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蜀地我爲王

東川節度使裴灼炎這兩日心神不寧,大唐的各路遺老遺少都匯聚在成都,正策動擁立大唐憲宗皇帝第十三子光王李忱爲帝,延續大唐國祚,還都關中,再造山河。

成都雖然熱鬧,但那是熱鬧給別人看的,兩位主事者他裴灼炎還有西川節度使段文昌的心裡卻是涼哇哇的,李茂登基已經一年零一個月,哀皇帝和貞皇后也殉國一年整了,成都的光王卻還是光王,身份仍是大唐的天下兵馬大元帥。

天下兵馬副大元帥李茂已經稱帝做了燕國皇帝,大元帥爲何不稱帝繼承李氏血統,延續李唐的天下呢。

難。

難在人心不齊,難在實力不濟。

南方擁戴李唐的道州雖多,卻多貧弱,各道觀察使、節度使們嘴上嚷嚷的兇,卻又個個心懷鬼胎,舊主眼看是不濟了,新主風頭正勁,此刻公然跳出來,給大燕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將來可就沒了轉圜的餘地啦。

現在嘴上嚷嚷,既能博個忠臣的名聲,將來燕軍真的南下,也好轉彎不是。畢竟皇帝都是愛忠臣的,天下人也都是愛忠臣的,有了忠孝之名,再怎麼着也能去長安做個閒官,保存後半生的榮華富貴不是。

裴灼炎在心裡盤算過,真正願意撐持李忱登基稱帝的實力派掰掰手指頭就能數的清:武昌的牛僧孺算一個,他算半個,段文昌算不算得上半個,存疑。嶺南節度使劉鶚、荊門軍節度使胡農川、福建觀察使夏鵲人合起來算一個,靠着兩個多或許不到三個人的忠心,李忱就立不起來,立不起來又怎麼能稱帝。

眼看着思宗皇帝死社稷已經一年了,大唐何去何從卻還沒個定數,前途一面茫然,外面都說李忱之所以不願意繼承皇統是沒有接到哀皇帝的玉寶,沒有太后的詔令,他是個孝順的人,不願意做悖逆之事。

這完全是一派胡言,國家破滅,皇帝攜皇后自盡殉國,真要是孝順就該挺身而出,頂住天大的壓力登基稱帝,延續皇統,哪有這般皇帝死了一年,還在成都觀望的。這哪裡是孝,這分明是大不孝。

大唐自思宗殉國起已經滅亡了,成都只有前唐的光王兼天下兵馬大元帥,這個人只是在苟延殘喘而已,早晚必會完蛋。

他派往長安探聽消息的使者遲遲未歸,嚴秦的兵馬卻是越來越近了。若非素日跟他過不去的十三洞黃洞蠻不知哪根筋搭錯了地方跟嚴秦鬨鬧起來,他的梓州城怕早已不姓裴了。

耳中忽然傳來一聲雞叫,裴灼炎吃了一驚,窗紙發白,不知不覺又是一宿未眠。

他吹熄燈火,走出屋去。初夏的梓州還有些寒意,空氣卻清新的可愛。坐在廊下打盹的衛士裴望急忙跑過來給他添了一件衣裳。

“郎君又是一晚未睡。”

“睡不着,年紀大了,不似你們能吃能睡。”

“廚下的米粥時刻準備着,我去叫來。”

“不必忙,陪我一起走走。”

二人從節府後門出去,裴望知道裴灼炎行事不喜排場,但大戰在即,必要的警衛也是不可或缺的,他朝守門將領使了個眼色,用力地一揮手,將領連忙卸去衣甲,身着便衣,暗藏利刃隨行,倒也做的不漏痕跡。

山城人起的早,天剛矇矇亮,郊外的人們已經開始爲一天的生計而奔波,不過因爲宵禁嚴格,城門和主要坊的坊門都還沒開,城內的街道上行人還是寥寥。

“坊門不是統一開啓嗎,怎麼有的開,有的沒開。”

“回郎君的話,大坊裡住的人能顧溫飽,守規矩,故而按點開啓。小坊和偏僻地方住的都是窮人,早起要做小買賣,故而起的早,都堵在門口轄嚷嚷,坊官被吵的實在沒辦法,就開的早點。”

“這叫什麼道理,守規矩的倒比不守規矩的吃虧。這以後誰還守規矩?”

