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63.自我意識

什麼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也叫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複雜心理現象,它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分構成。這三種心理成分,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統一於個體的自我意識之中。從認識形式看,它表現爲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等,統稱爲"自我認識";從情緒形式看,它表現爲自我感受、自愛、自尊、自侍、自卑、責任感、義務感和優越感等,統稱爲"自我體驗";從意志形式看,它表現爲自立、自主、自制、自強、自衛、自律等,統稱爲"自我控制"。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自我意識不僅是人腦對主體自身的意識與反映,而且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制約和影響,所以自我意識也反映人與周圍現實之間的關係。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徵。

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識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也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相區別時,他就不可能認識外界客觀事物。其次,自我意識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纔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可見,自我意識影響着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爲重要。

自我意識的性質

(一)自我意識的社會性

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個體角色化的過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只是一個自然的實體,一個生物的人,甚至還比不上動物,具有較大的依賴性,必須得到成人的關懷和照顧才能長大成人,產生人的意識。如果嬰兒從一開始就被剝奪了人類的社會環境,使其同動物生活在一起,就會由於失去了人類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而不能形成人的意識。因此,一個人只有處在人類的社會環境中,才能發育成長,並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與此同時也產生對自己的認識,即形成自我意識。

(二)自我意識的形象性

自我意識是個體在周圍人們的期待中,以及周圍人們的評價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主觀體驗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當個體覺察到對方的態度和言語中所包含的內容時,自我意識的內容也就得到了豐富。因此,個體的自我意識從本質上說,就是從他人對自己的情感和評價中發展自我態度。心理學家柯里把自我意識的這一側面稱爲“自我形象”。他說:“人與人之間相互可以作爲鏡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人們由於把自己的容貌、姿態、服裝等作爲自己的東西,通過對鏡子中的形象的觀察,以一定的標準衡量美醜,便會產生喜悅和悲哀。同樣個體在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關於自己的姿態、行爲、性格時,也會時而高興時而悲傷。

一個人正是這樣在與周圍人們的接觸中,注意到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想象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以此爲素材構成一個客觀標準而內化到自己的心理結構之中,形成了自我形象。所以,個體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情感體驗依存於個體與他人的接觸,它是在想象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中形成的。

(三)自我意識的能動性

人對自身的存在,對自身和周圍關係的存在,是通過自我意識獲得的,正因爲人們具有自我意識,人們才能夠認識到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和體驗着什麼。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痛苦,纔會有痛苦之感;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與周圍的利害關係,才能體驗到自身的安全,纔會知道一些事情爲什麼這樣做而不那樣做;同樣,一個人只有當自己意識到自己行爲錯誤的時候,才能夠主動地矯正自己的行爲,改變和修正原來的計劃。

人的行爲與動物的行爲存在着根本的區別,因爲人的行爲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行動之前就預見到行動的結果,意識到自己想做的一切。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他自己頭腦中將蜂房建成了。這就是說,人們在行動之前,行動的結果,行動的動機和方式,就在自己頭腦中觀念性地存在了。而人們在行動之前確立行動目標,制定行動計劃,選擇行動方案,實現預期結果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人的自我意識參與下完成的。

自我意識的組成

自我認識主要解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比如有人觀察自己的體形,認爲屬"清瘦型";分析自己的品性,認爲自己是個誠實的人;用批評的眼光審視自我時,覺得自己脾氣急躁,容易衝動。自我體驗主要涉及"對自己是否滿意"、"能否悅納自己"這類問題,比如有人感到自卑,因爲自己長得不好看,所以對自己感覺不滿意,甚至不願接受這個醜陋的我。而自我控制則要解決"如何有效地調控自己"、"如何改變現狀,使自己成爲一個理想的人"之類的問題。三個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識。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指主我對客我的認知和評價,即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自我認知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

