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海內北經

海內西北陬以東者。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木丕]而東向立。一曰龜山。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枚),其南有三青(鳥)烏,爲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貳負之屍在大行伯東。

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木丕]食。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爲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爲物人面蛇身。[蟲匋]犬如犬,青,食人從首如。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蟲匋]犬北。一曰從足。

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崑崙東北。

大[逢/蟲蟲]其狀如螽。朱蛾其狀如蛾,[蟲喬],其爲人虎文,脛有[啟月],在窮奇東。一曰狀如人。崑崙虛北所有。闒非,人面而獸身,黃色。

據比之屍其爲人折頸披髮,無一手。環狗其爲人獸首人身。一曰[蟲胃]狀如狗,黃色。[礻未]其爲物人身黑首從目。戎其爲人人手三角。

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

崑崙虛南所有汜林方三百里。從極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一曰忠極之淵。

陽[氵於]之山,河出其中,凌門之山,河出其中。王子夜之屍,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之靈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蓋國在鉕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

大蟹在海中。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大[魚便]居海中。明組邑居海中,逢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內由西北角向東的國家地區、山丘河川依次如下。蛇巫山,上面有人拿着一根棍棒向東站着。另一種說法認爲蛇巫山叫做龜山。西王母靠倚着小桌案而頭戴玉勝。在西王母的南面有三隻勇猛善飛的青鳥,正在爲西王母覓取食物。西王母和三青鳥的所在地是在崑崙山的北面。有個神人叫大行伯,手握一把長戈。在他的東面有犬封國。貳負之屍也在大行伯的東面。犬封國也叫犬戎國,那裡的人都是狗的模樣。

犬封國有一女子,正跪在地上捧着一杯酒食向人進獻。那裡還有文馬,是白色身子紅色鬃毛,眼睛像黃金一樣閃閃發光,名稱是吉量,騎上它就能使人長壽千歲。

鬼國在貳負之屍的北面,那裡的人物是人的面孔卻長着一隻眼睛。另一種說法認爲貳負神在鬼國的東面,他是人的面孔而蛇的身子。蜪犬的形狀像一般的狗,全身是青色,它吃人是從人的頭開始吃起。窮奇的形狀像一般的老虎,卻生有翅膀,窮奇吃人是從人的頭開始吃。正被吃的人是披散着頭髮的。窮奇在蜪犬的北面。另一種說法認爲窮奇吃人是從人的腳開始吃起。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自有兩座臺,每座臺都是四方形,在崑崙山的東北面。有一種大蜂,形狀像螽斯;有一種朱蛾,形狀像蚍蜉。蟜,長着人的身子卻有着老虎一樣的斑紋,腿上有強健的小腿肚子。蟜在窮奇的東面。另一種說法認爲蟜的形狀像人,是崑崙山北面所獨有的。闒非,長着人的面孔卻是獸的身子,全身是青色。天神據比的屍首,形象是折斷了脖子而披散着頭髮,沒了一隻手。環狗,這種人是野獸的腦袋人的身子。

另一種說法認爲是刺蝟的樣子而又像狗,全身是黃色。襪,這種怪物長着人的身子、黑色腦袋、豎立的眼睛。戎,這種人長着人的頭而頭上卻有三隻角。林氏國有一種珍奇的野獸,大小與老虎差不多,身上有五種顏色的斑紋,尾巴比身子長,名稱是騶吾,騎上它可以日行千里。崑崙山南面的地方,有一片方圓三百里的氾林。從極淵有三百仞深,只有冰夷神常常住在這裡。冰夷神長着人的面孔,乘着兩條龍。另一種說法認爲從極淵叫做忠極淵。陽汙山,黃河的一條支流從這座山發源;凌門山,黃河的另一條支流從這座山發源。王子夜的屍體,兩隻手、兩條腿、胸脯、腦袋、牙齒,都斬斷而分散在不同地方。

帝舜的妻子登比氏生了宵明、燭光兩個女兒,她們住在黃河邊上的大澤中,兩位神女的靈光能照亮這裡方圓百里的地方。另一種說法認爲帝舜的妻子叫登北氏。蓋國在大燕國的南面,倭國的北面。倭國隸屬於燕國。朝鮮在列陽的東面,北面有大海而南面有高山。列陽隸屬於燕國。列姑射在大海的河州上。

姑射國在海中,隸屬於列姑射。射姑國的西南部,高山環繞着它大蟹生活在海里。陵魚長着人的面孔,而且有手有腳,卻是魚的身子,生活在海里。大鯾魚生活在海里。明組邑生活在海島上。蓬萊山屹立在海中。大人貿易的集市在海里。

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三 北山經第一 南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五 中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二 西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三 北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四 東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五 中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五 中山經第一 南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