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回折

周承佑低頭不語。

縱然已經成爲一國儲君,可面對子,他依舊不過是個臣下而已,眼下被其斥責,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周弘殷看著兒子如此行狀,越發不滿,忍不住又斥道:“給你管個事,也如此束手束腳,將來再有其餘大事,又待如何!”

他罵到此處,心臟咚咚大跳,只覺得心血上涌,竟是有點頭暈目眩起來。

自從吃了星雲大和尚的藥,周弘殷的身體就一日好過一日,月前開始,更是已經可以接連數日夜御宮女而不力竭。

周弘殷性情多疑,本非盲從之輩,也不是沒有想過這可能是被餵了虎狼之藥,然則見得試藥的太監同雞犬盡皆無事,自己又確確實實感覺身體與精神兩者同地交融爲一體的感覺,彷彿呼吸、吐納之間,真真正正成爲“之子”了一般。

加之星雲大和尚從未對外宣稱過能治病,更未自誇過自己的百歲壽元,只一味傳道,把周弘殷做個尋常施主似的,教他如何打坐、參禪,甚至表現得視金銀權勢如糞土。

周弘殷屢次試探性地表示,要給他建新廟,弘大道,卻全被那和尚拒絕了,還要什麼“佛在心而不在寺”。

星雲大和尚越不傳道,越不自誇,周弘殷就越相信他,日日吃藥、打坐到如今,奇效無比,便由原本的三分信,轉爲了六分。

眼下感覺到不對,他扶著邊上的牀帳,等那一陣子暈眩過去之後,當先不是宣御醫,腦子裡第一時間浮現出來的,卻是星雲大和尚的名字。

只是兒子正在眼前,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眼明耳聰,又是個別有心思的,在自己病的這一年當中,也不顧江山社稷,只想著自吹仁孝,名聲已是得了不少。

家無父子,雖然是親生子,可誰又知道此刻其人是個什麼想法?

周弘殷的皇位是從兄長手中奪過來的,認真論起來,除卻自己,他誰也不信,更何況不過是個兒子?

不過周承佑畢竟是太子,不是尋常臣子,一舉一動關乎社稷,全被人盯著,卻是不能隨意處置。

咬牙忍過去這一波暈眩,好容易緩和了,周弘殷復纔對著兒子驅攆道:“回你那宮中去,面壁思過,將此事想得清楚,寫一份奏事來!”

他語氣嚴厲,當中還停下來喘了兩回,可週承佑頭都不敢擡,縱然心中再多擔憂同懷疑,還是老老實實退了出去。

兒子一走,周弘殷一下子就癱趴在了牀上,親自將帳幔放了下來,一打鈴,隔著帳子對進殿的黃門吩咐道:“去把星雲大和尚召來!”

*

不過隔了一夜而已,次日一早,好幾沒有露面的子就重新站回了文德殿上。

周弘殷舊病復發的消息,前兩日就已經在朝中私下傳開,眼下見得這一位並無半點病體沉屙的樣子,立在下頭的臣子人人都心中驚疑不定,卻是一個都沒有表現出來。

大朝會畢,衆人各自散去,兩府重臣彙集於垂拱殿內,此時同平章事石啓賢才出列把前兩日宣州的事情了,又道:“殿下囑咐我等擇日再議,只是那郭保吉接連往中書遞摺子,卻不好全然置之不理……”

周弘殷不同於兒子周承佑,他政事純熟得很,對於江南西路圩田自然心中有數,一聽得石啓賢如是,半點都不猶豫,開口道:“都水監同工部都是什麼看法?三司怎麼?”

都水監丞官品不夠,並無機會留下來同兩府議事,便由工部尚書上前幫著回稟道:“宣州古時便有圩田,只是那圩田數立數廢,回回重建,不但勞民傷財,最後還要使得沿岸百姓人財兩空,民間有言,‘圩水之所赴,皆有蛟龍伏其下,而岸善奔’,此言並非無稽之談,蛟龍未必真有,可一旦新建一州圩田,難免會同從前一般引發洪澇,不但田廢人傷,連堤壩都要被沖毀……”

又道:“此爲都水監所慮,若問工部,今歲朝中興建水事甚多,另有幾處大差也等著辦,若是問能否抽調人力去往宣州,實在難有可能——莫水工,便是匠人也難多調出兩個。”

眼下之意,我工部並不是有意阻撓,不過如果要我出力,想都不要想。

邊上的三司使廖知信也趁機上前道:“陛下,眼下才到春事,朝中卻是已經寅吃卯糧,眼見著又要平雅州亂,另迎…”

廖知信滔滔不絕,不過幾息的功夫,已經數出了朝中十來項要花大錢的地方,話裡話外,同那工部尚書的意思是一個樣的——要錢沒有,找別人去!至於你問我要找哪個“別人”,我管你去死,反正別找我便是!

