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

沒錯,西羌城又被叫做日落之城,世人皆知的一件事情。這樣的叫法,實際上,還要從上古文明時代的一個傳說提起,爲后羿射日。

傳說之中,東島國中有一株扶桑樹,扶桑樹之上,住着十個太陽。某天,十個太陽,一起出現在天空之中,從大荒之中走出了一名勇士,張弓搭箭,將十個太陽之中的九個,射落了下來,落於西海之濱。而,西海之濱的地方,就是現在西羌城的位置。

隨着滄海桑田的變化,曾經的西海之濱也已經變成了天斷山脈和一片高地。這就像是大陸漂移一樣,時間推移之後,文明也誕生了,傳說也就出現了,日落之地就變成了日落之城。

據此,西羌城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了。不過,說來也奇怪,在這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之中,西羌之人不斷沒有遭遇到什麼打的災害,哪怕是西羌城也沒有遭受到什麼大的損壞。也許,這是上天眷顧的原因吧,也許是因爲羌族之人的秉性,讓他們很好的將這樣的一座城市繼承了下來。

關長雲駕着馬車,夏正平站在馬車上,望着遠處的日落之城,不由得一陣感慨涌上了心頭。夕陽西下,馬車的影子,在夕陽之中越拉越長。此時,大草原之上,頗有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味在裡面。也許,這就是一種情懷,或者說是一種極美的情景吧。

夏正平一行人,終究是在夕陽徹底落下的時候,進入了西羌城,尋到了館驛,住了下來。

第二日,夏正平打聽到了關於西羌族族長的消息,然而不巧的是西羌族族長馬守成,他現在出巡在外,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回來。這一點,倒是讓夏正平有些預料不到。不過,他倒也沒有在意,便是在西羌之城住了下來。

當然,在這幾日的時間,夏正平還是要進行了解一番西羌之城的。畢竟,這個城池,只是在之前聽說過,並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

一連兩日下來,夏正平對於西羌之城的風土人情,大概是掌握住了許多。這裡的民衆,和雍涼之地的一樣,也是有着悍不畏死的精神在裡面,這也許和他們的圖騰有關。

西羌族的圖騰,就是他們的信仰。他們一共有三個圖騰,一個是太陽。畢竟,西羌之城稱作日落之城,西羌之地自然稱之爲日落之地了。他們信仰太陽,以太陽爲圖騰,才讓他們有着生命之力,才使得他們能夠成長在這篇土地上。

第二種圖騰,便是狼圖騰。在西羌民族的人眼中,狼雖然是他們的天敵,然而正因爲狼的存在,才讓他們學會了如何生存下去。這與大夏神朝的夏族、華族有所不同,華族、夏族歸根到底,是一個民族演化而來的,他們所具有的圖騰,便是龍圖騰。

華族在這一片疆域的北邊,而夏族在這一片疆域的那邊。遼王等諸侯王所在的封地,是華族的聚集地,而夏正平這個漢王所在的巴州及其他諸侯王的封地,則是夏族的聚集地。

然而,在實際上來說,兩族的共同祖先,是一個民族的,他們只是因爲地域的不同,而逐漸形成了兩個差異不是很明顯的民族。

不過,大夏王朝這麼多年的立國時間,南北之間的交流也開始頻繁起來。隨着時間的推移,兩族之人,也逐漸走向了融合。更有一個事實,那便是其他族人的加入。並不是所有的異民族都和大夏神朝有着敵對的關係的,有一些民族會融合進大夏的統治區域,與大夏神朝的華族、夏族相聯姻通婚,以至於隨着時間的推移,後代逐漸融入了夏族和華族。

龍圖騰,就是夏族與華族的共同信仰,這與狼圖騰的含義不一樣。龍騰於天,守護着四方的安寧,其中的意思,也和狼圖騰有着不一樣的地方。這大概就是,兩個民族之間的信仰差距吧。

西羌民族的第三個圖騰,則是一種不存在於實際生活的神獸,具體說來就是這種神獸守護着西羌之地,和龍圖騰具有着相似的功能。但宗的來說,這種神獸並不是龍。

事實上,華族、夏族信仰的圖騰之獸,也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見過老虎的,見過狼的,見過世上各種動物以及珍奇異獸的,唯獨是沒有看見龍的。反倒是,龍這種圖騰上描繪出來的形象,其中有某些地方,和着真實世界的動物相似。

這大概就是這兩個民族先祖的智慧吧,講究着神明與命理的社會,大概就會創造出這樣的圖騰。亦或者說,寄託着整個民族奔騰向上的意願——一種騰飛向上的理想。

除了這三種圖騰之外,夏正平最爲重要的發現,便是這裡的人,同樣不習教化,卻有着相當好的自制力。這一點,與巴州之民有着想類似的情況。巴州之民,同樣是不習教化,然而巴州的民衆,卻沒有那麼好的自制力,那些人是說反抗就反抗的主。這也許和治民的方針不同,至少夏正平是這麼認爲的。

哪怕是夏正平掌管巴州之後,巴州各郡,包括永昌郡在內,也是發生過幾次民變,這就與自制力有關了。

總之一句話,兩相對比之下,夏正平覺得自己應該在未來,對於巴州的民衆進行一番徹底的治理才行。或者說,他的所有的至理方針,都應該是以民爲本的。只有以民爲本,民衆纔會不斷支持統治者。