“郎君說的是,可這樣的道理愚夫愚婦們又哪懂呢,當差的也都是圖自己自在,睜隻眼閉隻眼,誰也懶得去較真。”

裴灼炎聽了這話,搖了搖頭,苦笑了一聲,他的家族雖然顯赫,年幼時卻十分困苦,民間的疾苦了悟甚深,窮人聚集的坊之所以早開門,不是窮人的嗓門大,吵的兇,而是他們爲了生計,主動湊錢賄賂坊官,故而開門稍早,正常人家不必爭這一時也就沒人去賄賂坊官,故而坊門就按時開啓。

裴灼炎問裴望:“我鎮東川這麼多年,東川百姓的生活可有改善了?天才矇矇亮,就有這麼多人上街求食,可見民生艱難啊。”

裴望道:“那也怪不得郎君,這些年盡顧着打仗了,先打回鶻,又打吐蕃,又跟關東諸侯打,打仗就得花錢,小民因此困苦,與郎君何干。”

裴灼炎道:“這是胡說,打仗是北面在打,蜀地一直還是安寧的。沒有了長安這個無底洞要填,稅賦其實是減輕了的,可爲何百姓還是不富裕?這是我的失職啊。爲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我心裡有愧,我心裡有愧啊。”

裴望不解裴灼炎爲何要發這番感慨,故而沒敢插嘴,本以爲裴灼炎只是有感而發,隨便說說,誰知到了這天的晚上,裴灼炎忽然召集闔衙將吏,痛悔自己未能替百姓解困,致使東川百姓在平定劉闢後這麼多年仍然衣食難全,****年年掙扎在溫飽線上,他自慚形穢,宣佈辭去大唐東川節度使的職務,回家鄉隨州去,晴耕雨讀,了此殘生。

闔衙將吏目瞪口呆,嚴秦大軍已入山南,不日將進入東川,身爲一鎮節度使,這個時候辭官回鄉,這跟臨陣脫逃有何區別?

當然硬要說又無區別,細算起來,還是有區別的,畢竟眼下燕軍還沒打過來,此刻辭官這叫急流勇退,引咎辭職,是有擔當的表現。等到燕軍打入東川再跑,那才叫臨陣脫逃,這裡面的差別可就大了。

此刻他辭官回鄉隱居,將來不論是唐勝了燕,還是燕勝了唐,他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若是此刻不走,等到嚴秦犯境再走,唐固然是容不得他了,燕國也不會喜歡一個臨陣脫逃的傢伙。名頭這東西很重要,一旦壞了名頭,那可真是萬劫不復了。

裴灼炎是個愛惜名譽的人,也是個行事果決的人,主意一定,當場將節鉞移交給副使曾士順,當夜收拾了,第二日一早便掛冠而去。走時兩袖清風,幾卷詩書,三五個隨從而已。

梓州百姓見其如此清廉,送他一個青天的稱號,又送了他一把萬民傘,當然梓州官場的人都知道他的妻妾兒女和家產早已運回隨州老家,他孤身一人在梓州做官,爲的就是想走就走,沒有牽掛。

副使曾士順接掌軍權後,立即奔赴梓州以北的綿州佈防,準備迎擊嚴秦的進犯。嚴秦此刻還在山南境內,山南西道節度使林瑞麟本是騎牆派,嚴秦、朱邪赤心率數萬大軍散關,他立即轉變態度,高調宣誓效忠大燕。不僅主動撤除關隘,籌措糧草,還主動要求率軍從徵。

嚴秦在山南境內並未遇到官軍的像樣抵抗,卻被十三洞洪洞蠻絆住,十三洞洪洞蠻聯洞主洪木木而今兵強馬壯,實際控制着劍、利、文、龍四州,在這些地方,官府勢力只侷限於州城以內,縣城、鄉村早已被洪洞蠻控制,各處縣官上任不僅需要向洪洞蠻花錢買路,還要在上任後去洪洞寨覲見洪木木,否則屁股便坐不穩,想當傀儡也不可得。

