

屋角地上,胡亂地鋪着一些衣巾和棉絮,破破爛爛,散發着一股難聞的味兒。一個人兒,睜着突出的眼球,驚恐地盯着進門的人,滿頭亂蓬蓬的頭髮四散着,單薄的衣服掩飾不住瑟瑟的抖動。

這就是俺大姐?美麗可人的梅子姐?

於信達不敢相信,伸出手去,拂開女人凌亂的頭髮,細細端詳,卻邊看邊搖頭。

記憶中的大姐,哪是這個樣子喲?

田大刀湊近前來,也是邊看邊搖頭,不對,不對,咱家梅子,哪是這樣?

問她話,就只搖頭,啥也不說,用了驚恐的眼光,盯着三人。

田大刀搔起頭皮來,搔了老半天,忽然,一拍腦瓜子:“哎呀哎呀,脖子!脖子!”

於信達回了頭,盯着田叔:“脖子?”

田大刀:“對呀對呀,脖子。咱記得清楚哩,咱家大妞,頸脖右邊,有黑痣哩。”

是了是了。小時候,於信達可沒在梅子身子少打過滾兒,就是捱了梅子睡覺,也是常事兒。就在梅子脖脛處,呈梅花形排列着五顆黑痣。

因了這五顆梅花狀的黑痣,大姐才得名“於雨梅”哩。

於信達伸出手去,就要解這女子的上衣,想要看看她的脖脛處,是不是真有梅花狀排列的五顆黑痣。

女子驚恐起來,拼命地躲閃着,掙扎着,不讓於信達接觸自己。

於信達可顧不得那麼多了,一把摟了女子在懷,再一用力,硬生生地,把那衣領撕開來。

五顆黑痣,赫然入目,呈梅花排列。

正是梅子。

這就是梅子?自己朝思暮想的梅子?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梅子?咱可親可愛的大姐梅子?怎就這樣了呢?人不人,鬼不鬼,咋回事了呢?

於信達使勁兒地攬着梅子,抱緊她的臉龐緊貼在自己的胸口,放聲嚎啕起來:“姐呀……我是信兒,我是信兒啊……我的姐,我親親的姐……咋就這樣了呢……”

葉兒本來站在旁邊,見得信兒哭得傷心,竟跪了下來,伸出小手,一邊爲於信達抹着眼淚,一邊在大姐驚恐的面龐上撫摩着,哽咽着:“梅子姐,咱們走。啊?咱們走,回家去。啊?咱們回家!”

大姐暗淡無神的目光,一直在三人臉上逡巡。聽得葉兒說話,竟把眼光定在了葉兒臉上,暗淡的眼神中,忽然有一絲兒光亮閃過。

於信達想要把梅子大姐抱到屋外,卻又力氣不濟。

“我來,我來。”田大刀小心翼翼地抱了梅子,出得屋外。

葉南水和江總管也進得後院來,俯身看梅子,禁不住地抹淚。

葉南水:“信達,走,回家,回我家。”

江總管抹抹眼角:“是哩,是哩,此處不宜久留,回得葉家別屋再說。”

於信達在梅子臉上一陣的摩挲:“姐,咱回家!”

葉兒也在梅子臉上一陣的摩挲:“姐,咱回家!”

田大刀彎腰抱着梅子,徑往前院而去,幾滴清淚,悄悄地滴在了梅子臉上。

葉兒攆在後邊,自顧自地解了鈕釦,脫了小花襖,再攆上來,踮着腳尖兒,輕輕地蓋在梅子身上。

梅子一雙赤腳,掉在小炮的臂彎裡晃盪。

葉兒跑前幾步,把梅子的一雙光腳丫抱了在懷,隨着田大刀的腳步,一跑的小跑。

出得客廳,陸明德坐在椅上,小炮的右手五指,仍緊緊地攥着他的肩胛,一動也不敢動。

雲仙那女人呢,就那麼坐在地上,右手捂着臉脥,想是於信達那兩巴掌,着實地用了力,現在還隱隱作痛哩。

雲仙見得田大刀抱着梅子,要出門去,便忍了疼痛,嚷嚷起來:“搶人囉!你們這幫強盜,搶人囉!”

