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老國公和周大同俱都如此失態而王有才卻穩坐如山的模樣,張知秋終於醒悟到,自己這個狡猾的“老鄉”剛剛那掉酒杯之舉,大約也只不過是在“作秀”而已。
回想一下這個“土老帽”當初在“有間客棧”的表現、以及後來與此人打交道的幾次接觸,張知秋越發地對自己的判斷肯定下來。
老國公和周大同可不是那種手無縛雞之力地文官,他們俱都是幾十年來從屍山血海當中九死一生地職業軍人出身,以他們如此地資歷尚且都要如此,可見王有才其實也已經是震驚到失態了的。
對於王有才這個大概一輩子都在“裝慫賣呆”的人而言,在這個時候表現地如此“不驚不傻”,反倒正是他已被震驚到極致的體現了。
對於玉米的引進,此時大約比正史也就相差幾十年的模樣,張知秋相信,這在歷史的延續當中,應該是一個可以被忽略的數字。
唯一可能會造成時空嬗變的,應該就是自己所引進的這些後世的良種了,這甚至極有可能會直接改變以後北方糧食地種植結構,影響可謂是極其地深遠。
要知道,在歷史上,玉米和大多數地外來物種一樣,最初是在南方引種的,因爲氣候的原因,那裡並不是非常適合玉米的生長,也因此而大大地延遲了它在國內的推廣速度。
當然,那時地玉米產量也是非常地不盡如人意的,否則哪怕只有現代產量的一半,它都不是當時地那個樣子。
不過,想到這裡時,張知秋倒是意識到一件非常重要和有必要抓緊去做的事情,那就是收集這個時代地糧食種子。
在現代,很多物種都已經遭到了滅絕,這在生物基因的多樣性上是非常不利的。
事實上,在當年袁隆平培育震驚全球地超級水稻的時候,最初的母本,就是幾株在野地中偶然發現的野稻。
想到這裡,張知秋的心頭那叫一個火熱啊:現代農作物的原始母本,這要拿到現代,該有多大的意義?
順便想想,這該要賣多少錢才合適的呢……
事實上,在現代的世界發達國家中,對於各種動植物基因的掠奪一直都在如火如荼卻無聲無息地進行着。
中國在這方面遠遠地落在了後面,許多珍貴的動植物物種流失到了國外,國內反倒是已經滅絕了。
更可笑的是,有些結果改良後的物種,被以大價錢又賣回到了國內,而國家卻每年都還要爲此而付出大量的“專利費”。
要知道,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全世界都在種,可是卻一分錢都沒有給過他的
物質上的貧窮不是原罪,但精神上的荒蕪,確實是讓人已經是無話可說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其不舉
現在酒桌上的情形有些詭異,四個人全都默然地各自思量,一時卻是無人說話了,就是各人身上的那些湯湯水水,這時也全都是恍若未見。
“晉北的氣候較京師微冷,不知能否種植這玉米?”
最先回過神來的,果然便是那扮慣了“豬吃虎”的王有才,這個老頭子看着不起眼,一身地江湖功夫,卻是定然在老國公和周大同這兩個昔日地軍中悍將之上。
“能,這個沒有任何地問題”被王有才喊回神來地張知秋一口肯定。
在現代,東北可是全國種植玉米最多的產地,在明初的氣候雖然比現代偏冷,但再怎麼着這山西也冷不過東北去。
“那我種三萬畝”王有才雙拳緊握,兩眼平視,斬釘截鐵地說
“你說多少?”老國公這下也被王有才的大言“驚醒”了:今天的意外之事怎麼會有這麼多呢?