在客觀的自我認知基礎上作出正確的自我評價,對於個人的心理生活、行爲表現及協調個人在社會羣體中人際關係的協調,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如果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沒有價值,那麼,他就會產生自卑感,做事缺乏勝任的信心,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其結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難以保證質量。相反,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長處,那麼,他就會產生盲目樂觀的情緒,自我欣賞,自以爲是,其結果往往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難以與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絕、被羣體所孤立。可見,對自我的客觀認知和評價,對個人的健康發展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進行客觀的自我認知並在這一基礎上對自己作出正確的自我評價是一個極爲複雜的過程。社會比較理論認爲這一過程是一個社會比較的過程,是個體通過對自己的價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個體生活在社會羣體中,要想與他人和睦相處,適應周圍環境,完成社會化,就必須十分清楚周圍的社會環境,知道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如果個體對周圍的社會環境不瞭解,就會無所適從,會感到緊張不安,甚至產生焦慮。個體在進行自我認識時,還同時要受到個體本身的需要、願望、動機等許多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個體對自己身心的自我認識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誤差。當個體發現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與社會對自己的評價一致時,個體就會有安全感,對自我評價充滿信心;反之,當個體發現自我評價與社會對自己的評價相距甚遠時,個體則會與周圍人的關係失去平衡,產生矛盾,而喪失安全感。長此下去,就會導致個體自滿或自卑,不利於個體心理的健康成長。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個體對自己懷有的一種情緒體驗,即主我對客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與客我的現實之間的關係。客我滿足了主我的要求,就會產生積極肯定的自我體驗,即自我滿足;反之,客我沒有滿足主我的要求,則會產生消極否定的自我體驗,即自我責備。

客我能否滿足主我的要求,往往與個體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和個體對社會規範、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自我體驗的內容十分豐富,比如自尊心與自信心、成功感與失敗感、自豪感與羞恥感等。

自尊心是一種內驅力,激勵着個體儘可能地努力獲得別人的尊重,儘可能地維護自己的榮譽和社會地位。自信心是對自己智能與精力的堅信,使個體遇難而進,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當,就會產生脫離集體,追求虛榮的個人英雄主義,稍有點成績就趾高氣揚,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點挫折,則會自卑、自貶,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敗感是根據個體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期望水平面確定的,決定於個體的內部標準。比如當個體在完成某項工作時,他人認爲他未獲成功,而個體可以認爲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他人認爲他已取得成功了,而個體自己卻認爲是失敗的。由於個體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會的期望標準的影響,因而,決定個體成功與失敗的情緒體驗的內部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要與社會的共同標準相適應。當個體體驗到成功感時,就會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標進取;反之,當個體體驗到失敗感時,則常會產生消極的自我否定,悶悶不樂,甚至放棄努力。可見,如何恰當地處理自我體驗,對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己行爲、思想和言語等的控制,即主我對客我的制約作用。自我控制有兩個方面的表現,其一是發動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人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個體強制使自己的言語器官和運動器官進行種種活動,這就是自我控制所起的發動作用。例如學生克服貪睡的慾望,晨起跑步早讀。而主我根據當時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行動和言語,則爲自我控制起制止作用。例如,身患感冒的學生,在上課時強行壓制自己避免咳嗽。

自我意識的結構

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第三層次,即從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它又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對自身狀況的反思。自我評價是對自己能力、品德、行爲等方面社會價值的評估,它最能代表一個人自我認識的水平。

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方面的表現。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體驗的具體內容。自尊心是指個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的評價與體驗。自信心是對自己的能力是否適合所承擔的任務而產生的自我體驗。自信心與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評價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自我調節是自我意識的意志成分。自我調節主要表現爲個人對自己的行爲、活動和態度的調控。它包括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檢查是主體在頭腦中將自己的活動結果與活動目的加以比較、對照的過程。自我監督是一個人以其良心或內在的行爲準則對自己的言行實行監督的過程。自我控制是主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爲的主動的掌握。自我調節是自我意識中直接作用於個體行爲的環節,它是一個人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重要機制,自我調節的實現是自我意識的能動性質的表現。自我意識的調節作用表現爲:啓動或制止行爲;心理活動的轉移;心理過程的加速或減速;積極性的加強或減弱;動機的協調;根據所擬訂的計劃監督檢查行動;動作的協調一致等。

