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軍修整之後,烏爾多奇迅速制定了2442年的作戰方案,洛夫軍削減到3萬人,調至迪馬河岸牽制住迪馬第二軍團——經過一年的作戰,烏爾多奇初步的瞭解了迪馬軍隊的配置,格奇軍則增加至8萬,從南至北進軍,作爲主力攻破迪馬城。
對於這個作戰策略,洛夫軍主將拉赫曼沒有意見,畢竟他知道自己在悉伯的位置再怎麼高,他也不過是一個悉耐克人貴族,這場戰爭真正的主角,還是要交給西菲力人貴族,也就是格奇軍主將艾米斯。
與此同時,有一些烏爾多奇的將領提出一個新的主意:在悉伯斷絕與迪馬的貿易之後,迪馬加大了與巴蒂羅斯灣諸城的貿易,可以說一旦封鎖住迪馬的港口,迪馬就將陷入斷糧,不敗而敗,所以能否出動海軍取得巴蒂羅斯灣的制海權?
這個建議非常出色,如果能夠實行的話,但是事實非常尷尬,悉伯沒有海軍,因爲悉伯只有兩座臨海的城市,一座是全悉伯最窮的洛夫,另一座就是迪馬……雖然這兩座城市都沒有真正的海軍,但是迪馬好歹是商貿城市,海船數量不是洛夫能比的。
上一次的“第二次悉伯戰爭”中,菲氬能取得巴蒂羅斯灣的制海權,是因爲菲氬親自派出艦隊,可是這次由於和赫爾斯的《2440年迪馬協議》,菲氬不可能出動艦隊援助悉伯,那也就無法取得巴蒂羅斯灣的制海權。
雖說這場戰爭中菲氬也派了不少“志願者”參戰,但是陸軍參戰和海軍參戰能一樣嗎?戰場上人頭那麼多,法師躲在後方縮在一起,只要不是知名度特別高的法師誰有把握認出來?
而艦船就不一樣了,且不說每艘戰艦都有獨特的姓名,就說想要讓洛夫這座全悉伯最窮的城市,連海港都還堵塞的城市,會突然出現幾艘巨大的戰艦,傻子都能看出來是菲氬支援的了。
不過這個建議的立意還是不錯的,於是烏爾多奇下令從今日開始清理洛夫的港口,務必讓洛夫恢復航海能力,起碼把港口給修復了,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2442年的春季到了,當冰消雪融之時,烏爾多奇兩路大軍一齊出動,浩浩湯湯的撲向迪馬,第二次迪馬守衛戰就此打響。
迪馬的軍隊佈置與上回相差不大,第二軍團開赴迪馬河岸,牽制住,或者說被洛夫軍牽制住,而第一、第三軍團則南下對戰格奇軍。
但是與去年不同的是,這一次迪馬的軍令是能守則守,不能守則後側到迪馬城,務必不能讓兩個軍團在野外被糾纏住以至於全滅。
而這一次格奇軍主將艾米斯也和上次不一樣,以精銳軍隊開路,多凡指揮兩大軍團與格奇軍精銳小規模的交戰兩次,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是自身損失也不低,於是且打且退,沒被格奇軍纏住。
一個月後,多凡派遣第三軍團以急行軍的速度前往迪馬河岸,與第二軍團一同將佈置在迪馬河岸的4門靈能炮拖回迪馬城,接着兩個軍團再謹慎撤退。
因爲格奇軍憑藉着絕對的數量優勢,圍攻迪馬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果第二軍團還待在外邊,很容易就被格奇軍配合洛夫軍前後夾擊,這樣覆滅是分分鐘的事情。
第二、第三軍團安然無恙的撤回迪馬城沒幾日,第一軍團也順利回軍迪馬城,當夏季即將到末尾的時候,烏爾多奇的格奇軍和洛夫軍共11萬大軍匯聚在迪馬城下,浩浩湯湯的將迪馬城三面包圍。
“各位不用擔心,工廠裡能搬回來的機器設備和庫存,已經全部搬回來了,沒法搬回來的東西全都燒了,這場戰後我們一定會補償各位的,”當迪馬城被團團圍住時,宣講員如此安慰城內民衆。
“況且,烏爾多奇沒有海軍,他們沒法包圍迪馬港口,所以我們可以源源不斷的與悉尼貿易,而城內不少樓房也改造成了工廠,不用擔心沒有貿易的貨品,所以我們一定可以撐得下去!”
即便已經到了中世紀的末尾,市當局仍舊不可能有這樣的操控力,因爲官僚體系根本無法覆蓋如此廣的面,這還是多虧了冷弈利用系統,合理的規劃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迪馬各級官僚只要按照命令照做就可以了,順利的進入戰時體系。
赫爾斯也早就從王宮撤回來(赫爾斯居住的王宮並不在迪馬城內,位於迪馬河對岸的山上,火晶靈石的礦脈也同樣在那座山上),臨時居住在市當局議會中,正在被迪馬的高層貴族團團圍住。
“山丘御主大人,這個時候還是不能動用殺手鐗嗎?烏爾多奇的十多萬大軍已經兵臨迪馬城下了啊!”
