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爲私利而反對

李林甫目光敏銳,迅速地捕捉到聖人臉上微妙的表情變化,他連忙以眼色制止王鉷把這場談話繼續深挖下去。

但是王鉷害人心切,認爲自己剛纔的話還不夠駭人聽聞,繼續加大詆譭的輸出功率:“陛下,這李嗣業隱藏極深,他自從離開長安到達磧西后,雖然從未與太子聯絡過,但時時不忘太子的舉薦之恩情,自覺地將自己歸爲東宮之死忠。而且皇甫惟明任隴右道採訪使時,給李嗣業的考課是上中,遠遠高於當時的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和副都護高仙芝,也足以說明他們有所勾連。”

皇帝自然不屑於把王鉷指控懷疑的真相說出來,但人與人情商的差距宛如山峰,有些人一個眼神就能夠推導出原委,有些人卻要三番五次觸碰真相,有些真相不是你想碰就能碰,很容易頭破血流。

“韋堅的案子發生在去年,到今年已經告一段落,這中間牽出了不少罪有應得的人,也肯定牽連了許多無辜的人。或許有些人還會藉着查案打擊報復,把本不應該受到懲罰的人,也牽連了進來。所以此案應該告一段落,不要再去牽涉他人。”

李隆基已經把話說得足夠直白,王鉷要是再不明白,估計就會被當做弱智逐出長安。

王中丞雖然情商差許多,但智商很高,不然也想不出那麼多盤剝百姓的方法。他乖覺地後退到李林甫身後,難以支撐下去的場合就交給右相來處理。

李林甫笑臉逢迎地叉手道:“陛下所言極是,韋堅和皇甫惟明一案已經過去,不必再追查下去,況且他們二人平素並無作奸犯科,只是一顆忠心偏離離陛下而已。這二人實則是聰明過頭,以爲能夠將野心託付與人,可惜他們的那個野心,只能夠配得上發配嶺南。”

王鉷心中佩服不已,右相的嘴就是厲害,這裡面雖然是在說韋堅、皇甫惟明二人,但句句都沒有離開太子李亨。就憑李亨那點兒鬥爭水平,若不是因爲他身居東宮儲君之位,估計早就被他老人家踢出長安了。

李隆基對這件事心中些許愧疚,本不欲再提,只好擺擺手繞過這一節。既然韋堅、皇甫惟明之案不提了,那麼被他們強行拉入案件中的李嗣業,自然不再提起。

右相的高明之處在與他咬人的時候並不死纏爛打,要先咬一口試試貨色,若是咬不動或是沒咬中,迅速放棄目標。然後經歷漫長的等待,尋找下一個咬住敵人的機會,避免糾纏把自己陷入艱難境地中。但是一旦被他咬中,在咬死你之前是絕對不會鬆口的。

李隆基拽緊了繮繩,讓他找不到了任何咬人的機會,只好暫時擱置放棄。

皇帝扶着胡牀扶手,略作猶豫後問李林甫:“五年前,賀知章曾上疏,節度使權柄過重恐使關中不穩,哥奴可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林甫眼角上挑,五年前的事情都記得這麼清楚,肯定是有人幫他想起來了吧,皇帝欲舊事重提,必然是有人在背後也提了一嘴。

他鄭重地躬身叉手道:“陛下,授予節度使權柄是爲了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對外征戰,比如河西走廊,吐蕃在河西附近屯兵三十多萬,執掌大權的乃是吐蕃五如之一的蘇毗如。敵軍之兵員遠勝我五倍,若不能在河西置下總領兵馬的節度使,各軍各自爲戰,則河西勝局難以奠定。”

李隆基又皺起了眉頭:“你說這些朕都明白,朝廷每行使一項制度,均有利處也有弊端,我只問你如何化解節度使權柄過重的弊端。”

“唯一的辦法當然是分散,陛下將邊關分爲十鎮節度,各鎮互不統屬。陛下若下令以一鎮一節度使,不予身兼多鎮,邊鎮又何足掛齒?何況就算有身兼兩鎮者,麾下將領均是從我大唐治下成長起來的軍戶,或者是胡人,他們也均感大唐之隆盛,陛下之恩德。開元治世天下人無不稱頌,今邊疆中原均富足,聖人盛世天下歸心。且不說十節度使中並無居心叵測之輩,就算有!他也鼓掌難鳴!百姓和兵士們心中只擁護大唐,擁護聖人。他們生活富足,厭惡征戰,任何人別想把他們拉到戰場上,破壞他們的家園,也休想唆使他們悖逆陛下!”

王鉷感覺臉上火辣辣的燙,不是因爲李林甫比自己口才好而自慚形穢。而是李林甫睜着倆大窟窿眼兒說出的瞎話,竟然也能慷慨激昂絲毫不虛。說真話的人都沒有他的底氣。

李隆基擡頭陷入了沉思,在李嗣業口中很嚴重的問題,在李林甫的口中又很輕鬆。他知道這兩人說的話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傾向性,不能夠全盤接受。

他又問道:“我欲使節度使只任三年,三年後輪換或調回朝中,你以爲此計如何?”

