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4世紀的慘烈戰爭結束四十多年以後,新一批貴族已經成長起來,所以有識之士都知道,新一輪戰爭的腳步聲已經在跨近。
對於悉伯來說,目標是已經預定好的,他們會放開那羅要塞不管,先向西聯合奧迪進攻瑞英麥邱,務必要將這個不友好、在貿易方面對自己百般阻擾的惡鄰給打死,至少要讓他們服氣。
這是悉伯預定的計劃,而其他國家自然也有他們自己的計劃,那麼現在就是等誰先忍耐不住了。
遙遠的法克尤地域與悉伯沒有任何關係,悉伯關注的是自己東西兩側的國家,而兩側鄰國中最先耐不住的是菲氬。
大曆2520年,在上次“第三次悉伯戰爭”中對舊關邊區統治被奧英貝奇王朝摧毀的吉利拉西家族,在菲氬與法爾達的支持下,於舊關邊區發動叛亂。
吉利拉西家族的叛亂髮生以後,早有準備的“反菲尼軍事同盟”【菲氬、法爾達】立刻對菲尼下達戰爭通牒,要求奧英貝奇王朝無條件同意叛黨的一切要求,被拒絕以後兩國向菲尼宣戰,“吉利拉西戰爭”就此爆發。
在“吉利拉西戰爭”爆發以後,悉伯可以肯定菲氬短期內不會再有精力干涉自己,這意味着悉伯可以專心致志的與瑞英麥邱交戰,於是悉伯抓緊了與奧迪的聯絡,準備製造一場戰爭,讓悉伯和奧迪南北夾擊瑞英麥邱。
然而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奧迪治下享有自治權的南麥邱行省因爲繼承權問題與奧迪當局爆發衝突,最後導致了“泰達提奧戰爭”的爆發,很快奧盧尼奧行省的魏蘭菊家族也加入叛軍一方,奧迪陷入了內戰之中。
並且最糟糕的是,“泰達提奧戰爭”爆發之初,奧迪南方的國家奧雷蒂亞就對泰達提奧家族表現出極大的同情,他們認爲奧迪纔是無禮的一方,於是沒有續約今年到期的第二期《南北互不侵犯條約》。
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奧雷蒂亞很可能會對奧迪發動侵略,到時候奧迪將面臨北方叛軍南方敵國的夾擊,形式非常不利。
而奧雷蒂亞就沒有這個憂慮,衆所周知地處東南角的奧雷蒂亞一向遠離國際旋渦,他目前唯一可能爆發戰爭的敵國只有奧迪而已,奧雷蒂亞東部接壤的國家,不是他的附庸國奧特加,就是面臨法薩侵略而自身難保的多利安,根本不可能對奧雷蒂亞構成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奧迪幾乎不可能履行此前和悉伯達成的密約,南北夾擊瑞英麥邱,事實是奧迪還有求於悉伯,希望悉伯能對瑞英麥邱發動戰爭,避免瑞英麥邱加入“泰達提奧戰爭”圍攻自己。
既然如此,悉伯只能獨自進行戰爭,他要以2個行省14座主城的國家去挑戰一個有5個行省40座主城的大國。
而局勢發展成這個樣子,瑞英麥邱頓時飄了,他覺得自己上次戰敗是因爲在南線被奧迪牽扯了太多軍隊,在加上悉伯在悉尼屬於主場作戰,這才導致了自己在“第二次光明戰爭”的戰敗,而這一次自己專心與悉伯交戰,必可以一戰而破之。
當然,所謂“一戰而破之”是瑞英麥邱牧首在柯多密(瑞英麥邱首都)的宣傳,是不是真的能“一戰而破之”,其實牧首本人心中也沒底。
但是沒辦法啊,這次奧迪會被南方拖住,但要是奧迪緩過來了呢?下次戰爭自己不就會被南北夾擊了嗎?所以如果不通過這次戰爭打折冉冉升起的悉伯,瑞英麥邱的覆滅可謂是已經步入倒計時。
於是從大曆2522年開始,瑞英麥邱就開始對悉伯搞事了,而搞事的目標,則是瑞英麥邱最爲不穩的琳娜行省。
瑞英麥邱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黑暗女神雅典娜與哈迪斯一同反抗瑞英以後,於393年建國,當時的正式國名叫做“瑞英麥邱教國”。
等到1292年時,由於瑞英麥邱在2年前將瑞英滅國而統一瑞英地域,因此將領土和政治制度進行大規模的調整,結束899年的“瑞英麥邱教國”歷史,第72任牧首繼位之初,將瑞英麥邱的正式國名改成“至上教國”。
“至上教國”的歷史持續到“第四次悉瑞戰爭”結束後的第4年,即1773年的時候,那時瑞英麥邱恢復了過去百年來北部遭悉尼侵略,南部被瑞英復國,然後兩國夾擊瑞英麥邱的危機,大大揚眉吐氣了一把。
所以新上位的牧首結束“至上教國”481年曆經34任牧首的歷史,將國名改成“新瑞英麥邱教國”,其實這也有不好意思再用“至上”這個詞彙的意思。
等到本撒戰爭結束的2年後,也就是1990年的時候,本撒家族取得瑞英麥邱的掌控權,從前任牧首手裡接過對牧首的世襲權,於是“新瑞英麥邱教國”217年15任牧首的歷史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本撒王朝的“瑞英麥邱王權教國”。