自我意識的作用

1、自我意識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認識功能

人的認識活動不論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都由於自我意識的存在而更加自覺、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過程的認知。人不僅能對外部世界的對象進行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人還能對自己的這些認識過程本身進行認知,即對這些過程加以分析、監督和調整。通過對自身認識過程的認知,人就有可能發現原有認識活動的不足,可能選擇和運用更好的認知策略,從而使認知活動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2、自我意識使人形成一個豐富的感情世界

使人們意識到“自我”的獨一無二、與衆不同,纔會逐漸產生“孤獨”之感;他們體驗到自尊的需要,纔會產生與自尊鹹相聯繫的“羞赧感”和“靦腆感”。由於他們發現了一個自己的的內部世界,他們才時常感到“內在”自我和“外在”行爲的種種不符或衝突,從而產生“苦悶”、“彷徨”等新的情感。

3、自我意識大地促進了人的意志的發展

意志以人確定的行爲目的爲開端。個體意志力的表現同動機的性質和力量密切相關。社會意義豐富的動機通常比社會意義貧乏的動機更能支持人的意志行爲。但社會意義的豐富與否,是要通過行爲者的個體意識從主觀上加以認定的。

4、自我意識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人的“自我”概念不僅包含現實的自我,還包含着理想的自我的方面。由於人不是遊離於社會之外的抽象的個體,他的自我概念就不能不受到他生活於其中的社會規範的制約。社會道德就在個人的自我意識中找到了可以存在的處所,也找到了可以調節、激發(或抑制)個體心理與行爲的槓桿。就個體方面來說,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裡,就包容了道德、信念和道德體驗,以及與之相聯繫的諸如責任、義務、使命、榮譽等價值觀念的內容。

自我意識的作用原理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Flavell)曾指出,元認知通常被廣泛地定義爲任何以認知過程和結果爲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認知過程的認知活動。它之所以被稱爲元認知是因爲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1]。具體到學習活動中,就是指對學習認知活動的認知。它要求學習者對自身的心理狀態、能力,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所要採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確的意識,同時在學習中時時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評價,從而肯定、發展正確的行爲,發現和改正錯誤或不良行爲,使自己的認知活動得到調整和改善。

關於元認知的結構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元認知知識,即個體關於自己或他人的認識活動、過程、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知識;

二是元認知體驗,即伴隨着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

三是元認知監控,即個體在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積極進行監控,並相應地對其進行調節,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元認知知識有助於人們在實際的認知活動中對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指導人們自覺地、有效地選擇、評價、修正和放棄認知的任務、目標和策略。同樣,它也能引起有關自身、任務、目的的各種各樣的元認知體驗,幫助人們理解這些元認知體驗的意義和它們在行爲方面的含義;元認知體驗對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元認知體驗,人們可以補充、刪除或修改原有的元認知知識,即通過同化和順應機制來發展元認知知識。而元認知體驗有助於人們確定新的目標,修改或放棄舊的目標,有助於激活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監控一方面是通過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認知目標與行動(策略)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另一方面人們的元認知知識又大多來源於人們對認知活動進行監控、調節的實際過程。善於對認知活動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監控的人,自然會有更多的元認知體驗和經驗,從而具有更多的元認知知識,這就是說,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監控水平制約着人們的元認知知識的獲得與水平。對於元認知體驗,它總是與認知活動相伴隨,離不開人們對認知活動的監控過程。總之,元認知的這三個方面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三者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元認知。因此,元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指導、調節我們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的控制執行過程。其實質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

在我國心理學界,學者們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十分強調和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意識的能動作用。早在1962年,朱智賢教授在其《兒童心理學》一書中,對兒童自我意識、自我評價的發生、發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其他許多心理學理論工作者也發表了大量的文章、論著,對意識、意識活動、意識與心理,特別是自我意識的實質、作用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在蘇聯心理學界,本世紀20~3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維列魯學派創始人維果斯基(Vygotsky)就對認知思想有過精闢的論述。在《思維與言語》一書中,他指出:意識活動可以指向不同方向,它可能只集中在思維或動作的某些方面。我剛纔打了個結,我是有意識做的,但我不能說我是如何做的,因爲我的意識集中在結上,而不是在我自己的行動上,即我是如何進行我的行動的。當後者成爲我意識的目標時,我可以充分地意識到它。我們使用意識去表示對大腦自身活動的意識,即對意識的意識。不言而喻,對意識的意識和對動作的意識都是元認知的典型表現。