早已從地上爬了起來、但胸口卻不知如何還掛着一根菜葉地周大同,這時也是目光炯炯地看着王有才,目光中滿是驚訝。
此時還是明初,全國土地的大規模兼併還沒怎麼開始,王有才這開口就是三萬畝,確實是把兩個大佬也震驚到了的。
不要看王有才剛剛在通州買地千畝,但那是不能耕種的荒地,與農田卻根本是兩回事的,在這個時代,即便是在北京,撂荒和未開墾的野地也還有的是。
在這時候,還是很少能夠買到大量地農田的,那是農民的命根子。況且即便是農田,這時候也多數是採取“輪耕”的方式來耕種的,這就使農田的利用率立減一半。
沒有辦法,沒有農藥、化肥,這個時代的大多數土地都只能是“輪耕”,即便是這樣,那產量也還是低的讓人髮指。
不過,王有才也解釋了,這三萬畝農田,已經是王家如今所有的可耕田地了,換句話說,王有才這就將自己的身家全都賭在張知秋身上了。
張知秋聞言,忍不住也是要佩服這個“鄉巴佬”一回的:不愧是能將生意做到“首富”的人,這眼光和魄力,確實是非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平心而論,張知秋換位思考一下,感覺自己很難做到王有才這般決絕。
老國公雖然開始時驟聞之下也是頗感吃驚,但在沉靜下來之後也就想明白了:這王家本身是以商業起家,土地出產本身大約對他的影響也是偏小的;況且即便是這次賭輸了,只要由此而靠上了張知秋,日後卻是自然有其回本大賺的時候。
真是好算計啊好算計
在這一刻,老國公也不禁對這個貌不驚人、一臉土相的鄉下財主刮目相看了:王有才這表現出來地反應速度和對事態地評估應對之舉,那可是真不亞於朝中地那些一方大佬們的
有了這玉米一事,其他的那些事情便都再也放不在三人眼中,僅僅只是略略一說便放過不提,只不過今年這農時已過,想要種地,卻也只能是有待明年了。
話雖如此,三人卻都是直言希望能夠早日得到糧種,畢竟只有東西拿到自己手中,那才能說是事情“靠譜”了。
對此,張知秋幾乎是沒有考慮便應承下來,但同時也和三人直言,這高產的糧種只能提供一半,另外一半卻是低產品種,但也把其中地緣由向三人解說清楚。
三個老頭兒至此還是第一次聽說,這世上地糧食居然還有不能做種的,心下都是將信將疑;但有如此高產那也是聞所未聞——即便是張知秋口中地“低產”,那也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產量了,當下都是滿口地應承下來。
其實要說高產的農作物,那就不得不提土豆。
在張知秋的印象中,在現代土豆的畝產量號稱有突破萬斤的;這個雖然不知真假,但畝產四、五千斤那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的。
而且與玉米相比,現代土豆對於土地、氣候等的要求更低,也更易耕作。但到底要不要同時引進,張知秋轉念間便決定暫緩——最起碼今天是不再提及了。
在歷史上,土豆也是在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沿海的,但是17世紀的土豆由於沒有經過基因改良,只能生長在與其原產地安第斯山脈氣候類型相似的地方,別的地方即使種植土豆,產量也非常低,質量也不好。
由於中國沿海的地勢氣候跟安第斯山脈相差太大,所以當時引進的土豆產量、質量都非常低,所以根本競爭不過本地農作物。
歷史上,中國大規模種植土豆,已經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爲直到那時歐洲已經培育出了適應各種氣候的土豆了。
張知秋還知道,明末的時候,因爲強行推廣土豆的種植,國內還曾激起過民變——這期間的是是非非,恐怕卻也不僅僅是因爲口味、產量什麼的那麼簡單了。
酒桌上談論地事情太過於驚人,以至於大家對於今天的酒菜都有些食不知味的意思,甚至就連張知秋從饅頭山捕來的那條鯨魚,都沒能在第一時間引起衆人的“警覺”。
不過,好東西總是會發光的,在談完玉米之後,周大同卻是第一個提及了桌上那個大盆中所盛的物件。
“這個是什麼東西?很好吃啊,以前怎麼不見你拿來待客啊”周大同一邊大口地吃喝,一邊瞪着眼睛討伐張知秋。
“哦,這是新鮮的魚翅——以前還真是吃不着這東西,這也是府裡第一次吃這麼新鮮的魚翅,這可是我直接現從鯊魚身上割下來的啊”
張知秋嘴裡說着,手上也不落人後的進去夾下一塊肉來。
以前不是沒吃過魚翅,但那卻都是炮製過的乾貨,而且分量也只有那麼一點點,哪裡能夠象這麼吃豬肉般用盆子來放。
三個老頭子聞言,不約而同地一起衝張知秋瞪眼:魚翅他們也都吃過,但這現割的魚翅卻是連見都沒有見過的,而且這味道也是大不一樣的啊
話說到這裡,這酒也立刻喝不下去了,三人一定要先去看看這“被現割”的鯊魚——這海中霸王的大名他們全都聽過,但長什麼樣子,那就是連做夢也沒有個參照物了。
當見到那條長達三米地、奄奄一息地大白鯊的時候,就連張知秋也都有些奇怪它的頑強了:它身上的那一刀還是張知秋親自下手的,因爲這個大傢伙當時太過於蹦跳的瘋狂,張知秋還不得不先使了一頓拳腳讓它昏死過去的。
原本張知秋以爲,自己那一通足可“開山裂石”地拳腳是早已將這條鯊魚打死了的,但現在他看着那浸泡在自己血液中呲牙咧嘴、且尚有餘力搖頭擺尾的大白鯊,卻實在是有些無言的緊。
這一餐飯前後都吃了有兩個多小時了,這條鯊魚竟然還是如此頑強地撐着不肯嚥氣——這也提醒了張知秋,如果是要從饅頭山引進物種的話,那着實是要慎之又慎的。