洪木木自持兵強馬壯,要求嚴秦封她做洪洞王,封她丈夫張琦爲鎮西公。嚴秦告訴她自己無權封他做國王,要想討封賞可以遣使去長安面見大燕皇帝,當然,空手進京總不大好,不妨率軍隨他一起南下平定蜀中,立下大功後,燕國自然有封賞啦。

洪木木不肯,揚言若嚴秦不答應,便封鎖道理,不讓神策軍南下,嚴秦好說歹說無效後,便下令突襲洪洞寨,把洪木木抓了起來。

這一下可算捅了馬蜂窩,十三洞洪洞蠻羣起而攻之,硬是把嚴秦拖在了山南境內達一個月之久,後來還是李茂得到消息,遣使封洪木木爲洪洞王,封張琦爲鎮西公,這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兩家握手言和後,洪木木欲親率八千洞兵,隨嚴秦南下,充當前鋒,張琦恐其脾氣不好,跟嚴秦鬧翻臉,便接過帥杖,做了南征元帥。

張琦在蜀地多年,熟悉蜀中地理氣候和風俗民情,一路上爲嚴秦出謀劃策,過關斬將,幫了嚴秦大忙。

嚴秦本想在平定劍州後,突襲梓州,逼香裴灼炎,卻不防裴灼炎竟掛冠而去。主持東川軍務的曾士順出身軍旅,心存忠義,一根筋地效忠李唐,竟在綿州糾集了數萬兵馬,決意與南征軍血戰到底,各地在他的鼓動下對南征大軍殊死抵抗。

嚴秦進入東川后,接連遭遇數場惡戰,鎮西公張琦也不幸在綿州城外戰死。

洪木木聞聽丈夫戰死,悲憤之餘,披掛上陣,傾巢而動,率洞兵萬餘人強攻綿州城,血戰兩日夜,城破,屠城以泄憤。

綿州乃梓州門戶,綿州被蠻族屠城的消息傳到梓州,頓時引起極大的憤慨。曾士順趁機組織民軍萬人,遣散老幼,誓與城池共存亡。

李忱聞聽綿州被屠城,連夜寫《討北逆屠戮無辜軍民文》一道,痛斥李茂勾結蠻族屠戮蜀地百姓,號召蜀地百姓團結起來共御外悔,檄文經多爲名手修改潤色,變得朗朗上口,一經傳出,頓時激起蜀中軍民極大的憤慨,數千駐軍和百姓圍住兵馬大元帥府,公推李忱爲帝,擊潰入侵之敵,還都長安,再造大唐河山。

西川節度使段文昌本是劉闢屬僚,劉闢滅亡後,入唐爲官,元和、長慶年間官至宰相,但自王守澄、李逢吉掌權後,段文昌便一句不振,後雖有李忱極力舉薦出鎮西川,對李唐王朝的那點忠心卻早已消磨殆盡。李忱待他有知遇之恩銘,他不敢忘懷,銘記在心,也正是因爲如此,他的態度才變得如此模糊不清。

以他宦海沉浮幾十年歷練出來的眼光,豈能看不出大唐氣數早盡,李忱是扶不起來的,扶起來也會立即倒下,於大局非但絲毫無益,還要連累一大批人。

當初時局微妙,他勸李忱暫緩稱帝,避免成爲李茂的重點打擊對象,李忱聽了他的話,但後來李瀍服毒自盡,關中歸燕,李忱應該也可以在成都稱帝接過李唐旗幟的時候,他卻仍然反對李忱稱帝,而是建議他秘密聯絡南方藩鎮,積蓄力量,繼續忍耐。

若說李瀍剛死那會兒他勸李忱暫緩稱帝,還有爲李忱打算的成分,那麼等到李瀍自盡殉國,李茂佔據長安後,他仍反對李忱稱帝便完全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了。李忱在成都稱帝,他這個西川節度使往哪擺,一旦李忱稱帝他就必須在大唐和大燕之間做出選擇,以他的身份必須選擇仕唐,但問題是李茂已經成勢,軍勢強大,萬一蜀中不敵,弄個國破家亡,豈不連累着他也要跟着爲大唐殉葬?