連續着兩日的訪查,夏正平收穫很多,第四日之後,他便是得到了消息,西羌族族長,也是到了西羌城。

這一日的上午,夏正平根據得到的消息,走進了西羌族族長的行宮,進入了政事堂。在這裡,族長就是酋長,酋長和族長實際上是一個意思。

“漢王夏正平,拜見族長大人!”夏正平走進政事堂,拱手問禮,“前幾日自雍州而來,特意拜會族長大人。”

“順帶說一句,孟起公子,可曾記得蕭正?我便是那個蕭正!“

夏正平並打算繼續隱瞞着自己作爲蕭正的這個事實,他覺得自己有必要向馬孟起解釋清楚,以便以後能夠彼此敞開心扉,交流出真實的想法。

他一邊說着話,一邊瞥向了政事堂四周,見到這裡並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有着諸多官員在列。事實上,政事堂中除了南山客、關長雲、夏正平以外,就只剩下了馬孟起和馬守成。

馬守成驗過拜帖,又是聽着夏正平這麼說,便是哈哈大笑:“我聽說過你!大夏神朝的最後血脈。”

“事實上,早在多年之前,我就暗中派人調查過你。當時我的兒子,馬孟起自襄州回來之後,便是向我提起了蕭正,後來調查結果發現,蕭正就是你。這麼多年來,沒有聯繫上你,千萬別見怪啊。”馬守成的絡腮鬍子,不斷抖動着,這意味着談很是興奮,“來,我的兒馬孟起,快來見過夏正平,他是巴州的漢王。”

一旁站着的馬孟起,顯然是有所愣神的,聽着自己的父親叫自己,他才意識到了什麼,趕緊走到了夏正平面前,抱拳拱手道:“在下馬孟起,拜見漢王殿下。當時候,還不知道您就是皇子,所以下手有點重了,還請您海涵,莫要見怪。”

夏正平見此,便是微微一笑,同樣抱拳拱手說道:“將軍莫要將那些事情放在心裡,誰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當時只不過是爲了試探某些東西,所以出手向你挑戰了。”

兩人說的事情,自然是當初在襄陰郡,彼此比武的事情。不過,最終的結局,倒是有些令人意外,兩人都接到了柳如煙的邀請。

“說到年少輕狂,我現在都有些心思,想要和漢王殿下,再比試一場呢!”馬孟起似乎也回憶起之前的事情了,他的神色之間,充斥着不甘心,甚至是不願意失敗,“這也是我的一個心願,那日之後,我們不也是私下裡約定了嗎,彼此要再一次進行切磋。”

“孟起,莫要放肆,他是漢王,金枝玉葉,萬一傷到了,豈不是對不起歷代大夏皇帝對我們的恩情?”馬守成勸告道,“更何況,他現在是唯一的大夏皇族。”

馬守成這一句話說的沒錯,根據史料記載,大夏神朝和西羌之民,歷代友好相處,甚至是在西羌之地發生一些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的時候,會給予一定的幫助。這種幫助,哪怕是西羌之民自治起來,也依舊存在。甚至可以說,自古以來,大夏神朝都在幫助者西羌之地。

“無妨!”夏正平擡手阻止住了馬守成的勸阻,他心裡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既然將軍想要與我比試,不如成全於他。只不過有一個條件,不知道孟起將軍有沒有興趣?”

“什麼條件?”

“我的條件很簡單,若是你輸了,請將軍隨我一同征戰天下。若是我輸了,我向西羌之地每年提供二十萬擔稻米。”

夏正平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目的,這是他的真心話。

第三章 後下手遭殃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六章 建寧郡反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二十章 認死理的程湯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十三章 假虞滅虢第四十五章 亂政皇子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十二章 修法第十六章 考校新官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章 詐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十一章 稱帝第三十五章 另有其人第九章 煮鹽、曬鹽第十三章 對酒當歌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章 朝陽宮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第三章 花魁柳如煙第二十三章 相視一笑如昔日第十三章 宮刑第六章 諸侯形勢第二十二章 病重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四十章 許千言第十二章 永昌改制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五十章 莫須有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二十五章 烽火臺上狼煙起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二十一章 代受刑責第十五章 交易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五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一章 大旱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十九章 攻取彰徳郡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十四章 小心思第九章 大快人心第三十六章 田曹曹正第十五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三十四章 刺客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四十一章 轉道西羌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三十五章 春祭第三十六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九章 尉遲破第二十五章 弒君第三十六章 奔油江王朝身死(四千字大章爆發,求支持!)第三章 三堂會審第二十六章 竊國之賊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十八章 弄巧成拙(爲諸位書友的支持而加更的三千字大章)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二十四章 蜀王急信第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十六章 殿下求策第十五章 交易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四十八章 夏正平鬥將首勝第三十二章 犧牲第五十三章 您請便!(四千字大章送上!)第十二章 北伐中原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三十章 詐第七章 官商第九章 微服私訪第十六章 忽悠第三十七章 得捷報漢王賞軍第四十二章 日落之城第三十八章 抗旨第二十五章 大朝議第三十三章 議取蜀州(上)第二十一章 代受刑責第六章 過蜀州第五十四章 巴州漢王三連駁第八章 奪權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十章 三十萬大軍第六章 農政書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十四章 王師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