石啓賢方纔並不插話,等到衆人都得差不多了,才上得前去補道:“除此之外,數年前微臣父親亡故,臣回鄉守制,正巧路過那宣州,因順流而下,還在荊山暫歇過一回,當時見得荒田之上,足有數百戶人家在此處採茭爲生,光之下,菏澤之間,人頭涌動,雖然稱不上比肩繼踵,卻也人潮涌動……”

“門戶數百,若以一戶四人計算,總三百戶,共計一千二百人,要是在此處建圩田,這上千人生計當要如何是好?江南田少人稠,一旦失了生計,哪裡還有活命之法?”

他雖沒有直,可所舉之例,卻勝過千言萬語。

農人有田,自然安分種田,農人有業,也努力爲業,可一旦田、業俱無,爲了生計,當真是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來的。

所謂官逼民反,便是這個意思了。

周弘殷聽得衆人你一眼,我一語,實在也懶得聽他們在此處打口水仗,當即便道:“中書擬文,將各部司所言抄而記之,發回與那郭保吉!”

言語之間,十分不耐。

在他看來,此事根本無需浪費時間討論,若非提出來是郭保吉,甚至連回都不畢回——只是這一位才從邊關被轉官去了江南西路任監司官,雖然許久沒有做出東西來,畢竟不能怠慢,否則給陣上的兵卒看了,不知會怎麼鬧騰。

聽得子吩咐,下頭立時有人站得出來應了。

都是正經科舉出身,又在朝中歷練多年,中書門下再的末流官都練得一手好文章,等到下朝之後,不過一日工夫,一篇四平八穩,把各部、各司所有想法集中起來,糅雜爲一體的批覆就寫了出來,雖然細細數之,不過數百言,卻把那宣州圩田批得一文不值。

此文出得來,各處看了,全都沒有意見,發了言語回來,由中書牽頭,大印一蓋,不忙著往宣州發,卻先送往了宮鄭

周弘殷略略掃了一遍,隨手拿硃筆批了,丟得回去,叫中書發回給郭保吉。

*

宮中這一處的回批前腳才送得出去,沒兩日,同平章事石啓賢入宮奏事之後,卻是如鯁在喉一般,一臉的有話要,卻又半晌沒有言語。

對著這一個跟了自己多年的臣子,周弘殷還是願意給幾分面子的,便問道:“是不是朝中有什麼事?罷!”

被周弘殷這般催促,石啓賢這纔拿定了主意,把袖子裡頭的奏章取了出來,上前一步,低聲道:“陛下,郭保吉自宣州有折送來中書……”

一面,一面將那奏章遞與邊上的黃門。

周弘殷失笑道:“這個郭保吉!做監司怎的能同打仗一般,這樣著急!”

又道:“這回他又寫了什麼,值當石卿這般爲難?”

他也沒想太多,將那奏章自黃門手上接了過來,本是打算掠一眼就過去,可看了個開頭之後,卻是不由自主“咦”了一聲,把靠著後頭椅子的背直了起來,眉眼也開始變得嚴肅,認認真真翻看起手中奏章來。

郭保吉不通文墨,雖然識字,卻毫無文才可言,正因如此,圍在其人身邊的少有擅長文字之人,就算有,留不了多久就會受不了而自行請辭。

自己難辨好壞,門客裡頭又少有厲害的,這就造成郭保吉遞上來的摺子,往往以把事情講清楚爲上——只要能講清楚了,就算成功了。

郭保吉的情況,周弘殷自然也知道,拿到這一份奏章之前,他並未多想,可這一回一翻一看之間,卻是越看越覺得奇怪,臉上的神色開始還是嚴肅,後頭就慢慢變成了難看。

石啓賢立在一旁,雖不怎的敢出聲,可光憑用餘光瞄看子的表情變化,他已經幾乎可以推測到這一位究竟是看到了那郭保吉遞上來的摺子的什麼段落。

——無他,周弘殷的表情,同他自己看這一份摺子時的表情,簡直一模一樣。

先是不以爲意,繼而變成了認真,再轉爲不敢置信,最後則是吞吃了蒼蠅似的。

石啓賢猶記得自己看完郭保吉這一本摺子之後,下意識還翻到最後看了一下籤章,又忍不住翻到前邊再去將那附著的圖繪同數字重新覈算了一遍,另又看了幾個寫得極好的華彩段落——如若不是實在打自己臉打得太疼,他當真想拿去給孫子摘抄誦讀幾遍。

這一份摺子,實在太詭異了。

如果此時去一趟中書,把宗卷庫中才放進去沒兩的那一份送往宣州回折副本起出來,同郭保吉今次送來的放在一處,兩相對比,就會發現一件極爲奇怪的事情——

這位一向敏於孝拙於言的郭保吉,一夕之間,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言辭敏捷,還會未卜先知,好似能事先猜到京中各司的人的是什麼似的,一一給了回覆。

