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樹的廚藝已經練成了,而且他自己又是個融會貫通的,有時也會想出個讓巧巧都驚歎不已的新菜式,自身素質已經具備,現在缺的就是一個在衆人面前展示的機會了。在烏山村裡,不可能弄個什麼廣告,毛遂自薦也並不是那麼的妥當,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讓一部分人知曉,然後依靠口口相傳,形成口碑效應,再就是親友間的相互扶持,讓曾大樹有更多展示的機會。
過年就是個難得的好時機。新年裡,衆人忙着走親訪友,衆親友齊聚一堂,不外乎吃吃喝喝,再就是聊聊家常。這兩樣都對曾大樹有利。前者可以用來展示廚藝,後者則用來傳播廚子的美名。
曾大樹一家每年正月初一和巧巧的叔叔、姑姑們一起去爺爺家拜年,正月初二和巧巧的姨媽、舅舅們一起聚在外公家裡。而曾大樹作爲老大,下面的弟弟妹妹也都會在正月初五這天過來曾大樹家裡吃飯,當然還有其他的親戚需要走動。每年走親訪友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固定的,除非有了變故。
在臘月二十二這天,曾大樹和趙杏花分別去了巧巧的爺爺和外公家裡,跟兩家人商量過年的菜讓曾大樹掌勺的事,並把曾大樹想做廚子的打算跟兩家老人說了,不出意外地兩家人都很贊同,並且都表達了他們的驚訝和喜悅。能做廚子在農戶人家看來就是有了大出息,做父母的都是盼望子女能有出息的,而巧巧的外公外婆也是希望看到女兒的生活能過得好的。
機會有了,做廚子,還要有必備的工具。
那就是多層的大蒸籠!說這個是必備的工具並不是瞎說。村宴酒席一般都有十來桌,每桌要上十二道菜,而酒席上的菜又要熱乎,又要上得快,可是廚子只有一個!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要用上大蒸籠了!蒸籠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保溫和做菜。
有些菜是可以提前做好然後進行保溫的,比如魚、肉、湯菜等。還有些菜是必須要用蒸籠來做的,比如蒸魚丸、蒸海木耳鴨蛋、蒸蛋片等。總之每個村宴的廚子都要有一個蒸籠,而且這個蒸籠要做的大,還要是多層的,這樣才能裝下更多的菜。
如果去集市上買一個這樣的大蒸籠將會很貴,至少要十二文錢,這在曾大樹家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好在曾大樹也會編竹子,他平時會編一些筐啊籃子啊什麼的,而這個大蒸籠也是用竹子做的,曾大樹決定自己來做蒸籠。做蒸籠並不簡單,需要技術,還需要手巧,而且這是一門技能。曾大樹還沒有做過這麼大的蒸籠,但技能總是相通的,經過慢慢地摸索,這個多層的大蒸籠總算是做成了!
曾大樹總共做了十二層,一層一層地疊加在一起,像一座小塔,而且這個蒸籠是可以隨意拆卸的,還能分做好幾個來用,是一個很巧妙的竹製器物。
曾大樹做蒸籠的時候,虎子、小峰和小山都被強制要求全程在旁邊看着,這是一個技能傳承的過程,父傳子,子傳孫,好多古老的技能就是靠着這樣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最終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