本撒王朝建立之初就遭遇了大危機,而當時的牧首咬着牙,將南方的行省割讓給瑞英,讓曾經首都柯多密變成了邊界城市,並且還讓琳娜行省的貴族趁着這次失敗得到了在瑞英麥邱之內的自治權。
而他們之所以要做出這麼大的犧牲,是爲了有穩固的北線,讓瑞英麥邱擺脫數百年來被南北夾擊的威脅。
“第四次瑞奧多戰爭”中,本撒王朝犧牲了南線的國土,在北線奮力作戰,最終與菲氬瓜分了瑞英麥邱的世仇悉尼,於是悉尼的東部獨立爲悉伯成爲菲氬的附庸國,西部保留悉尼的國名成爲瑞英麥邱的附庸國。
但是這一切的犧牲是有價值的,悉尼被分割成兩個國家以後,正如赫爾斯年輕時所見到的,悉尼與悉伯在瑞英麥邱與菲氬的淫威之下,維持了三百多年可鄙的和平,而趁着這個難得可貴的和平,瑞英麥邱得以全力進攻南線。
瑞英麥邱解決了北線的問題而避免南北夾擊,可是瑞英卻沒有,古老的奧迪掙脫了宗主國奧斯陸的枷鎖,而瑞英與奧斯陸的關係一直非常和睦,於是奧迪轉而與瑞英麥邱聯合,南北夾擊瑞英。
於是就是2263年的“第六次瑞奧多戰爭”,奧斯陸衰落了,瑞英亡國了,本撒王朝不負期待的將瑞英麥邱的領土擴張至極盛,是最接近15世紀版圖的時候。
可是就如15世紀的時候,即便瑞英倒下了,瑞英麥邱還要被糾纏在瑞麥邱人的叛亂中,這就是但丁所領導的“光明戰爭”,這使得瑞英麥邱錯失了繼續擴張的機會。
結果等到24世紀時,滅掉奧斯陸的奧迪可以轉頭北上,對瑞英麥邱發動擴張了,這就是此前的“第二次光明戰爭”,然後結局衆所周知,瑞英麥邱在奧迪與悉伯的南北夾擊下,南方丟掉了2個行省,北方丟掉了悉尼這個四百多年的附庸國。
遭遇瞭如此慘烈的戰敗,統治瑞英麥邱491年的本撒王朝在2481年轟然倒臺,歷經25代牧首。
本撒王朝倒臺以後,其他家族沒有本撒王朝這般勢力,於是瑞英麥邱恢復了貴族共和制度,他們將其稱作“第三瑞英麥邱共和國”。
然而正是隨着本撒王朝的倒臺,琳娜行省與柯多密的矛盾卻開始猛然增多,這是因爲理論上共和制度應該每個行省的貴族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然而柯多密卻藉口琳娜行省是自治行省,所以沒有成爲瑞英麥邱牧首的資格。
其實這句話看起來也挺對的,但是琳娜行省就不爽啊,他們覺得自己被瑞英麥邱苛責了,正是在這種態度的驅使下,琳娜行省與瑞英麥邱越發梳理,結果轉而與悉伯開始親近。
“第三次悉伯戰爭”之後,悉伯在“大賢者”婆利古的堅持下,利用貿易綁定靈門槍爲條件,得到了與瑞英麥邱和菲氬商貿的權力。
而雖說兩國同意了與悉伯貿易,但是理所當然的會在貿易各方面對悉伯進行刁難,而在一片刁難之中,只有琳娜行省給予悉伯商人最大的溫暖,所以悉伯與琳娜行省的關係也在戰後四十多年的貿易中逐漸升溫,所以現在瑞英麥邱想挑事,第一個就是拿琳娜行省開刀。
琳娜行省雖然獲得了自治權,但是瑞英麥邱還是對其有一定的管轄權,所以在大曆2522年時,瑞英麥邱就借用這個權力,對琳娜行省搞起了“財政審查”。
對一個行省搞財政審查,能否審查出問題,純粹是看審查者想不想挑事,而很不幸,瑞英麥邱此時充滿了挑釁慾望。
於是理所當然的,琳娜行省的財政被審查出一系列的問題,而瑞英麥邱也鬼,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瑞英麥邱就是衝着悉尼與琳娜行省貿易來的,但是瑞英麥邱就不明着這麼說,他就說琳娜行省財政有問題,然後要整頓,利用整頓來整琳娜行省與悉伯的貿易。
這麼一頓整下來,琳娜行省內部就發生了分化,仍然依靠土地謀生的守舊貴族覺得拋棄悉伯爲好,而依靠悉伯貿易富裕起來的新貴族要求徹底倒下悉伯,最後富有行動力的新貴族最先付之行動。
他們向悉伯發出了要求,悉伯高層商量一番以後覺得,瑞英麥邱這是鬼得很,擺明就是想讓悉伯先宣戰,而悉伯顯然不能繼續讓瑞英麥邱這樣分化琳娜行省貴族,所以必須要拉攏好僅存的盟友。
於是在秋收後,悉伯對瑞英麥邱發出“有關琳娜行省事件的三點通牒”:1,琳娜行省的關稅由琳娜行省自行做主;2,琳娜行省貿易應該由有關當事方共同審查(即瑞英麥邱、琳娜行省與悉伯一同審查);3,瑞英麥邱需停止對琳娜行省財政粗暴的干涉。
瑞英麥邱拒絕了悉伯的“三點通牒”,於是悉伯向瑞英麥邱宣戰,由於這次戰爭的導火線是“琳娜行省財政審查事件”,因此天界將這次戰爭定名爲“琳娜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