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男妻鹹魚翻身記
孫志新第二天一大早爬起來接照原計劃做醃菜。這玩意兒雖然不是必須,但它可以改善口味,調劑生活,有這個理由就足夠了。何謂生活?不就是努力現狀,讓自己可以過得更好一些麼?更何況目前孫志新確實也找不到別的事可以幹。
醃菜一般通用的有兩種做法,幹醃或是溼醃。
幹醃是將原料洗淨後曬乾,伴上鹽以後放進容器裡醃製而成,整個工序並沒有太大的講究,就是最後裝罐的時候別緻些。
在孫志新原先生活的地方,醃菜會用一種叫做匍罐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選一個頸口長的陶罐,先將伴好料的醃菜原料放進罐裡,一定要記得把菜按緊實。罐口處用筍殼做格檔避免醃菜掉出來,再用兩根竹片嵌進去呈十字交叉形成鎖閉結構,和筍殼一起形成阻檔結構。最後將匍罐口衝下,底朝天倒立擺放,底下放個裝上水的深口盤子,將匍罐口插進水中用水密封阻絕空氣進去,然後記得定期添加損失的水就可以了。
它的好處是這樣醃出來的醃菜保存質非常之長,只要保存得當,吃上幾年都問題不大。缺點是醃出來的醃菜實在太鹹太乾,幾乎沒有辦法直接吃,而是得用來做菜做湯吃。而且曬制的時間很長,得非常閒才適合幹這個。
溼醃則是先調配濃鹽水,調配的鹽水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往裡添加佐料進行調味。然後將原料放進去浸泡,浸泡成半熟菜以後再起出裝進容器裡繼續醃,直接醃好食用,後面的辦法就跟幹醃是一樣的。這樣的好處是味道更好,味道調配合適的話,空口吃或是佐餐都是佳品。缺點是保質期不長,不易久放,而且浸泡的時候比較麻煩,屬於泡菜和醃菜的結合體,工序比較多。
在老孫家,孫志新的母親以前就一直運用這個辦法來醃菜,她用的配料很特別,差不多可以算是老孫家的獨傳秘技。小時候孫志新總愛在這個時候去幫忙,兩母子說說笑笑着把菜醃好,等得冬天裡拿來燉菜吃。醃菜的時分就成了孫志新記憶里美好的回憶之一,所以他一直記得這種繁雜的醃菜做法,更是懷念這種醃菜做法裡那種濃濃的母親的味道。
孫志新估計自己是沒有什麼時間能長時間等待它們曬乾的,就選用了溼醃法。而且手裡的菜看似多,到時候一但吃起頭估計也不怎麼經吃,保質期沒到頭就鐵定吃光光,溼醃法味道還更好,自然是首選溼醃法。
至於浸泡菜的容器,孫志新臨時做了一個大木盆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也不難,就是在做盆底的時候遇到了點小問題,因爲孫志新自己並不是個什麼技術優良的工匠,他做木盆的方法都是想當然,結果做出來的木盆就不可避免的就有點小漏。
解決來解決去都弄不好這個微微滲漏的問題,孫志新干脆懶得理它,它愛漏就漏去,反正漏的那點量對整隻木盆來說不是很嚴重,屬於可以忍受的範圍。
最後,光是浸泡菜的時候就泡了三天,三天以後裝了三大罐的醃菜。看着這三罐子醃菜,孫志新心裡挺有成就感的。他現在終於明白了現代那些老太太啥的,甚至包括自己的母親,爲什麼搬家的時候會那麼心疼自己泡菜罈子,生怕在搬運的時候被打破——大凡花了一翻心血新手弄出來的東西,主人都是心疼的。這無關於它本的價值問題,而是投入的感情多少問題。現在孫志新心滿意足的去看三壇醃菜的時候,心裡就很有一種像是在看親閨女的感覺……
做完了這人孫志新又找不到事幹了,隱隱約約總覺得自己做出來的那隻大木盆還應該有其它的更重要的用途,但一時半會就是想不到。
此時季節大約已經是深秋之未,天氣轉變得更是涼,不僅早晚的溫差大,晨間和夜間還都會起霧。濃重的霧氣籠罩着營地左右,溼溫加大,氣溫更是顯得有些低。
布庫還是和族裡其它的小孩一樣,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去拾柴。孫志新便看着他的小身體被濃霧吞沒,拾完了柴又從濃霧裡走出來,心裡不知道怎麼地就是心疼得很。他都可以想像得到,那小小少年是如何整個人被晨間的冷空氣凍得微微打哆嗦,使勁一邊用手搓着自己的小身體,一邊彎腰去拾柴——心裡便更是忍不住的疼痛。
史前的孩子真是懂事,也真是可憐。孫志新甚至都想替下布庫去幫他拾柴,可他又知道布庫肯定不願意,因爲那孩子把這件事看成了是一種責任,必須完成的的任務。明白這點,對那小傢伙就更疼更憐。
孫志新自己也分配得有獸皮,看布庫被凍成那樣,就想給他做一件皮衣,再做一條皮褲穿上禦寒,別讓這孩子每天清晨去拾柴的時候被凍得嘴青脣紫的。
選了獸皮,又大致比劃了一下布庫的體型,根據這個尺寸裁裁剪剪分割開獸皮弄成皮拼接料,再用針穿上亞麻線將它們縫到一起,試圖製做史前第一件皮衣。
整個工程說起來容易,實則極爲浩大。幸好孫志新從泰格那裡得回了自己的揹包,裡面拉拉雜雜的工具不少,特別是那把多用途的瑞士軍力,在這裡時候非常的給力,不然制皮衣這件事根本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事情。
