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此。”
抓手已經被四爺給抓習慣了的葉寒萱,面對四爺這個吃豆腐的小動作,完全麻木了。
至於原本看了這一幕,一定會礙四爺事兒的石竹,卻在上一刻,被韓二給“拖”走了。
“張御醫也是倒了十八輩子的黴,讓這麼一個女人進門,差點害了整個張家。”
說到這件事情,葉寒萱是直搖頭,只嘆張御醫這個師父的運氣真得是差到了極點。
原本,葉寒萱也頭疼跟懷疑,到底是誰給衛夫人下毒,又想以此事害死她跟張御醫。
把自己、衛夫人和張御醫三個人放在一起想的時候,葉寒萱的腦子裡馬上出現了一個人的臉——周御醫。
當然,四爺是絕對不可能因爲葉寒萱的一個懷疑,就這麼詐周御醫。
萬一事情不是周御醫做的,他們去詐了周御醫,就等於是提醒了真兇,打草驚蛇。
只不過,依着張御醫所言,把他那個“搗亂”的小孫子叫來之後,周御醫這個疑兇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說來,不單是張御醫的悲劇,更是整個張家的不幸。
張家有個兒子,娶了苗家的女兒。
而毀了張御醫那張臉的小孫兒,正是這個苗氏女生下的兒子。
張家之子跟苗氏之女也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走過程序,然後成的親,生下子。
可是,張御醫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苗氏之女在嫁給他的兒子之前,其實是有心上人的。
最糟糕的還不是這個,真叫張御醫傷心的是,苗氏之女別人不喜歡,偏喜歡上了周御醫的孫子。
只不過,以周御醫院首的職位,周家跟周御醫的兒子都沒看上苗氏之女,覺得苗氏之女配不上自己的兒子。
偏巧,這個苗氏之女卻是對周御醫的孫子情根深種。
兩人不能結合,是苗氏之女一輩子最大的遺憾。
不過,苗氏之女嫁給了張家之子之後,本是想把過去的這段當成這輩子最美好的回憶埋藏起來,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問題是,這個時候,周御醫的孫子又出現在苗氏之女的面前。
之後的事情很好想了。
自打張御醫不顧長幼,逆着周御醫的意思,幫葉寒萱替衛夫人治眼睛。
尤其是在周御醫聽到衛夫人的眼疾越來越好,當真有望復明,而不是葉寒萱在吹牛之後。
周御醫立刻視葉寒萱和張御醫爲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
在這個時候,周御醫想起了兒子在張御醫兒子成親時說過的一句話:
他們周家不要的女人,張家倒是歡天喜地地迎娶了過去。
之後的事情就更加簡單了,周御醫讓自己那個孫子在苗氏之女的面前晃盪幾下,掉幾顆眼淚,說幾句是似而非的話。
一下子,苗氏之女對周御醫這個孫子的愛火又熊熊燃起。
聽到自己的公公如此跟周家過不去,叫自己的愛郎爲難,苗氏之女都恨死了張御醫這個公公。
苗氏之女懂得不多,可是她只要夠聽周御醫孫子的話就夠了。
苗氏之女可能算計不到別人,但是自己的兒子,她能算計不到?
平時苗氏之女倒也算是個好娘,對兒子很是不錯。
所以,苗氏之女稍微哄上一鬨自己的兒子,張御醫的那個孫子只當他娘要跟祖父開個玩笑。
因此,那個小孫子高高興興地跟祖父玩了一場遊戲。
第二天,張御醫的臉果然就不能見人了。
依着計劃,張御醫的臉不能見人了,周御醫再想知道當天張御醫穿的是什麼樣式、顏色的衣服,更是容易。
更重要的是,周御醫之所以會挑那一天下手,那也是提前做過功課的。
通過苗氏之女,周御醫得知,但凡鍼灸之類的事情,葉寒萱都是全權交給張御醫處理的。
在聽到第二天,張御醫要親自給衛夫人扎針時,周御醫便知道自己的時機等到了。
張御醫用的那一套針,早就被苗氏之女給調了包,帶在身邊的乃是周御醫“特地”給他,也是給衛夫人準備好的一套銀針。
這套銀針乃是周御醫親自特殊處理過的,在每一根銀針的針尖兒上凍上一小點的冰。
周御醫則把毒放在了冰尖兒的最尖斷,並沒有碰到銀針。
當然,做到這一點極難,爲此,周御醫可是浪費了不少的銀針。
這麼一番處理下來,銀針上不但有了毒,而且不容易被人發現。
只要張御醫一用這套銀針給衛夫人下針,衛夫人立馬中毒,不治身亡。
周御醫原本以爲,張御醫只要把帶毒的銀針扎進衛夫人的身體裡,毒肯定瞬間侵入衛夫人的全身,衛夫人必死無疑。
他卻是忘記了,當衛夫人被扎針的時候,其實身上的一些血脈並不是通的。
加之葉寒萱反應夠快,沒讓張御醫拔針,反而更加減緩了衛夫人血液循環的速度。
最讓周御醫沒有想到的是,讓他最有自信的三日歸之毒,竟然被葉寒萱給解了!
在此之前,周御醫覺得自己的計劃那是天衣無縫,一定會成功的。
那些扎進衛夫人身體內的銀針,毒一散在衛夫人的體內,別人當然是查不到什麼。
甚至其他那些沒有被張御醫用到的銀針,等到事發到被人發現,已經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那個時候,凍在針尖的那一小點冰,早就帶着毒,化得無影無蹤。
一下子,衛夫人中毒身亡,就成了一樁無頭公案,葉寒萱跟張御醫必定要替周御醫背這個黑鍋。
事後,周御醫之所以肯承認這個計謀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完美,就是因爲出了葉寒萱這個意外。
葉寒萱竟然真的把衛夫人體內的毒給控制住了,而且還清了絕大部分!
有了張御醫之前的供詞,葉寒萱命人把他那個小孫子帶來,想問個清楚。
可能是苗氏之女提前跟兒子打過招呼,所以一開始,那個小孫子什麼都不肯說,只說是自己玩鬧。
但葉寒萱從來也是個刁的,便是面對一個五歲小孩兒,也不會手軟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