在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在亞里斯多德關於讀書方法的專門論述中,就蘊含着豐富的在學習中進行自我監控與調節的思想。在本世紀初,瑞士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美國教育家杜威(Dewey)、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等學者都從不同角度論述、研究了認知活動中的自我監控與調節問題。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都說明了自我意識過程,積極監控行爲以及批判性評價能力在認知活動、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它可以分爲自我意識和對周圍事物的意識。馬克思曾經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這個被意識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觀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觀世界的複雜關係。人不僅能意識到周圍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識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體驗,也能意識到自己有什麼目的、計劃和行動,以及爲什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這樣做的後果將是怎樣,應如何調節自己的行動等等,這就是人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的成熟是人的意識的本質特徵。它以主體及其活動爲意識的對象,因而對人的認識活動起着監控作用。通過自我意識系統的監控,可以實現人腦對信息的輸入、加工、貯存、輸出的自動控制系統的控制,這樣,人就能通過控制自己的意識而相應地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爲。

在學習活動中,這種自我意識、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自我調節和修正的元認知實質上是一種反饋活動,它對個體的學習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皮亞傑曾經說過:“自我調節是主體以一種既是逆向動作(迴路系統或反饋)又是預見性的適應,來構成一個永久性的補充系統。”他在這裡特別說明了逆向動作即反饋,它可預見哪些是不適應的行爲,哪些是適應的行爲。在系統的活動中,它是自我調節的依據,通過它可以使系統不斷地向前運動、發展。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也曾說過,反饋就是“根據過去操作的情況去調整未來的行爲”。無論在生物還是機器的系統運動中,通過反饋可以使行爲得到調整和控制,使預定的目的得以實現。如果沒有反饋,系統就無法進行有目的的運動。人的學習實際是個接受、傳遞知識信息的自控系統運動,在學習活動中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是關係到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

自我監控是以一種監控主體及監控對象爲同一客觀事物的監控。具體來說,自我監控就是某一客觀事物爲了達到預定的目標,將自身正在進行的實踐活動過程作爲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的積極、自覺的計劃,監察、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過程。由於人類具有能進行自我監視反饋和調節控制的意識,才使自己得以成爲人類——區別於一切非生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特殊生物。這就是說,嚴格意義上的自我監控首先應該是一種智能監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智能監控都是自我監控。智能監控中的自我監控就是人類的自我監控,在實質上屬於人對自身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人類自我監控貫穿於人類所從事的形形色色的實踐活動之中,可以說無處不在。對每個人來說,從生活作息到學習工作,要保證每項活動的正常進行和順利發展,一般來說,都離不開自我監控。由此可見,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任何自我監控行爲或活動的出現,其本身就體現了個體的主體能動性。

認知活動的自我監控與調節,就是表現在主體根據活動的要求,選擇適宜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監控認知活動進行的過程,不斷取得和分析反饋信息,及時相應地調節自己的認知過程,堅持或更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在這裡,主體主動地進行自我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體能及時發現認知活動的效率與成功的可能性。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精闢地說明了認知活動中自我意識、自我監控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地位。

自我監控是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證。一方面,正是由於具有了自我監控能力,個體才得以對自我進行審視與反省,進而才得以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制定自己的行動計劃,從而爲隨後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奠定基礎。如果缺乏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能力,個體沒有也無法去對自我進行審視與反省,當然也就不會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了。因此,自我監控是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在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無論是目標的樹立、方向的確立、計劃的制訂還是具體行爲、行動的採取、實施、調整、控制,其中每一步驟的順利完成都是以個體一定的自我監控與調節爲手段的,實際上也都是個體自我監控能力的具體表現。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自我監控是個體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根本保證。

綜上所述,自我監控與調節對於個體成功地適應社會相當重要,它是完成各種任務,協調與他人關係的必要條件。運用有效方法並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現實,達到消除煩惱、歡悅充滿自我生活空間,對新、真、善、美具有強烈敏感並孜孜追求。

