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詞彙,甚至可以這麼說,蠻族便是文明族羣的母巢,所以文明族羣都是源自於被他們蔑稱爲蠻族的族羣,也正是因此,蠻族與文明族羣息息相關,如同一對孿生兄弟一般。
祖神(此祖神並非冷弈,而是冷弈降臨之前的祖神)創造人類時,爲世間創造了13氏族,這個世界所有人類都是源自這13個氏族的後裔,其中被分配到南疆大陸的,便是奧瑞部落和法菲悉多部落。
其實這13個氏族最初是沒有稱呼的,而是後來文明發展起來以後,神界爲了簡便,將其定名而稱呼,以其分化出來的敬重音節作爲首個字,因此從氏族的稱呼中就可以看出各個族羣之間最初的血緣關係。
奧瑞部落最初被祖神放置在南疆大陸西部,在遠古時代與法菲悉多部落有過無意識的交戰,即各個分支部落之間的交戰,交戰的結果是奧瑞部落敗退到更西方,將中部讓給了法菲悉多部落。
這也是遠古時代部落之間的交戰規則,說着相似語言的族羣,總是會得到更多的優待,起碼比說不同語言的族羣得到更多優待。
敗退到西部以後,奧瑞部落逐漸分化爲南方的奧克米人和北方瑞旁人,其中奧克米人產生奧迪文明,瑞旁人產生瑞英文明。也就是說,瑞英人與奧迪人之間的血緣關係要多於其他族羣,不過這似乎沒什麼用處。
較爲強盛的法菲悉多部落最初被放置在南疆大陸東部,擊敗奧瑞部落以後又佔據了中部。
隨後,法菲悉多部落逐漸分化爲東南方的法卡人、東北方的菲利多人、西北方的悉慄朵人和西南方的多來那人,其中法卡人產生法克尤文明,菲利多人產生菲力文明,悉慄朵人產生悉尼文明。
多來那人最爲特殊,由於產生文明的法卡人部落位於法卡較西方,導致一開始法克尤文明就和多來那人離的很近,使得多來那人受到了法克尤文明的影響。
又因爲一系列的機緣巧合,導致多來那人最終沒能產生自己的文明,反而是因爲入侵了法克尤的國土並長期居住下來,使得後世雖然有所謂的多迪人,表面上看起來敬重音節仍然是“多”,實際上則是法克尤化的多來那人。
名義上是阿魯埃主編,實際上是馬裡主編的《蠻族大典》中,主要就是分爲六篇,來介紹這六個蠻族及其分支的歷史。
而《蠻族大典》除了介紹蠻族歷史以外,還幫助完成了一項連天界此前都一直忽略的事物,即給蠻族國家分類。
蠻族除了部落以外,也是有建立起自己國家的,只是神界不認,不認的原因是蠻族國家大多旋起旋滅,並且中央控制力極度低下,“國王”不過是強大一點的酋長而已。
在《蠻族大典》中,馬裡系統的給蠻族國家分了類,最高級的是蠻族王國,之下是大部落,再之下是小部落,然後便是各個氏族,總之雖然比起後來成熟的蠻族學來說略顯粗略,但起碼有個模板了。
《蠻族大典》中,第一篇是“瑞旁人篇”,介紹的是瑞英人的祖先兼蠻族同胞瑞旁人,之所以挑瑞旁人作爲開篇,是因爲這個蠻族的歷史記載最爲稀少。
瑞旁人的資料全部來自於瑞英和瑞英麥邱早期的記載,由於瑞英和瑞英麥邱如今皆以亡國,歷史傳承之中蠻族資料缺失了不少,再加上悉伯不關注這方面,導致馬裡能找到的資料寥寥無幾。
對於瑞旁人,有記載名稱的蠻族部落僅有18個,其中15個皆在古典時代作爲早期文明國家的生死大敵,之後3百年就只能瞭解3個比較強盛的部落,其中有2個部落還一個叫“貝倫加里奧”一個叫“貝倫伽爾”,關是爲了爭論這兩個部落是不是一個就吵了半天。
而更讓人頭疼的是,瑞旁人究竟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從史料中可以看出,至少在758年開始,原本是瑞旁人分佈的區域就出現其他蠻族。
目前能找到的最後一條有關瑞旁人的歷史記載,是822年時一個不知名的瑞旁人部落來到瑞英麥邱邊境線請求得到庇護,被拒絕以後怒而劫掠邊境村鎮,被驅除以後便再也沒有出現,一直到今天爲止。
所以在《蠻族大典》中,馬裡也只能肯定,瑞旁人至少是在822年之後被滅亡的,更具體的時間便無法知曉,是誰滅亡的也無法知曉,只能從佔據原本瑞旁人活躍區的蠻族來推斷,大概是悉慄朵人或者多來那人。
在“瑞旁人”之後的第二篇是“菲利多人”,菲利多人最先活躍在牛尾半島,逐漸擴張到整個南疆大陸的東海岸,原菲力的史料,尤其是比伯邊區的史料對於菲利多人有着最爲詳盡的記載。