這是貴族們最擔心也最惶恐的問題,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最後的殺手鐗“靈門槍”,迪馬是不可能撐過這次的圍攻。
然而赫爾斯依舊搖頭:“只有可以大規模生產以後,才能進行列裝,現在仍舊不到時候,各位還請相信迪馬的軍隊吧。”
迪馬被包圍以後,軍隊立刻做了擴充,原有的三大精銳軍團每個負責一面城牆的守衛,並且徵召其他的市民又組建了許多輔助軍團作爲守城的幫助。
迪馬將治下所有管轄的市民全部都收容到迪馬城內,至於鄉下地區就顧及不到了,機靈的農民逃到迪馬,倒也會得到迪馬的妥善招待,不願離開或者仍然對烏爾多奇抱有幻想的,將會體驗到封建時代軍隊的暴虐。
雖說迪馬收容的只是全主城管轄內的市民、部分農民和奴隸,但是即便如此也讓迪馬人滿爲患,於是一些可靠人士和危險分子,則被暫時派送至悉尼境內,悉尼甚至給這些人分配了田地讓他們耕種。
2442年之後的時間,都是在迪馬圍城的歲月中度過,烏爾多奇的軍隊只進行過一次蟻附猛攻,受到挫敗以後就放棄。
畢竟衰竭魔法實在是太bug,按照這個世界往常的軍事經驗,如果法師軍團差距達到悉伯軍和迪馬軍這麼懸殊比例的話,不論迪馬城牆有多厚,早就倒在悉伯法師軍團的狂轟亂炸之中,可是衰竭魔法卻將這個最有效的武器給硬生生廢掉。
除此之外,就是迪馬城內井然有序的秩序了,對此悉伯軍主將艾米斯就發出過無奈的感慨:“要是我手下非貴族軍隊能有一半是迪馬市民組成的軍隊,那此刻我等已經在迪馬議會中痛飲了!”
當然這點略有誇大,迪馬城內能有如此的秩序,是離不開冷弈系統的輔佐安排,否則就憑這個時代人類的大腦和官僚體系,迪馬此刻早已經陷入物資的混亂與短缺之中。
2443年是烏爾多奇軍進攻最猛烈的一年,許多城牆都遭到崩塌,迪馬軍與悉伯軍圍繞着崩塌的城牆進行了激烈的奪還戰。
爲了適應如此殘酷的戰爭,迪馬一方面是實施了配給制,從赫爾斯到奴隸能吃的糧食都是被定死死的,只有士兵、工匠和兒童有所優待,爲了增加兵源,婆利古甚至將奴隸加入軍隊,並聲稱活過這場戰爭,奴隸就將享受正常士兵所應有的一切。
面對些許貴族的疑慮,婆利古是這麼說的:“打贏了戰爭,害怕沒有新的奴隸嗎?打輸了戰爭,還要去考慮什麼奴隸?”
對崩塌城牆的奪還戰,皆以迪馬勝利爲告終,畢竟這是戰爭開始的前幾年,雙方都是精力最足的時刻。
但是經歷了數個月高強度的攻城以後,人數雖多素質卻低的悉伯軍最先撐不住而敗下陣來,艾米斯也察覺到繼續強迫攻城會導致整個軍隊譁變,也知道遺憾的放過迪馬,迪馬就這樣挺過了血色的2443年。
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有無數是涉及到2443年迪馬的,關是直接在標題中寫入“2443年”的就不下十部,比如“血色2443”“激戰2443”“魂斷2443”“迪馬2443”“2443,不屈意志”等等。
等到2444年的時候,悉伯軍的士氣便更不如前,畢竟把11萬大軍(雖然經過2443年靡戰之後已經沒11萬了)囤在迪馬城下,對悉伯各方面來說都是負擔,所以迪馬城下只維持4萬左右的軍隊保持壓力,剩下的全部後側分散補給壓力。
“必須要將奪取制海權計劃給提上日程,不控制巴蒂羅斯灣的海權,就無法切斷迪馬的補給,”艾米斯將最後的希望放到了洛夫的港口,於是今年洛夫港口重修計劃得到了大批的資金,並且上馬了一系列的造船計劃。
這些計劃並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事實上直到2445年時才初步完成,畢竟迪馬當初能那麼快完成,是迪馬原本就是港口,只是被故意堵塞了,而洛夫……從各方面意義來說都不適合作爲港口,所以即使悉伯沒建國之前,洛夫也很窮。
並且高山之神還在神界給迪馬撐腰,他丈量了洛夫海港消息以後,規定了能在洛夫造出來的船隻應該有多大。
消息被送下去以後給婆利古拿來噁心悉伯,說一但悉伯在洛夫船隻的規模超過這個標準,那就是違背《2440年迪馬協議》,信不信赫爾斯直接出來廢了你們的船,大家乾脆一拍兩散?
於是又一條作弊的道路被迪馬堵死,這讓悉伯直罵法克,海上志願軍就是沒法像路上志願軍那樣容易。
然而最糟糕的並不是這一點,當迪馬城內居民一邊啃着配給制分給自己糟糕的食物一邊怨天尤人時,失去迪馬貨的風暴,已經隨着戰爭持久化而開始在悉伯其他城市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