對自己在時空中的存在給予認可、首肯、欣賞、褒獎,悅納自己由此實現。對他人在時空中的存在給予認可、首肯、欣賞、褒獎,悅納他人由此實現。對眼前的時空及其內涵給予認可、首肯、欣賞、褒獎,悅納現實由此實現。煩惱源出於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現實的不認可、不首肯、不欣賞。倘若能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現實,則歡悅盈溢自我生活的空間,煩惱也就自然煙消雲散。自我監控與自我調節在教育中的作用,表現爲它能最大限度地調整個體的內動力與外動力進行定向作用。倘若學校心理教育倡導的以學生爲中心是正確的,那麼,自我監控與自我調節將成爲一切教育的基礎。缺乏自我監控,行爲衝動的個體是難以立足於社會的。尤其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自我監控與調節顯得更爲突出和重要。在教育領域裡,有意識地引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知識量幾何級數的增長,知識日新月異的更新,信息生產週期、陳舊週期的迅速縮短,信息傳播與交換速度的明顯加快,社會的飛速進步,對新一代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能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形成獨立學習新知識、獲取新信息、把握新進展、更新知識結構的能力,培養靈活應變和創造能力,增強自我意識、自我監控與調節和約束能力,已成爲新型人才的必備素質。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可逆過程,要提高人的社會價值,使人生更有意義,就必須善於認識自己、設計自己、安排自己、控制自己,使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相協調、相和諧。儘可能去發展每個人的自我監控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每一個人,而且有利於整個社會、整個人類。

雖然人們從事的認知活動千差萬別,但是元認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卻是各項活動所具有的共同特徵,也是決定各項活動效率的主要因素。由於人們對各種活動進行監控、調節的實質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一認知活動中的元認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與調節水平的培養訓練效果都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因爲“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的知識往往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他們還必須具有使用這些策略同時調節他們認知與努力的動機”[3]。因此,近年來齊默爾曼(B。J。Zimmerman)等人提出的自我調節(self-regulated)學習理論,整合了元認知、動機和行爲三個方面,比元認知理論更進了一步。可見,元認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在人們的學習、心理、動機和行爲等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着科學的發展和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入,人類必將更加精確和深刻地揭示高級認知過程的本質,以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意識的一般規律性

(一)自我意識的發生

新生兒不具有自我意識。

1歲半左右的兒童,從成人那裡學會使用自己的名字。

2歲以後的兒童,在語言學習中掌握了物主代詞“我的”和人稱代詞“我”,就實現了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標誌着他們真正的自我意識的出現。在兒童學齡前期。

(二)自我意識中的自我

1、“自我”的概念閱讀材料

所謂“自我”(self),是指個體意識中關於他自己的基本特徵的一個總的觀念、圖式或框架。

2、自我的多重性、角色的多重性

3、自我的統一性

一個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對“自我”有一個清晰而持續的概念。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不能統一,他就可能經受所謂的“統合性危機”。這種人缺乏對自己的清晰而完整的概念,他們的“自我”的各個部分是鬆散的、含混不清的;他們缺乏生活目標,失掉了生存的價值感和充實感,經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空虛”。

(三)元認知

人的自我概念,受所處的文化環境的影響。比如,佛教並不否定經驗的、個體的“小我”,但是這種“小我”在佛教教義中不是通過客觀的特性來確定的。佛教認爲,個體暫時認同於自己的那些東西不是他真正的“自我”。“自我”不是“我的”總和。佛教經書說了許多“自我”不是什麼,但對於“自我”是什麼卻絕口不提。其中有一處講到一個故事:雲遊僧跋札果達問佛陀有無“自我”存在。佛陀不答。僧又追問:“是否‘自我’不存在?”佛陀仍不答。僧只好走開。佛陀的得意子弟阿難問佛陀:“老師爲何不回答他的問題?”佛院說:“因爲對第一個問題回答說有,就會承認‘有常’的說法。對第二個問題回答說是,就會承認‘滅我’的說法。”兩個回答都是錯的。因爲問題本身就不對。問“何謂‘自我’?”或“‘自我’何在?”目的是要取得現成的客觀知識。但主體的存在總是未決的。問“我是誰?”意味着尋找生活道路,而生活道路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因爲道路還沒有走完。

