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也不清楚,且等他自己說吧。”過了約摸一盞茶的功夫,一名中年美婦隨宮人走了進來,福一福恭聲道:“參見皇后娘娘,娘娘萬福。”
“崔夫人請起。”在命宮人賜座後,蕭氏笑道:“本宮記得上一次見到崔夫人還是三年前宮中大宴之時,如今三年光陰已過,崔夫人的模樣卻是絲毫未變,風采依舊,實在令人羨慕。”
崔夫人垂目道:“娘娘好記性,不過妾身只是蒲柳之姿,實在當不起娘娘如此誇讚。”
蕭氏笑一笑未說話,待得宮人奉了茶上來後,她道:“崔夫人今日入宮見本宮,不知所謂何事?”
崔夫人聞言,連忙擱下剛剛接過的茶盞,起身道:“妾身此來,是想求皇后娘娘賜一樁恩典。”
蕭氏驚訝地道:“哦?是何恩典?”
“不瞞娘娘,妾身之子崔濟,自從見過晉陽公主之後,一直對公主念念不忘,只是當時公主選擇了鄭家公子,所以也沒法子,如今鄭家公子意外過世,他想……”崔夫人猶豫片刻,微咬了銀牙道:“他想迎娶公主,故而請妾身入宮向娘娘求賜恩典。”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於崔濟,蕭氏是有印象的,在當時入選的三十八名少年公子之中,就屬他與獨孤弘幾人最爲出色,後來崔濟與鄭陽入選,她原以爲韞儀會選溫文爾雅的崔濟爲駙馬,沒想到最後韞儀選了爽朗的鄭陽。
她以爲韞儀與崔濟的交集早在半年前就結束了,萬萬沒想到崔濟一直對韞儀念念不忘,更沒想到他竟會託其母親進宮向韞儀求親。
與她之前考慮的齊、趙等人相比,不論是家世還是品貌,崔濟無疑都要好上許多,最要緊的是他對韞儀情意深長,若韞儀能夠與他成親,實在是一樁再好不過的事情。
蕭氏壓下心中的歡喜,道:“想不到崔濟這孩子有如此心思,實在令本宮意外。”
“誰說不是呢,妾身昨日聽聞之時也是嚇了一跳,畢竟……”她話音一頓,轉而笑道:“沒什麼,不知娘娘可願成全這樁婚事?”
雖然崔夫人話鋒轉得很快,但仍是被蕭氏聽出了端倪,望着她道:“最近流傳於城中的謠言,崔夫人可曾聽說?”
崔夫人神色微滯,笑容亦變得有些勉強,“娘娘可是說關於公主剋夫的謠傳?”
“不錯,據本宮所知,崔濟乃是崔夫人唯一的子嗣,崔夫人不害怕嗎?”與其等成了親崔家人再來後悔,倒不如趁着現在,先說清楚,以免他們到時候爲難韞儀。
默然半晌,崔夫人長嘆一口氣道:“不瞞娘娘,要說一點擔心都沒有,那是假的,甚至妾身曾勸過濟兒,讓他放棄這個念頭,可是濟兒態度很堅決,甚至告訴妾身,若不能娶得公主,他寧願孤身一世;另外他也說了,鄭家公子的死是意外,剋夫之說更是百姓以訛傳訛的謠言,聽信不得,妾身仔細想了一夜,覺得他說得不無道理,所以便答應了。”不等蕭氏言語,她又急忙道:“娘娘放心,若崔家有幸得公主下嫁,一定會恭敬對待,斷然不會對公主有半分不敬。”
шωш▪ttκΛ n▪¢ O
蕭氏微微點頭,崔夫人這番話說得頗爲中肯,也沒有迴避自己的問題,看來確是肺腑之言,“崔濟年少有爲,若與晉陽結爲伉儷,實是一件好事。”
她的話令崔夫人面色一喜,傾了身子道:“這麼說來,娘娘是同意了?”
蕭氏笑道:“本宮自是樂見其成,不過這不是一樁小事,本宮還得與陛下商量,另外也得問問晉陽她自己的意見,崔夫人你說是不是?”
對此,崔夫人自是連連點頭,在又與蕭氏說了一番話後,退出了昭陽殿,在她走後,紅鯉笑意盈盈地屈身道:“恭喜娘娘,賀喜娘娘。”
蕭氏笑一笑,輕撫着臉頰道:“上天總算待韞儀不薄,雖鄭陽意外過世,卻有崔濟對她一往情深!”
紅鯉笑言道:“娘娘可要現在就去見陛下?”
蕭氏想一想,搖頭道:“不急,本宮想先聽聽韞儀的意思,否則陛下那邊說定了,韞儀又不肯,豈非麻煩。”
紅鯉抿脣笑道:“崔公子人品學識家世,樣樣都好,想必公主不會拒絕,就是……”
蕭氏等了一會兒不見她說下去,道:“就是什麼?”
紅鯉道:“這半年來,公主常傳太僕寺主薄杜如晦入宮對弈品茶,而杜公子又一直沒有成親,會否……公主更中意杜公子一些?”
聽得是這麼一回事,蕭氏頓時笑了起來,“不會,早在韞儀剛傳杜如晦入宮的時候,本宮就問過她,她說杜如晦是她在弘化郡時認識的一個友人,傳他入宮,只是與友人敘舊罷了,並無其他。而且,杜如晦一直都有意中人……”說到此處,蕭氏神色一黯,笑容早已消失無影,“他的意中人不是別人,正是梅雪;當年他之所以拼命讀書赴京趕考,就是爲了考中進士,說服他母親讓他迎娶梅雪,可是梅雪這孩子沒福氣,早早就沒了,本宮連她一面也沒見到,本宮對不起她!”
“逝者已矣,娘娘別太難過了。”紅鯉知道,梅雪的事,一直是蕭氏心中無法消除的痛楚。
蕭氏緩緩攥緊雙手,面有陰冷地道:“楊廣……這一切都是拜楊廣所賜,此仇此恨,本宮絕不會忘記!”
紅鯉擔心地道:“娘娘……”不等她說下去,蕭氏已是道:“放心,在確保韞儀安然之前,本宮會一定會好生忍着這份恨意。”
紅鯉暗自嘆氣,她知道,娘娘現在皆是在爲晉陽公主而活,而不是後者,她怕是早就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此時,長生殿中,杜如晦正接過宮女遞來的小鍋釜往裡面倒入上等的山泉水,然後放到燃着上好銀炭的風爐之中煮,待得水面有魚眼紋,微微發聲,也就是初沸之時,加了一勺鹽下去;又等了一會兒,待得泉水不斷冒泡,二沸之時,取瓢舀了一瓢水出來,放在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