早期菲利多人分佈的範圍還算廣闊,可是到了6世紀開始,就不斷被悉慄朵人的分支悉尼吉人侵蝕,逐漸丟失領土,10世紀開始菲力的邊境線上便沒有菲利多人部落,而都是悉尼吉人部落,即便是比伯邊區也只能從零星的消息中得知南方還存在菲利多人。
最後一則有關菲利多人的史料,是來自比伯邊區的記載,根據記載在1128年時,一個名爲“卡塔蘭尼亞”的菲利多人蠻族王國被悉尼吉人聯軍擊敗,這是比伯邊區祭司與蠻族貿易時從蠻族口中得知的。
其實那時候比伯邊區對菲利多人的信息就相當遲鈍了,甚至連“卡塔蘭尼亞”這個蠻族王國是如何成立的都不清楚,而在這個“卡塔蘭尼亞”被悉尼吉人聯軍擊敗以後,便再也沒有菲利多人的記載。
因此在《蠻族大典》中,馬裡斷定菲利多人至少在1128年以後被悉尼吉人滅亡,然後籠統的估算爲12世紀。
可是在後來“新蠻族學”興起以後,《蠻族大典》中馬裡得出的結論,被“新蠻族學”的學者通過考古挖掘而推翻了。
“新蠻族學”的學者前往人煙稀少的東海岸進行一系列系統的挖掘考古,探尋到許多成果,證明了在那個所謂的“卡塔蘭尼亞”王國覆滅之後,菲利多人至少又存在了2個世紀左右,有過3個以上的王國,直到13世紀左右才徹底沒有菲利多人的遺蹟存在。
如今的《蠻族大典》沒有蠻族分佈地圖,尤其是早期的,早期蠻族分佈地圖還是後來“新蠻族學”興起以後,通過考古挖掘一個個確認的,但即便是這樣也只能估計個大概,誰也沒法打包票自己挖掘的就是完全正確的遺蹟。
第三篇是“法卡人”,法卡人是前三個蠻族中歷史最爲清楚的一部分,這是由於其歷史所決定的。
法卡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弱小的蠻族,內陸與其他蠻族的戰爭是否有勝利,如今馬裡這些人已經無法瞭解了,只能知道結果,即法卡人不斷被悉慄朵人和悉尼吉人所驅除,分佈領土逐漸萎縮。
而對法卡人的記載能非常清楚,主要有賴於法修姆對蠻族的政策,這個法克尤諸國中的第三個霸主。
法克尤陷入分裂以後,最終在11世紀完全解體,其中他的核心地帶北部被法蘭尼爾竊據,東部邊疆則被1116年建國的法修姆割據。
由於是割據自立,僅僅佔據東部邊疆的法修姆遠遠不能與昔日法克尤對比,所以其對蠻族的政策從法克尤全盛時期的一律絞殺,恢復到古典時代的安撫招募,利用蠻族來鞏固自己的國家。
而這一政策沒有造成多大的惡果,相反還促進了法修姆北部邊疆的安全,一是因爲法卡人與法克尤人同文同種,同化起來比較迅速,二則是因爲法卡人面臨悉慄朵人和悉尼吉人的侵犯,本身有求於法修姆,法修姆也需要法卡人頂住更野蠻的悉尼吉人。
既然雙方互有需求,那自然便一拍即合,法修姆將服從自己的法卡人部落遷徙到自己的邊境上,將其整合爲七個蠻族王國,法修姆史料用語被稱爲熟蠻,而還有十來個部落遊離在北方不肯聽從法修姆的號令,法修姆便將其稱爲生蠻,也拒絕對其提供庇護。
這種格局持續了兩百多年,期間雖然有一些微小的變動,比如熟蠻王族之間發生變動,或是曲沃代翼,或是三家分晉,又或者一些生蠻被熟蠻剿滅,亦或者被悉尼吉人吞併,但是大體格局還是不變的,直到那次著名事件爲止。
1280年,“醜陋背叛”,傾國之力遠征法克尤的法修姆,遭到了本應該作爲盟友的法蘭尼爾的醜陋背叛,被截斷的圖克要塞,使得法修姆主力與本國之間的聯繫被割裂,1282年時全軍覆沒。
這是一次慘痛的損失,導致三十多年後修姆王朝的崩潰,而法修姆丟在圖克之外的主力中,也有不少熟蠻王國的僕從軍,甚至包括酋長在內一下子全沒了,法修姆損失慘重不說,蠻族王國也因爲王位空缺爆發了激烈的內戰。
這期間又由於法修姆防禦法蘭尼爾可能的進攻,很少干涉蠻族內戰,結果蠻族內戰愈演愈烈,幾十年沒有停歇,將生蠻和悉慄朵人、悉尼吉人盡數捲入。
等1326年法修姆進入公平時代,政局暫時穩定以後,法修姆才騰出手來收拾蠻族王國,期間又是砍了十幾年,最後的結果是熟蠻和生蠻全部完蛋,不是死於內耗便是死於外患。
見到蠻族王國搞成了這樣,就已經失去作爲悉慄朵人屏障的地位了,於是法修姆乾脆將法卡人蠻族全部內遷到各地的城鎮之中,部落民作爲農民,豪酋當個小貴族,結果不到一代人的時間,法卡人便完全融合進法修姆國內,不分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