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齊聚在屋裡,辰溪先與里長見了禮,然後分賓主坐下。
纔剛坐下,里長就迫不及待的問辰溪:“宋小娘子可知我們這次因何而來?”他剛到和懷村地界的時候,就被何年月拉去看了肥坑。
要不是整個和懷村的人都說這個肥坑只漚了三個來月時間,他會覺得何年月在癡人說夢。
所以他現在也覺得心頭火熱,像這種關乎民生的大事,發生在了他管理的村中,便是他管理得好的證明。
雖然里長升不了官,但是對他兒子繼任下一人的里長卻很有好處。
辰溪說道:“想來各位都是爲了新的漚肥方法而來,之前因爲沒有實驗過,辰溪不敢斷言一定能成功,所以沒有聲張,現在既然已經成功漚出肥來,辰溪也不敢隱瞞,願與所有人共享這個法子。”
大家聽了這話都鬆了一口氣,在座衆人裡,除了宋滿石與她現在只是表面親戚,私底下恨得要死之外,其他人與辰溪也不見得多要好。
一來宋滿石在村中經營多年,大家不想太落他的面子,也不會和辰溪走得那麼近。說白了,其實也是存着隔山觀虎鬥的意思。
二來嘛,辰溪家起得太快了,人都有點仇富心理,她一家婦孺,憑什麼就過得比那些家裡有很多勞力的家庭強?
且她年輕美貌,村中不少婦人在背後嚼她舌根子,難聽的話也不少說。
所以現在大家來向她求漚肥方子,還都有點不好意思,擔心她不願意教。
不過她既然說了全部人都可以學,意思自然是連宋滿石一家都可以學,那其他人就更不用擔心什麼了。
但宋滿石心中可沒有半分感激辰溪,她連外人都教了,那他這個親叔叔能不教嗎?不怕被人戳脊梁骨?
所以他只是一言不發的坐在位置上聽着辰溪的安排:
“我家地方小,容不下全村的人都過來學習,不如村長幫我安排一下,以相互鄰近的四五家爲一個單位,派個人做代表過來。
我從頭到尾再漚肥一次,他們學了以後再回去教同一單位的鄰居,有不懂的可以再過來問,這樣便可以全部人都學會了,可好?”
和懷村是個有一百七十多戶人家的大村子,即便每家只派一人過來,辰溪也管不過來,還不如就幾家推舉一人出來,辰溪也好指導一些。
何年月當然沒有意見,當下便答應下來。
沒過兩日,村裡人便已經集結完畢,宋滿石家也派了宋青楊做代表,過來學漚肥,
辰溪把這三十來個人領到了肥坑邊,辰溪已經提前讓長工們挖好的一個新坑,她又重頭到尾的把肥漚了一次,還儘量把細節都講清楚,有問題也詳盡回答,就怕大家學得不夠細緻。
不過來的人都是是土地如性命的農人,沒有人會不認真學,因爲這樣的漚肥方法實在太重要了。
就算他們今年趕不上種冬小麥了,那明年呢?
每年都多收一季糧食,對農人是多麼重要,這意味着他們的孩子可以多吃一碗飯,意味着可以有件足夠保暖的新衣,還意味着生病起碼能吃得起一碗藥。
而且有了多的肥,還可以兼顧開荒,現在他們開荒,最多就是種種番薯、豆子之類的,收成多少都是隨緣,三年後還要交稅,根本划不來。
但只要肥力足夠,貧地變良田,三年後交稅又怕什麼呢。
辰溪教了兩天,看村裡人基本都學會了,這個“漚肥速成小班”便可以解散,她本以爲這件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沒想到第二天,村長與里長陪着一位重要客人上門了。
來人身穿墨綠色官袍,官服補子上繡着鸂鶒,長着一張國字臉,臉上神色很是威嚴。
辰溪在何年月的介紹下行禮:“小婦人見過縣令大人。”
縣令擺擺手,道:“不必多禮,你既是舉人娘子,現在又研究出了新的漚肥方法,惠澤於民,見到本官便不用如此拘謹了。”
辰溪謝過縣令,忙把人請進家裡喝茶。
縣裡照例也問了辰溪怎麼研究出這個法子的,辰溪把之前說過的藉口又搬了出來。
她真沒料到會這麼誇張,一個小小的漚肥方法,竟連縣令都引來了。
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她小看了農業在古代的重要程度,每一次變革都關乎着農戶的生存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而縣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勸課農桑。
在開國初年,因爲戰火動盪多年,士兵還田後很多甚至不懂耕作。
當時朝廷還設了專門的官吏,如草人:專管施肥、漚肥;稻人:專管農田水利;司稼:專管穀物耕作,以此指導民衆耕作,好讓國家更快休養生息。
現在雖然已經取消了這些官職,但是工作卻都轉嫁到了縣令身上,每年春耕縣令都要下鄉走訪好些村莊,以確保當年糧食都有被好好種植下去。
最重要的辰溪的漚肥方法大大縮減了發酵所需要的時間,如果說她漚出來的肥只是比別人快了一兩個月,縣令不至於那麼驚奇,還巴巴的跑來看,最多就是下個政令,把它推廣開就算了。
但是傳統漚肥方法一般是夏收之後開始漚肥,等到明年春耕纔可以用,歷時大半年。
而辰溪的漚肥方法,只需要三個來月,縮短了幾乎兩倍,這就不得不引起縣令的注意了。
幾人在屋內坐着聊了一會後,縣令表示想要去看一下肥坑。
基肥坑的肥料已經被長工們請出來翻地了,坑裡現在在養蚯蚓,但是追肥坑和全肥坑的肥料還在,這兩個坑比基肥坑漚得遲一些,但也發酵得很不錯了。
縣令看過後滿意地點點頭,讚道:“宋小娘子聰慧。”
辰溪當然要謙虛幾句了:“小婦人也是整理先夫遺物時,機緣巧合之下學到這個法子,當時急着種冬小麥,當時家裡又沒有肥料,想起這個法子,試着弄了一下,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方式對不對,沒想到居然成功了。”
縣令嘆了口氣:“宋舉人英年早逝,可惜了,不然定是個利國利民的好官。”
辰溪也有些黯然,誰說不是呢。
“我會向上峰報告此事,儘量把這個方法流傳開來的。”縣令心中有些火熱。
青雲縣雖然背靠津州府,但是由於地理面積和人口不算多,出產的糧食量也一般,所以一直只是箇中縣。
縣令才華一般,也沒有特別突出的政績,但現在不就有一個現成的政績嗎?
如果有了辰溪的漚肥方法,糧食真能提高了產量,還增加了大家開荒的積極性,這便是一個送上門的好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