李林甫一聽到調回朝中四個字,眼皮子就抖動直跳,連忙搖頭道:“陛下,萬萬不可,三年輪換乃陋習怠政之源!身爲邊鎮大將,走一處不如固守一處,他們長期固守在一地,必然將那裡當做自身之根本,鞏固城防,積極禦敵,主動進攻。若是三年一任,必然使得主將懶惰怠慢,前任留下來的弊端這一任置之不理。即使有強敵當前,他們也會畏戰避敵、能拖則拖,三年任期一過,所有的矛盾瓜葛將交給下一任。長此以往邊關問題頻發,上下不能同心,若強敵攻來,必然一擊即潰,危及大唐社稷!”

打過辯論賽的人都知道,同樣一個問題的正反兩面,都能夠逐條批駁,引發口水大戰。

所以即使你手中握着看似佔據邏輯高地的理論,也經不起別人處心積慮備戰一頓痛批,照樣能給你找出幾十條反對論據來。所以很少有人敢說自己手中握着真理,除非他們經過實踐的檢驗,不然噴子時時刻刻跳出來,幾十條論點猛噴。你所建構的邏輯依然會崩塌。

要不說很多文人佔主導的王朝,容易被外族攻滅呢。因爲一幫文人的腦袋瓜子想得太多,從公從私,從民生從經濟從各家自家利益都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滿足這些條件之後,然後才能考慮民族大義。朝堂之上的爭論堪比大專辯論會,甚至關乎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問題,他們都能找出其中的疏漏進行反擊。一系列的對人不對事、對事不對人、爲反對而反對、只要對手支持的我就反對,反而核心問題卻被忽略了。

皇帝捋着鬍鬚微微點頭,李嗣業的建議在他心裡本來就持懷疑態度,稍稍有人反對,便放棄了打算,繼續安逸於現狀。

第三百八十五章 無人出將軍之右第二百七十四章 曲終人離散第二百九十八章 吐蕃女奸細第五百八十一章 家有賢妻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六百八十章 米查幹應對刑官第一百零二章 逃脫入大漠第七百六十九章 入朝只爲權勢?第九百零二章 吞併江北第三百零七章 印綬可定人心第五百零九章 品茶論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購甲第七百五十七章 財貨惑人心第一百四十五章 別跟都護談錢第四百四十七章 奔走長安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第六百五十三章 孤兒寡母第六百一十一章 沙漠中鏖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未來的寄託與雞湯第一百一十六章 夫蒙獨擋一面(感謝輝塵飄紅打賞)第五百四十二章 右相辦公流程第九百三十二章 南征託後事第五百七十九章 武裝搶生意第四百零九章 渡河第一戰第七百一十一章 故人爲送親使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官上任跳蕩營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食豪富強雄第一百六十五章 李十二孃舞劍器(一)第五百七十章 加餉與主持考課第一百四十八章 物資已經送達第二百二十章 攻陷裴羅將軍第八百一十六章 火燒美良溝第七百八十章 天津橋頭君恩薄第三百零四章 馬屁不穿第三百八十九章 新十姓可汗第七百九十章 謀劃出逃長安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三百四十五章 行軍做兒戲第七十六章 行爲決定命運第三百八十三章 突騎施顧問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八百八十九章 誰野戰無敵第七章 西市有擂戰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八百六十八章 太原險些易手第七百六十六章 肅宗父子回長安第二百四十五章 隨隊遠行歸長安第二百六十一章 感情非兒戲第六百四十二章 李林甫薨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四百五十五章 生死之際,父子之間第八百九十九章 平定遼東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三百七十章 視察屯田秋收第二百二十七章 活捉到舌頭第四百三十章 入宮覲見楊太真第三百八十八章 貧道收徒,監軍入府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勃律之戰第七百六十一章 取潼關不費吹灰之力第三十七章 永安渠溺沉衆賊第四百九十一章 考課評分不合格?第七百六十六章 肅宗父子回長安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一百五十三章 高仙芝挑動觀虎鬥第八百四十九章 河西歸順歸心第六百八十八章 寒門庶子名門貴子第四百二十四章 奇冤大仇第四百三十七章 奇遇楊家三姊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兩面性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五百三十二章 魔幻現實人才選拔第八百四十六章 新的遠程武器第九百零三章 安慶之圍第六百三十七章 杜子美入幕爲賓第六百二十二章 克孜勒庫姆條約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六百六十章 婆羅門神廟第八百九十三章 知子莫如父第六百九十五章 楊相窮途之計第八百零八章 見招拆招組合拳第七百七十章 帝王該不該妥協?第七百五十四章 戰機已現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四十三章 封大倫識破詭計第四百零三章 求問李將軍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六百六十二章 保障你們的特權第八十章 差點兒就讓套路了第三百八十二章 三個培訓班第五百四十三章 爲岑參跑動疏通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八百九十章 存人失地 存地失人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三百四十章 安西龍武結怨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你毫無壓力第五百四十二章 右相辦公流程第四百四十八章 戴望改弦易轍第八百零三章 相持三門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