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地方工作(1)

正常情況下,人在比較累的時候是不太愛說話的。

但是呢,復興會的人,特別是復興會的幹部們都屬於那種不太正常的人類。他們越是累的時候越愛說話,他們越是累的時候話就越多。

這倒不是因爲什麼特殊的原因。這完全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一般來說,復興會的幹部都有在部隊擔任政治幹部的經驗。在部隊裡,在部隊的日常訓練裡,在常規訓練,在越野訓練,在實戰演習中,很多情況下,這些訓練和演習都是在極端的環境下,壓榨着士兵們的體能的。

這種情況下,在訓練的過程中,給大家鼓勁兒,給大家加油,鼓動大家,動員大家的工作,全都是由政治幹部負責的。

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凡是復興會的幹部,因爲大家幾乎都有在部隊裡擔任政治幹部的經歷,所以在大家比較累的時候,他們往往都是手上腿上的活兒不停的同時,嘴也不停的說話給大家鼓勁兒。

所以呢,在復興會裡,每次工作幹完的時候,身體最累的人往往不一定是幹活最多的人。那也些手腳也得動,嘴也不能停的復興會幹部們往往纔是最累的人。

在現代,湖北地區屬於南方地區,湖北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氣溫差不多都在零度以上。明朝末年因爲小冰河氣候的影響,湖北的冬季氣溫一般都會達到零下十度左右。而且,在正常情況下湖北地區難得一見的大雪天,在明朝末年的湖北冬季也是一種常態。

好在湖北這個地方雖然也有不少名山大川,可是總的來說,丘陵、崗地和平原還是佔主流的。更主要的是,從大冶縣到武昌府,從武昌府到應山縣的這段路程,即使是走陸路,相對那種要爬山跋涉的狀況也要好一些。

韓國良、郭博奇和一個連的復興軍戰士,走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官道。大明朝修建的全國性的官道到了明末這個時候的狀況已經開始越來越糟了。而且王書輝給各個縣幹部劃定的路程也不是按照大明朝的官道走的,而是按照王書輝根據現代中國的省級公路的分佈路線進行制定的。

根據王書輝的想法,以目前復興會的工業生產能力和施工能力來說,在大明朝建設高速公路就別想了。而且也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呢,他讓工程兵部隊的勘測兵跟着各個縣委一起上路,也是存了一分想要在湖北省內建設貫通全省的省道的念頭。

對於韓國良和郭博奇來說,行軍雖然辛苦,特別是在冬天的行軍要更加的辛苦,但是對於他們這些有着充分的部隊經歷的人來說,這個辛苦還是能夠承受的。更何況和這個時代的純土著們不同,從韓國良郭博奇到普通的戰士,每個人的個人裝備都是復興會通過工業化手段生產出來的,在每個細節處都充分體現了現代設計的科學性和優越性的全面裝備。

所以,即使很多時候大家不得不在野外的風雪中宿營,但是基本上這樣的過程並沒有給大家造成什麼太大的困難。

本來,按照復興軍的常行軍速度,從武昌到應山走個七八天差不多就能到了。不過因爲隊伍還承擔着勘測的任務,所以這次大家用了將近二十天的時間纔到達了應山縣。

應山縣雖然地處湖北的北部地區,而且因爲大別上和桐柏山都在境內縣內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田地,可是因爲應山縣境內的武勝關是連接中原河南和魚米之鄉湖廣的陸上要道,所以這個地處湖北東北部邊陲的小縣城,並不是一副農業縣在頻繁的自然災害下的破落狀態。

不少現代的中國人因爲清朝落後的城市狀況,所以推測清朝以前的明朝的城市狀況應該和清朝一樣,甚至還不如清朝。要是給這些人冠上一個哲學意義的問題的話,那他們恐怕都犯了機械歷史唯物主義的錯誤了。

實際上,到了明朝中期之後明朝就因爲繁榮的經濟,使得明朝的城市變得逐漸繁榮起來。在明朝中晚期,整個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地區的城市規模就非常的龐大了。江南地區的南京、杭州和蘇州,在明朝中晚期的時候,城市人口就超過了一百五十萬。

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應山縣地處中原和湖廣的交界,正是因爲應山縣這種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才使得這個湖廣的東北小縣的經濟非常的發達,市面非常的繁榮。

過去沒有復興會控制湖北的時候,應山縣的經濟是因爲大量的中原糧商要經過應山縣境內的武勝關進入湖廣買糧所以比較繁榮。

復興會在湖北崛起之後,雖然復興會的工業製成品主要還是從枝江地區沿長江而下到達江南地區,然後再從江南地區沿京杭大運河北上進入中原地區。可是,河南、直隸、山西等地的很多中小商人,還是會從應山縣經過到湖北境內採購。

當然了,從武勝關進入湖廣境內的商人主要還是河南商人。

所以,當韓國良和郭博奇帶領着一個連的士兵進入應山縣的時候,除了部分外地商人看到部隊之後臉上露出驚訝和驚慌的表情,大部分應山縣的本地人對此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

因爲武勝關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地。所以早在復興軍德安農場改造和建設委員會進入當地開展工作的時候,就已經派遣了兩個營的士兵接收了武勝關,並在武勝關駐紮。所以應山縣的百姓早就見過這些服裝和裝備都比較奇怪的士兵了。而且他們也都知道這些士兵的紀律是非常嚴明的。

復興會在整個湖北地區進行地方勢力大抓捕行動之後,應山縣的縣令、地主和士紳被駐軍方面抓捕一空。現在臨時負責應山縣的日常運營工作的,主要是復興軍武勝關指揮部派駐地方的一名軍代表。

應山縣是一個城市常駐人口六萬人,總人口十萬左右的中等縣城。只靠一個軍代表和一個排的士兵在這裡支撐整個應山縣的日常工作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光是爲了維持應山縣縣城外的商業區的日常秩序,就已經基本耗光了這一個排士兵的兵力了。更何況除了要維持商業區和縣城內的日常秩序之外,軍代表還不得不承擔起應山縣羣衆的法律訴訟工作。

所以這個姓商的軍代表看到韓國良和郭博奇一行進入縣城之後,真的是深深的鬆了一口氣。 時空之門1619

———————————————————————————————

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35章 理念(3)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307章 終結者4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109章 第一次反圍剿2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10章 終結者7第18章 起步(2)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8章 準備(4)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231章 四省攻鄂(8)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2章 穿越(2)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351章 炮擊金州衛(4)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185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1)第477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5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20章 起步(4)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306章 終結者3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12章 婚事(4)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377章 魯東土地革命(2)第58章 工業的獠牙(2)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323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2)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95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2)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