自我意識的產生與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自我意識的形成大致可以分爲以下三個階段,即生理的自我、社會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一)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稱爲物質的自我,它是一個人對自己身軀的認識,包括佔有感、支配感和愛護感。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等人認爲,嬰兒出生以後,最初他們不能區分屬於自己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對於自己的手、腳和周圍的玩具,都視爲同樣性質的東西加以擺弄,3個月的嬰兒能對人發出微笑,這表示嬰兒對外界的剌激發生了反映。8個月的嬰兒開始關心自己在鏡子裡的形象,但10個月的時候依然不知道鏡子裡的形象就是自己。一般認爲,嬰兒要到2歲零2個月以後,纔會認識自己在鏡子裡的自我形象,大約與此同時,開始學會使用“你”這個人稱代詞。心理學家大都認爲兒童要到3歲的時候,自我意識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時也開始更多地使用人稱代詞“我”字。這時候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行爲,大都是以我爲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爲“自我中心期”。

(二)社會的自我

社會的自我時期又稱爲個體客觀化時期。這個階段大約是從3歲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至14歲的時候,這段時間是個體接受社會影響的重要時期,也是個體實現社會自我的最關鍵的階段。這期間兒童的遊戲,往往是成人社會生活的縮影,兒童在遊戲中扮演某種社會角色,也是他們學習角色行爲的一種方式,在遊戲中兒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狀態,體驗着角色與角色間的相互關係。特別是兒童通過學校中的社會化生活,更加速了他們社會自我的形成過程。

學校中的社會化過程,是個體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學校與家庭不同,在家庭中兒童往往是以我爲中心,尤其是獨生子女,而學校則是中性的,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一樣的關心,一樣的嚴格要求。兒童在學校只能是班級和集體的一分子,而不能象在家裡那樣可以爲所欲爲地指揮別人,在學校他們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要完成這些義務和責任,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壓力則可以使他們產生焦慮和不安。在家裡可以聽之任之的事,在學校則要認真對待,否則就要受到集體輿論的譴責,在學校必須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掌握各種技能技巧,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逐步地使自我實現的願望和動機與社會的要求相吻合,最終達到社會的自我。

(三)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稱精神的自我,這個階段主要是從青春期到成年大約10年的時間。這期間,個體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發生了一系列急劇的變化,骨骼的增長,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豐富,邏輯思維能力的日益完善,進一步使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趨向主觀性。所以,這一時期又稱爲主觀化時期。個體的主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獨立地認識外部世界。這個階段的青年人,往往用自己的觀點來認識和評價客觀事物,自我意識是個體認識外界事物的中介因素。青年與兒童不同,在客觀化時期,兒童是以社會的觀點來認識和評價事物的,他們以成人的觀點爲指導,而青年人則不同,他們不願意盲目地追隨別人,把跟在別人的後面隨聲附和看成是恥辱,在觀點上喜歡標新立異,在行爲上喜歡別具一格。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並不是到此爲止,否則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創造力就無從談起,人類社會將變成一個劃一的羣體。其實個體早在客觀化時期,就已經不斷地把他們從社會吸取的知識、觀點、理想和願望等進行了綜合加工,到了主觀化時期,個體就把這些經過綜合加工形成的主觀態度和主觀意識來作爲評價客觀事物的依據。

2個人價值體系的產生。在這個時期,青年人常常強調自己所獨有的人格特徵,目的是用以保護和提高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強調自己的個人價值,實際上是一種自我防禦機能。例如,一個身懷絕技的青年人,往往過分地強調該項技能的重要性,同樣一個學習優異的青年人,也會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青年人大都具有自我欣賞的人格特徵,心理學中把這種自我欣賞的人格特徵,納入一個人的價值體系,它能使一個人感到自豪、自信和自尊。實際上,這種價值體系也是在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並被看成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3追求自我理想。自我理想就是一個人對追求目標的嚮往。個體所追求的目標對他本人來說,總認爲是最有意義的。想當醫生的人,就認爲醫生的職業最高尚,想當企業家的人,就認爲企業家的工作最有意義,同樣,想當社會活動家的人,也就認爲社會活動家的工作最光榮等等。由此可見,自我理想往往與價值觀是一致的。一般來說,青年人在這個時期,由於精力充沛,大都具有自己追求的目標。目標在這個時期往往成爲他們自我奮鬥的一種象徵,並由此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4抽象思維的發展。抽象思維的發展是個人智力發展的一個飛躍。抽象思維能力提高了,就能使人們的思維超越具體的環境,而進入精神的境界,即所謂達到了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主要是通過人們的思維和想象實現的。當自我意識的發展從成人的約束下獨立出來,而強調自我價值和自我理想的時候,這時,個體的自我意識也就確立了。因此,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個體不斷成長的過程。