這也實在是太過於強悍了
因爲這條鯊魚太過獰惡,當時那些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巨魚的張府廚師們竟然是無一敢於下手,甚至很多人當場就嚇得坐到地上的也不是一個。
不過,唯一讓張知秋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竟然連林仙兒如此武力值超強的牛人,居然也是瞻前顧後地咬牙切齒,最後還是不得不由自己來親自“獻醜”。
張知秋當時做的到是乾脆利落:手持借來的“誅仙劍”,捏着劍訣手起劍落,只一劍便砍下來鯊魚的一整塊魚鰭,直接讓人拿去清燉
圍觀的家人們當時便是四散而去,幾乎個個都是面如土色,對於自家主人的敬畏之情,就此直接登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也算是此事地一個意外的收穫。
事實上,經此一事之後,在後來林仙兒整頓府內秩序的時候,根本便沒有遇到她想象中的任何阻力,究其源由,卻是那些“新人們”在今天見識到了這條大白鯊的緣故。
三個老頭子就不用提了,即便是之前沒有被“龍裔”嚇到過的王有才也是當時便臉色大變;至於老國公和周大同,如果不是那盆魚翅實在是都也吃了不少,這時沒準就能順勢跪倒在地也未可知。
兩人不約而同地對望一眼,全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駭然之色和苦澀之意:張知秋這小子是麻子不叫麻子,這是叫“坑人”哪……
小花園中那個原本只有一些不足一尺的小魚的荷花池,三人之前也都是曾經見過的,但這時那裡面諸多擠擠擦擦、長達數尺有餘的奇形怪狀的魚類,着實是再次驚倒了諸人。
這個“海王府”三人說來也不陌生,在當初朱棣賜給張知秋之後,裡邊還是幾乎一清二白的,三人倒是明裡暗裡地往裡幫襯了許多的。
也正因爲如此,三人由此都知道這些魚類地來歷可疑,所以當張知秋提議給他們帶一些回去吃的時候,三人卻是竟然全都不約而同地齊齊拒絕了。
這些東西,張知秋吃了沒事,但這可不意味着別人吃了也沒事——有誰見過被砍下魚鰭、在岸上躺了一個多時辰還不死的鯊魚?
況且還是條大白鯊——聞所未聞吶……
不過,三人以後倒是有事無事的經常來張府蹭飯——那些魚他們雖然不敢拿回去吃,但在張府吃卻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
冤有頭債有主,即便這些水中“妖族”想要報復,那也只能是去找“海外仙山”的晦氣,斷斷沒有遷怒他人的道理的。
看完鯊魚,這三個老頭子居然還有胃口去吃飯——這回唯一地主攻菜卻是那道已然冰涼的大盆魚翅了,分光啃盡之後,這才就此表示“酒飽飯足”。
這一頓不午、不晚的酒宴過後,三個老頭子對於張知秋地好感值已然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當臨別時張知秋又親自安排給各人帶上了大批來自於饅頭山的果蔬之際,周大同當場便直接改口直稱“賢婿”了,讓猝不及防地胖子一個趔趄幾乎摔倒當場。
還有就是那條大白鯊,最終也還是沒能逃過被分屍的命運。
在這嘗過新鮮之後,看林仙兒實在是對這東西不感冒,張知秋極爲乾脆地將之一分爲三,給三個老頭子每人送了一份,要不這東西卻是隻能臭在家裡了。
不過,這饅頭山出產的食物確實是厲害,張知秋能夠清晰地感覺到蘊藏在其中的那些“天地元氣”,這對於生活在地球這個沒有“天地元氣”荒原的人類來說,那就是天生的“靈丹妙藥”。
臨別之際,張知秋鄭重其事地拜託王有才幫忙收集各類種子——不限於糧食作物,任何地植物種子都是多多益善。
王有才雖然有些奇怪,但是沒有一絲猶豫的答應下來,反正這也不是什麼費勁的事情,隨便安排個人去做就是。
但讓張知秋有些吃不消的是,因爲他這邊將這訂婚的事情也拖延了下來,於是那些原本是因此而有些避諱的女孩子們全都沒有了顧忌,當晚就又全都呆在張府不走了。
說起來,這些女孩子們呆在張府的好處多多,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就此逃脫家長的監管,在張府享慣了“自由”的幾個女孩子們,這段時間在家裡那可都是經受了加倍地“摧殘”的。
雖然這種沒有過門就住到男方家裡的事情有背倫常,但好歹有個皇帝欽封的“靖海公主”做擋箭牌,她們都是以林仙兒“閨友”的名義賴在張府的,但說起來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很。
不過,幾家的老狐狸都也各有打算,最主要的,張知秋的這種情況在整個大明朝也是獨一無二,這時竟也沒有人因此來取笑於幾人,相反羨慕的人倒是有許多。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張知秋在女色方面的風評很好,幾個女孩子不會因此而給自己和家族的名譽抹黑,如此也就足夠了。
送走三個老頭子之後,張知秋也不欲和幾個女孩子糾纏,藉口要去找糧種,直接就此閃人了。
不過,張知秋這次卻是選擇了走臥室,仍舊吩咐林仙兒有事留條,然後將所有人都趕出主宅之後,徑自返回了雙橋。
此時此刻,天已向晚。
PS:給個訂閱吧,一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