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盤棋局

bookmark

其實許陽是真的在猜的,不過老人用驚訝的表情說道:“沒想到小傢伙一眼就看出棋中的玄機,不簡單啊!”

靠!許陽無語了,自己也是順嘴瞎猜的,沒有想到還真是啊。這不扯蛋嗎。老人又笑了笑說道:“逗你這個小傢伙呢,所謂的珍瓏我還沒有聽過,如果小傢伙會擺可以擺出來。這是劉仲甫遇仙棋!”

劉仲甫?許陽知道這個人。對於通曉歷史的他來說,對這個人還是知道一些的。劉仲甫字甫之,籍貫有濟陽(今屬山東)、江西、江南諸說。北宋哲宗、徽宗時獨霸棋壇、所向披靡的大國手。活動時期在元佑至政和年間。居開封(今屬河南),翰林院棋待詔,擅名二十餘年。人稱其技藝較唐代王積薪高“兩道”。

要說許陽能記得這麼清還是因爲一個故事。一個挺出名的故事,當時看這部傳記的時候,許陽也樂了,沒有想到這古人也喜歡這等八卦故事,故事說的是:一天,劉仲甫一個人來到驪山。他似乎有些心事,沿着山間小徑,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山的深處。在一處空地上,有一木屋。他想討口水喝,敲門,沒人,稍一推,發現門是虛掩的,好奇中便不由自主地走了進去。屋子不大,陳設也很簡陋,一桌、一椅、一牀而已。四壁清爽,只掛着的一張木棋盤。棋手的本能,驅使他湊了上去。看起來,那是一張再普通不過的棋盤,但木紋的線條生動跌宕,流水般一浪一浪地起伏着,瀰漫開來,彷彿一直要漫到棋盤外去。棋盤一下子就顯得豐盈充實起來,有了鮮活的生命感。他忍不住伸手摸了一把,然而不知道是自己的手,還是棋簽署,竟顫了一下,趕緊縮回手來。許多年後,劉仲甫都不記得手觸棋盤時那涼涼中又帶着些溫潤的感覺,並且時間越久,記憶越發清晰,再也揮之不去。當時,他只是覺得奇怪,誰住在這裡呢?並且,只見棋盤,棋子又在哪裡?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劉仲甫不便久留,趕緊回到山外投宿的那座廟裡。晚上,他卻再也無法安然入睡。心中的疑團成了一個巨大的誘惑,促使他天矇矇亮就爬了起來,急衝衝上路,周圍的風景渾然不覺,徑直往那座神秘木屋趕去。到了那裡,已是日上三午。正準備上前敲門,門突然吱呀一聲開了。一位女子站在門邊,村姑模樣打扮,看起來並無任何嬌媚之處,但素樸中自有一種清雅脫俗之氣。劉仲甫一下子呆了,所來何爲,他也一下子不知該怎麼說。那女子彷彿看透了他的心事,微微一笑,說:公子請進!

劉仲甫進門,第一眼就往那牆上望去,奇怪的是,棋盤不在了。女子見他神情,問:公子可是下棋之人?劉仲甫平時頗有些以棋待詔身份自得的,今日在這女子面前,卻不想與官方扯上什麼瓜葛,彷彿一說就俗。於是,他只說:小生確實好棋!劉仲甫心裡琢磨着這女子的身份。想起唐代詩人崔護的奇遇,“去年今日此園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便不禁有些走神!再想這木屋所處的地方,荒無人煙,這屋裡的陳設,無任何生產工具,甚至竈臺都沒有一個。莊子《逍遙遊》寫那仙人居藐姑射之山,“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飛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這女子難道是仙女不成?何況還是棋山?想起唐代翰林棋待詔王積薪的奇遇,也是溪邊小屋,也是平平常常的村姑,千載難逢的機會更不可錯過了。劉仲甫也確實好奇,都把仙女的棋吹得如何如何,積薪得仙人簡略地指點了一些攻守、殺奪、救應、防拒之法,就已經無敵於人間了,今日可得好好見識見識!他說:小姐也定是此中高手吧!不知可否請教一盤?女子沉吟不語,彷彿有什麼爲難之處,過了好一會,才說:明天你到山頂來吧!