如果不是不信鬼神之事,石啓賢甚至有點懷疑是不是自己肚子裡生出了一個姓郭的蛔蟲。

針對都水監提及的圩田會致使堤壩崩塌之事,郭保吉的摺子從古到今一一舉例,闡明瞭塌方的原因,古時不可追溯,可近百年來,每次宣州大的堤壩損毀原因,在圩田邊上發生的,全數列得清清楚楚,還繪了圖案示例,建議在出水口外正前方加一道復堤。

至於修造圩田會致使江水泛洪,導致採茭人無以爲業,朝中另有安排,抽不出人力與金銀去修造等等問題,全數都給出瞭解決方案。

甚至還有不少回折裡沒有提到的問題,郭保吉居然都做了應對同解答。

朝廷沒錢?

沒關係,宣州自籌,甚至不會增加百姓賦稅,一用各處公使庫銀錢,二用百姓自捐。

朝廷沒人?

不要緊,由宣州自行徵發民夫,另有荊湖南路冬日遭了災,正好徵用流民以工代賑。

採茭生計受損?

不礙事,正好叫他們先來幫著修圩田,修好之後,按出力同人丁分田畝,不是無恆產者無恆心?正好了,得了田,以後好好種地,總比只能看採茭好吧?有了田地,把人都綁死了,你還怕他們反?

一項項,一樁樁,該清楚的地方解釋得清楚,而涉及圩田、堤壩涉及的圖繪處,卻又畫得十分清晰卻複雜。

石啓賢頭一回看到的時候,甚至花了一點功夫細細去琢磨,纔看得明白了。

這份摺子看下來,他當時心中就生出了一個篤定的念頭——這郭保吉從哪裡得來了一個好謀主?又去哪裡得來了這樣一個精通水事的老水官?

更重要的是, 他去哪裡尋來了這樣一個好捉刀!

不少段落,他讀來誦去,雖是一眼能看出筆法同其人背後目的,卻是忍不住被其文字勾著走:修了圩田,能新得田多少,新得商稅多少,能補內庫多少,能得桑、麻之屬多少,增人口多少——郭保吉情願以官身性命做保,如若不能,將提項上人頭來見。

前有數據、示例、圖繪,後有文字層層遞進,句句渲染,尤其到得最後,以郭保吉口吻做保的那一句,添得恰到好處,簡直叫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這般文采,如此敘述,爲甚不去考進士?!

幕僚有什麼好做的??

實在要做,郭保吉的幕僚有什麼好做的?至少也要做自己這個同平章事的幕僚官嘛!

盛芳

第66章 煮湯第15章 得訊第332章 感同身受第356章 後悔第344章 姐妹情深第244章 念禾喜歡什麼樣第225章 眼紅第244章 念禾喜歡什麼樣第78章 苦不苦第317章 她怎麼看我第81章 蜜餞第23章 不如去搶呢第201章 多多少少第370章 回衙第211章 君子第29章 來人第246章 見不得第310章 竹賢摟第268章 酒方第246章 見不得第22章 籌錢第272章 上門第339章 借力第315章 踏青第60章 小吏有什麼好做的第242章 同氣連枝第64章 遠行第6章 癡心妄想第367章 捉襟見肘第42章 遝來第115章 不自信第185章 憤懣第246章 見不得第358章 漂亮簪子第39章 怕是個算盤精第49章 挑食第371章 失散第189章 揣度第76章 救命恩人第313章 蒸過頭了第140章 自誇第41章 紛至第275章 門當戶對第306章 驚詫第11章 出門第125章 信件第222章 嘴碎第100章 心生邪念第132章 辭行第81章 蜜餞第336章 雪蓮第214章 事半功倍第348章 忙亂第226章 意外第382章 可疑第27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142章 算數第194章 清醒第8章 2家舊事第261章 教訓第126章 在德不在險第214章 事半功倍第77章 1飛衝天第65章 披風第90章 書鋪第331章 青眼第286章 姐妹第73章 偷運第36章 倒挖牆腳第13章 杜工部集第376章 疥癬第323章 相識第92章 偶遇第91章 偷印第173章 因材而行第164章 小道士第342章 及笄禮第278章 學士院第246章 見不得第382章 可疑第272章 上門第301章 故人第236章 少與多第204章 徵召第310章 竹賢摟第123章 教養第266章 新差第199章 爭執第288章 字跡第381章 龍石第360章 大夫第218章 畢竟不美第68章 銀錢與禮第324章 安排第86章 瞪得好凶第278章 避讓第57章 出行第25章 善心第179章 管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