他效忠的大唐已經亡國了,成都的這個大唐是立不起來的,明知不可爲,他爲何還要爲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再被牽連一次?

但是綿州屠城讓他改變了主意,現在羣情激奮,人心可用,李忱稱帝已經不可避免,他若不盡快改變主意,擁戴新主,弄不好自己將成爲兩派共同打擊的對象。

圍在兵馬大元帥府門前的數千軍民中就有他的大量親信,不顯山不露水,只躲在幕後操控。他算定李忱會接受民意稱帝的,也算定他的這個皇帝做不長久,所以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讓別人知道是他做的,至少他賴賬的時候,別人抓不到他的把柄。

李忱“迫於”民意,準備接受勸進,登基稱帝了,但段文昌不表態他心裡到底沒底,正要遣使去探個究竟時,段文昌卻率領蜀中官員浩浩蕩蕩進入兵馬大元帥府,要求李忱立即登基稱帝,延續大唐國祚。

時當畏難,李忱也就不那麼囉嗦了,三勸三讓也是要的,只是程序簡化,一炷香的時間內完成,意思到了就行了。

一個時辰後,大唐憲宗皇帝的十三子,穆宗皇帝的親兄弟,敬宗、文宗、哀皇帝的叔父,光王、天下兵馬大元帥李忱在成都宣佈登基稱帝,改元大中。

第496章 轟上了天第196章 退個風輕雲淡第528章 亂的有秩序第27章 這事兒不能算完第294章 別當我傻第682章 別怨我胡言亂語第664章 牛肉湯西施第724章 水寒鴨先知第632章 墜落的“太陽”第80章 爲何不帶上我第373章 勇士不哭第577章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16章 我又立功了第98章 賺他最後一文錢第30章 不許碰我第153章 午後不打獵第522章 誰是刺客?第103章 虎離山第10章 一路向東第74章 錢多好燙手第423章 抓了個雞飛狗跳第561章 不帶這麼欺負人的第228章 凰化龍第50章 大變局第140章 屠斬第524章 秦墨送子第522章 誰是刺客?第437章 人小鬼大第239章 謎一樣的死第573章 你逼我吞了個蒼蠅第615章 馭內要嚴第491章 前方大捷和後方冤案第526章 你的繡花鞋留在了外面!第662章 烏雲又來第572章 滅門和跑路第180章 請你吃罰酒第606章 王氣不能泄第488章 大哥!賤人!第165章 抄家第416章 你也沒變第75章 你不要走了第152章 淄青節度使府第185章 自投羅網第537章 遼東的另一面第450章 都說了我不是第353章 逛夜市第35章 高,實在是高!第71章 找錢第555章 無情未必真英雄第23章 破局的是條鯉魚第532章 勝利突兀而來第337章 豹子不如貓第199章 這是怎麼回事第131章 毛太公第210章 海上遇故人第706章 鬨鬧第589章 新朝的新氣象第384章 宜春院裡無大事第34章 好運要來你擋不住第306章 求人不如求己第656章 角力第668章 甘露之變(續)第34章 好運要來你擋不住第682章 別怨我胡言亂語第142章 招降納叛第344章 心裡不平衡第687章 非太師不可!第534章 何以辨忠奸第581章 夤夜造訪第37章 流民多了也不怕第5章 叫我去見官第109章 假的真不了第403章 談談條件第414章 進退之道第228章 凰化龍第470章 契丹人的錯判第147章 去還是不去是個問題第467章 誰是兇手?第81章 不解真相第125章 分化、擊破第598章 河北的新變局第266章 闖宮(續)第581章 夤夜造訪第313章 襲破曹州第548章 立字爲據第549章 反轉的力量第244章 奏對少陽院第621章 屠狗計劃第105章 刺血當墨第582章 激辯是非第61章 銅虎頭第35章 高,實在是高!第28章 一報還一報第109章 假的真不了第222章 一路向西第651章 “換頭術”第587章 重逢後的諸多不和諧第73章 宣傳只爲賣地第721章 歷史的長河第32章 你不能把醋當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