“搶人?嗬嗬,老子還想殺人哩!你這妖女,信不信,老子一刀捅了你,眉頭都不得皺呢?”田大炮一邊罵,一邊提出腳來,狠勁兒地踹在雲仙的屁股上。

雲仙吃這一腳,疼得呲牙咧嘴,順勢把個身子癱了在地上,想要耍潑。

於信達睜大雙眼,死死地盯着雲仙。一股凜冽的殺氣,竟透過朦朧的淚花,讓雲仙不自禁地害怕,渾身泛起一層雞皮疙瘩來。

這於家小子,看個頭,也就十一二歲吧,怎來這樣濃重的殺氣喲。

雲仙嚇得閉了嘴,連疼痛也顧不得呼號了。

葉兒則抱着梅子的光腳丫,一邊隨了田叔往外走,一邊衝了陸明德和雲仙,吐起口水來,嘴裡不住停地罵:“呸!呸!呸!壞蛋!大壞蛋!哦呸!”

程大炮和程小炮就堵在門口,盯着院中的僕人們,進不得,也出不得。

剛剛,程小炮不是放過一槍麼?那響聲巨大,早已驚動四鄰街坊,也不知道陸家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聚在宅外,人山人海。

梅子披頭散髮的,由田大刀抱着,出得門來。於信達和葉兒隨在身邊,程大炮同着小刀小炮,殿後護着。

衆人明白,三河於家,找上門來了。

平常時日,這陸家內屋,常有女人哭聲傳出,或悲悲慼慼,或厲聲嚎叫,甚是悽慘,不由猜測,陸家這女子,名作雨梅的,定是飽受折磨哩。

但這事兒,畢竟是陸傢俬事,旁人沒理由干涉的,只能搖搖頭,從內心裡,給予幾許同情罷了,卻做不得任何事兒。

現在,這麼幾個人,抱了梅子出來,那臉上,滿是騰騰的殺氣。

唉唉,這陸家,怕是報應來嘍!

第43節 先聲奪人第39節 再訪蔣宅第91節 京報舊聞第128節 疑神疑鬼第45節 葉兒妹妹第76節 又見三絕第152節 洪雅沉船第12節 望山書屋第94節 蔣家笑談第51節 縣衙對質第155節 鹽司脫困第51節 縣衙對質第17節 將軍衙門第18節 尊經書院第101節 葉家別屋第122 龍蛇混雜第41節 洋人來了第98節 自貢葉家第55節 師孃高見第110節 劉老太醫第05節 於慈恩大婚第77節 你個騙子第79節 先生懼內第88節 與爾辯辯第112節 洋醫之辯第107節 驚魂始定第06節 香香討計第26節 望鳳坡第27節 再訪蔣宅第07節 義女虹兒第65節 談判(一)第22節 太爺之憂第142節 夫妻夜話第153節 大刀起鹽第104節 進了陸家第144節 路易主刀第37節 不見花姐第85節 意外之喜第09節 丁萍兒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122 龍蛇混雜第36節 縣衙戲耍第51節 縣衙對質第138節 打你屁股第89節 莫得商量第159節 崇明敘事第125 呆子鹽監第131節 點拔生意第99節 共營鹽井第45節 葉兒妹妹第47節 藍風生第114節 梅子試衣第41節 洋人來了第164節 管家出馬第06節 香香討計第162節 羞死人了第122 龍蛇混雜第167節 哈哥其人第126節 幕後推手第58節 公推主事第08節 丁家舉人第02節 三河於氏第50節 祝大蟲子第97節 自貢兩井第133節 孰輕孰重第31節 運動運動第74節 主教逛街第149節 途中受阻第67節 談判(三)第70節 先生受騙第128節 疑神疑鬼第16節 張大管家第145節 麻醉之針第66節 談判(二)第101節 葉家別屋第167節 哈哥其人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157節 三封快信第137節 捨我其誰第43節 先聲奪人第06節 香香討計第51節 縣衙對質第53節 劉忠說勢第151節 知府勞軍第107節 驚魂始定第131節 點拔生意第73節 這個娃娃第144節 路易主刀第115節 萍兒探女第110節 劉老太醫第09節 丁萍兒第09節 丁萍兒第75節 百順酒樓第25節 嘉州商號第137節 捨我其誰第157節 三封快信第32節 小何師傅第34節 黃家二少第91節 京報舊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