許陽除了看過這部傳記之外,還有就是一幅不知道是何人所作的《驪山遇仙記》圖!許陽不知道,唐老等人也鑑定過,都沒能看出來是何人所作,不過筆法有力,人物鮮活,最主要的是幅畫就能把整個故事表達出來。

老人說這是那盤棋?許陽對於圍棋只是略懂,所以他看不出什麼來。無奈的只能放棄,他現在只是想解開自己心中的疑問。

“唉!天資過人,確心性不定,可惜了!”老人自言自語的說了這麼一句。許陽擡頭望去,老人並不多說什麼,接下來,老人也不理許陽,自顧自的下棋。許陽一看,心說老傢伙,你不能這麼玩人吧。之後又望了望亭中之物。

那裡有一枚方印與一把金色寬大的古劍。劍身散發出讓許陽都心悸的威壓與正氣。許陽之所以一直打時這兩樣東西,因爲這兩樣東西和傳說中的兩件東西太像了。

沒錯!就是傳說中的傳國玉璽還有古今第一劍,軒轅劍!太像了。和傳說中的劍太像了。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劍柄之處刻兩個上古篆字:聖道!

所以許陽纔有些激動,有些想證明自己的想法,這兩件東西可是華夏曆史上最出名的兩年至寶。先不說這兩件寶貝的價值,單說意義,已經非同一般!一件像徵中無上的權利,一把象徵列上正道的劍!

“唉!”就在這時,一聲嘆息,打斷了許陽的胡思亂想。之後就聽到耳邊又是那個老頭說道:“天下之人皆貪!別看了,那裡所放之物正是你所想的物品,只不過你確法帶走!”

“真是傳國玉璽和軒轅劍?”許陽驚訝的問道。老人點點頭停下手中棋說道:“唉!當年我奉我皇之命斬新成之龍脈。確不想把我華夏龍脈斬斷。至始我華夏幾百年之後面臨着亡國之危。這都是我造成的。吾乃千古之罪人也!”

有故事啊,反正都這樣了,還是聽聽吧,老人自言又道:“吾劉基劉伯溫……”一串古文,好在許陽還真聽得懂,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叫劉基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個,也是許陽猜的那人。斬龍脈的故事前面說了,和書上的傳說差不多,但是,真正不一樣的就是,他劉伯溫不只是斬了新生的龍脈,同時因爲斬龍脈之後心性大變,接連斬了兩條龍脈,最後居然斬斷華夏護國龍脈。

那一瞬間他就知道不好了。這是要亡華夏啊。劉伯溫也是通天曉地之人,知道雖然現在不會有太多的事情,但是幾百年之後,確要面臨蠻夷滅華的危險,央央華夏將要不負存在。算出此事之後,回去的劉伯溫大病一場,然後和朱元璋告老還鄉,其實他是想辦法要溫養龍脈。最後經過他損壽窺探天機得一法。

取華夏之寶傳國玉璽。據傳此玉璽成日就已係華夏之氣數。還有無上正氣之劍以兵解之道溫養龍脈。這纔有了此墓,與其說是墓到不如說是華夏龍脈之所在。而劉伯溫也說,現在華夏龍脈已恢復差不多了,已欲騰雲護華了!