但就算有了先進工具的幫助,孫志新還是幹得十分費力。那皮又韌又厚,還非常的僵硬,剪起來的是費勁無比的,還不如用刀划來得方便。
孫志新便畫了圖樣,硬是把獸皮按到地上用刀和它們搏鬥,最後才切成可以用來縫製的正式形狀。
然後便是縫,整個過程就更讓人頭痛。以前孫志新總不明白爲什麼電視電演裡那些女人縫被子或是厚重東西,類似納鞋底什麼的會在指頭上套個鐵環。現在他明白了,對於史前粗製的獸皮這種東西,想用針扎穿它實在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活,必須得有一個那樣的金屬環套在指上用來將針鼻子頂着整顆針前進扎穿獸皮才能縫合,所以這個金屬環美其名曰:頂針。
頂針是沒有的,孫志新以前不幹這些縫縫補補的活兒,用不上那玩意兒。在他原來生活的現代,連許多吃低保的人家都不會再穿縫補過的衣服。所以孫志新只得在自己的東西里翻找,最後找到一個還算得寬大的金屬環戴到指頭上權作頂針用。
頂針加不鏽鋼針,再加無比強大的毅力和痛苦的抓得滿頭的頭髮都快掉光的痛苦勁兒,孫志表足足花了八天時間纔給布庫縫好了一件背心樣的東西。沒法,他就這技術,他一個大男人以前又沒有縫過衣服,讓他又裁又剪又縫的第一次就弄出這麼個東西,已經很了不得了。至於袖子,他還沒有那技術能弄得出來,所以只能是背心。
不過光是背心也是史前第一件,布庫穿上它時喜翻了天。它可真暖和,一穿上去身體已經就能感覺到那股子熱乎勁兒,晨間去拾柴時也沒有那冷了。
待孫志新給他穿上皮背心又把繫帶繫好,小傢伙迫不及待的就奔出去現寶,向其它人展示自己家吉瑪給自己弄的新事物。
這一出去炫耀,就足足炫耀了一整個上午纔回來。孫志新打手勢問及他的感受,布庫答道:“前心和後背都很暖和,真好。吉瑪,我很喜歡!就是胳膊涼。”
那當然,就是件背心,胳膊全露在外頭呢,當然涼……
布庫又道:“還有點硬,挺擱人的。不過還好啦,真的暖和,其它人都沒有這個穿呢,我聽說族裡的女人還想來跟你學習做這個。”
孫志新衝布庫打手勢,用手語道:“可以不那麼硬的,將皮革鞣製過……”
腦中突地靈光一閃,對啊,鞣製皮革後可以讓皮革堅久耐用不說,還會變得柔軟暖和,是必須進行的一步,他怎麼就忘了呢!
他終於明白爲何他總覺得大木盆有什麼其它的重要用處了,那就是它還可以用來鞣皮!
-
-
鞣皮是製革中最重要的工藝,可以這麼說,整個製革一系列步驟中決定最後得到的皮革好與壞的關鍵步驟就由這一步決定。
對於整個一系列複雜的製革工藝,現在獵人部族的製革工藝僅做到了最粗糙的兩步,就是先將皮革從動物身上剝下來,進行簡單的刮除剝離面的油脂,然後將得到的這種皮革曬乾,就得得到了原始的皮革。
只經過這樣簡單兩步的皮革幹而硬,厚實且沉重,同時還散發着難聞的氣味。這樣的皮革不僅質量極低,還容易發黴腐爛,夏天的時候一個保質不當就極易腐壞不能再使用。而到了冬天,它的乾硬使得它保暖的效果很低,硬繃繃撐開着,既不由合皮膚,也不能很好的包裹住身體。
衆所周知,衣物或是皮革製品之類的東西能保暖,其物理作用原理在於它的結構能形成一層阻隔空氣流動的隔熱層,從而將溫度保持住。而對於要穿着的衣物來說,能使人體感覺到舒適的總結起來無外乎幾點:輕、軟、柔、順、暖。史前部族的製革工藝得到的產品完全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可以這麼說,它唯一能做到的便是它的厚度,能起到一些物理保護作用,真正的衣物所具有的功能它並沒有做到。
爲了要讓它像現代衣服一樣能保暖,並能穿着舒適,就必須進行鞣皮。
鞣皮又叫硝皮,或是鞣革,總體思路就是用鹼性藥劑去除皮革中含有的多餘的油脂,利用類似於肥化反應的原理轉變皮革中的分子,最後得到柔軟、輕巧,不易腐變質,又不易發黴的皮革。經過這一步的皮革,如果工藝非常優秀的話,得到的皮革與現代穿在身上的已經很相像了。只需再過再加工,類似於侵酸柔化、精製、上色什麼的,最後就會得到用來製做各種皮衣、皮具的皮革。
鞣皮工藝裡最重的東西是鞣革劑,現代有很多種鞣革劑,從工業化的強鹼鞣革劑到植物鞣革劑,它的品種五花八門,多得指不勝舉。製劑取材從礦物到植物,同樣多如繁星。在孫志新穿來的現代,鞣革工藝已經非常成熟,皮革製品的應用遍及生活的每個角落。
因此孫志新PDA上收錄的相關鞣革信息非常的豐富,他只需找出一種需合史前時代這種一窮二白什麼物理條件都很低下的鞣革法來學習運用就行。
植物鞣革劑取材普及,得到的皮革質量最後密實柔軟,用來穿戴用非常適合,用這個辦法制取鞣革劑看似不錯。但在這史前時代,植物鞣革劑製取困難,提純更費勁,理論上來說這個辦法並不怎麼適合。
而礦物鞣革製取簡單,取材容易,是個極好的選擇。缺點就在於用這種辦法鞣出來的皮革有異味,質量也不如植物鞣劑弄出來的好。只是限於目前條件下,用這個辦法來鞣革好像是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