089 雪國公主,竟是晴然破軍篇008 莊主逼婚,樓蘭問話109 百獸妖域,馴獅虎獸074 何人如故,只爲緣故098 衆人圍攻,欲廢其法隨筆74.如果可以成全永戀星河16.回到現代060 渢海之上,暗夜行宮225 黛子絕美,林女演繹023 芙幽心事,蝶夢解情永戀星河17.開學新生168 夢魘之草,罪惡魘毒Part7 孔雀明王037 步如箭芒,近在咫尺隨筆67.飯前飯後不宜喝水067 水蛇夫人,名水霖玲一、追憶蓬頭年少時,沾染相思淚傾城191 鬼馬小孩,小野是也Part25 冥府奇遇157 修煉場中,比武鬥法雪禁之戀2.初遇日九050 謝家少主,來惹是非08 壞人013 閃電之巔,自由民族9.我的初戀110 活吃蠍子,玫瑰論愛059 魔界駙馬,怎不服帖021 芙蓉暖閣,清淺搖唱116 可憐拼瀾,身世薄涼隨筆81.幸福語錄096 魔性不除,難以自拔(腹黑茂妖精文)愛情5.金錢的誘惑205 仙境病患,急需虹水隨筆13.愛情是什麼?180 懷殤數載,紅塵蠱毒080 夢中屠蘇,無法釋懷寫作日記,我與聖界緣 3147 漓心女王,執念太深119 暗夜蔽天,恐生異變199 一朵蓮花,一莊心事寫作日記,我與聖界緣 3118 麗涯茶鋪,火熱開張013 情意初動,芳心暗許3.童年的噩夢〈三孝女〉顏氏女165 攻破寧城,聖都失守192 浩渺星空,無盡廣大103 你之大劫,永在於恆036 兄弟水神,竟是猥褻209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074 何人如故,只爲緣故隨筆46.漂亮女生如何化妝?149 天山溫泉,宜解百毒190 顰顰公主,情殤之夢230 真愛永恆,星座物語030 華年似水,歲月流金08 壞人122 附庸風雅,聽講茶藝126 寧後詭計,黃苓生病開戰篇020 迷霧森林,遇野獸羣164 幻影之術,邪秘紅光024 越溪泉邊,遇見伊人寫作日記,我與聖界緣 2番外 縹緲錄 仙雲秘語隨筆7.夢想中的朋友042 櫻芸化蝶,終生侍主13 離別041 逆境邊緣,竟是誤會10.一個陌生的電話172 寧後伏誅,聖都安定聖界緣目錄073 妙蓮如心,晴然失蹤001 雪國習俗,長髮及腰041 逆境邊緣,竟是誤會090 普爾修斯,殭屍異族028 雷澤湖底,幽秘居所177 帝釋天妃,墜仙女湖130 世間情事,怎能訴清人魚篇(二)043 加冕聖女,情繫冬臨崑崙5.下崑崙山6.我是一個精神病女孩梨花祭雪已成殤1.顏國147 又來北溟,先至冬臨隨筆66.飯後不能立即嗽口012 雲夢密澤,電秋御獸084 雲荒世家,繫於青後018 青龍塔祭,玥鎖晴然056 重闖魔宮,救夢女神072 離別之後,淚已成往Part4 東海龍國009 蘿莉戰神,成年洗禮Part15 三鳳救龍156 天海雲間,石梯通路隨筆60.蔡依林舞曲233 挑選禮物,送大浴缸062 女神果位,戰神之血翩若驚鴻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