許陽傻傻的坐在那裡好像聽天書,尼瑪這也太搞了。這又是神物,又是龍脈的,但是有些東西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許陽雖然不相信,但是對方的話他確認可。因爲想想那黑暗動亂的十幾年。確是華夏差點亡國成爲別的國家的亡國奴。事關天下。許陽也不是不識大體之人,因此,剛纔一心想把那兩物據爲已有,現在只是觀望,把此物記在心裡,也算不往此行。

對了,這人是劉伯溫,那麼這個老傢伙活了多少年,還有現在他到底是以一種什麼形態出現的。許陽沒有提到答案。許陽開啓他的神眼功能開始掃瞄兩件寶物。

“不知道我如何能出去。此次進入心願已得,也應該出去了。”許陽問道。“想不想知道你是如何到這裡的,還有你的同伴們如何了。”聽到劉伯溫的話許陽當點頭了。老人笑着說道:“一切都在棋裡,所謂棋如人生,人生如棋。我這八門護龍墓的一切都在棋中。如果不是我有意,你如何能無驚無險的到此呢!”這次許陽更驚訝了,許陽馬上想到,難道說,這棋正是此古墓的總機關所在。越想越覺得合理。還沒等許陽說話,劉伯溫又說道:“此墓建成之日,隨吾葬於此的好友及將軍一百零八人。民工不計,此墓建的時候就已經說了,這是絕墓,也就是參與之人無人可活,但是他們確毅然隨吾赴死。因此打擾他們的人怎麼可能輕意放過呢。請小傢伙勿要求情。”

第216章 翡翠靈珠第20章 賭石的魅力第49章 許陽的驚訝第661章 瘋狂的賭局2第66章 越看越喜歡第616章 有人陷害第23章 暴發的許陽第618章 你要是識相的話356章 賭礦第596章 張強的挑釁1第688章 來自太陽國的挑釁第39章 壽宴(3)第284章 許陽的改變第66章 樹化玉第521章 二師傅的電話第599章 裸奔一小時394章 蘇小小的自述第28章 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再續第70章 事後處理第92章 瑞老過年好啊第592章 半路殺出個小強第149章 詭異的古琴第124章 許陽逆天的“運氣...第286章 豔茶第231章 我要收你爲徒第658章 幕後人出現第151章 九霄環佩泣血鳳凰...第286章 豔茶第682章 許陽分開發飆402章 平安回國第205章 等一個小時370章 節止客串4第229章 這東西我要了第577章 許家人花花腸腸子多第225章 五叔的要求第53章 許陽的玩笑第548章 大叔信不着我啊第727章 綁架第8章 水晶頭骨與輿論第120章 一千萬的賭注第32章 臨時的隊友442章 節目一第674章 遇水化龍,龍遊深淵第581章 安琪兒的話第246章 褚秋499章 古老契約第71章 許陽的象棋水平第630章 大侄子第580章 打賭第630章 大侄子第533章 屋裡屋外499章 古老契約第47章 別打我姑娘主意第87章 搶徒弟361章 對話1第2章 找工作兒難啊!第689章 許陽失控第331章 姜大少悲劇了第544章 心裡的話420章 七嬸來了第253章 蘇小小的感激第185章 賭運氣第22章 進入古墓416章 許陽出馬第629章 一塊不起眼的木雕第9章 許陽茶道:天人合一414章 許陽的推測第98章 突如其來的電話第711章 九龍奪嫡茶具1第186章 異能的弊端474章 炒茶第73章 開心的許陽第564章 我沒什麼想法第711章 九龍奪嫡茶具1第202章 三百塊明標第682章 許陽分開發飆第187章 平靜的日子410章 琉璃第622章 這是一個秘密第78章 狼一樣的眼睛第651章 賭局2507章 香豔的誤會467章 假玉再現第237章 劉老的話385章 許陽搬家290章 有口難辯第720章 鬥茶4419章 熱鬧的小院413章 電視臺的邀請351章 極品翡翠降世第171章 應歷通寶第145章 許陽的心痛378章 大壽1第719章 鬥茶3第66章 越看越喜歡第147章 叫價高手第527章 麻煩來了436章 什麼是唐三彩436章 什麼是唐三彩第5章 真假“乾隆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