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在武術方面的確很有天賦,張凡虎以爲最先學會的是智速,因爲智速不僅比智力聰明,而且這個翻滾防摔法靠的是靈活度與反應力,智力則在這方面比智速差得多了,但是智力居然走在智速的前面。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有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智力的刻苦,那“刻苦”二字可不只是簡單的努力就行了的,其實大家都很努力,沒有偷懶,但是智力重在那“苦”字上。當族人們還在在平地上做翻滾時,並不比族人做得更好的智力就開始站在一塊二十釐米高的石塊上向下翻滾了。
可別看只是增加了二十釐米,的確,二十釐米高的臺階即使是老頭老太太也能輕鬆跨上去,但是站在上面向下撲,雙手撐地、頭頸貼地翻滾可就大不一樣了,這與站在地上的族人們比起來可是一種質的飛躍。
張凡虎原本計劃讓族人們在平地上聯繫一天,然後在這種二十釐米高的石塊上聯繫一天,最後是半米高的位置,但是沒想到智力居然自己加大了自己的進步——這纔是真正的天賦,自己對自己嚴格要求、努力鞭策的天賦,其餘所謂的天賦在這種“壓榨”自己潛力的努力面前都是浮雲,所以智速在這方面也要略輸智力一籌。
張凡虎沒有阻止他,他理解。在這種有壓力的情況下,智力原本粗大的神經會變細,他身體會自動調節,會逐漸變得靈活。而且智力本就是皮糙肉厚之輩,即使出現意外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傷害,而且這樣也可以鍛鍊另一種基礎,那就是抗擊打能力。
人的抗擊打能力到底能有多強?恐怕沒有人知道,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打不死”的人。如果要說世界上什麼搏擊運動最讓人熱血澎湃、最血腥也最殘忍,當然要數西方國家的自由摔角了。那些自由摔角高手真的煉有一身銅皮鐵骨,打鬥可以使用任何方式和任何道具,但大多數選手爲了追求觀衆支持,大多都使用純粹的蠻力方式,其中的暴力血腥就不言而喻了。
在這種運動中只用發展兩種就行了,一就是抗擊打能力,把自己練成打不死的小強。摔角界被譽爲“硬核之王”的米克,他就以防禦力超強在本就以防禦力爲尊的摔角界而聞名,當初他從五米高的比賽臺上被對手擊下,落下來砸碎了一張桌子!
這一幕實際很尋常,在幾乎每一部動作、武俠片中都會出現,甚至其餘多種類型電影、電視劇中都會見到,這對於電視觀衆來說已經屢見不鮮。但是可千萬不要把電影中的那些場面與這位“硬”漢相比,電視電影中的的桌子全是用軟木做成的,比如梧桐樹。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影片中的桌子椅子全是被鋸斷之後在用細繩、膠水、透明膠等集結在一起,別說用身體砸了,就是用個蘋果也能把它們砸散架,所以纔會有影片中那種桌椅碎片紛飛的場面。
這位重達一百三十幾公斤的鐵人砸碎的可是實實在在的桌子,當醫生、裁判及中國觀衆圍上來時,沒想到他在短暫的暈眩之後搖搖頭,錘着胸膛又上去繼續奮戰!
摔角中還有重要的一點當然是搏擊中少不了的力量或者說攻擊力,他們對決中沒有用什麼技巧可言,就像兩頭直接對撞的公牛,全是硬碰硬的對攻,是火星撞地球的破壞力。
世界上對“武”這方面下苦功夫的人還有很多,當然還有在攻擊力與抗擊打能力方面並不輸於角鬥的鐵人。日本的極真空手道是空手道中以強大破壞力著稱的空手道的一個分支,它的創始人是大山倍達,他提倡“武道空手”及“技術在力量中”的觀點。
從“空手”這兩字就可以看出這種搏擊的方式,而這位牛人在年輕時可是一位十足的“牛人”,他總與牛過不去,人們都見過西班牙的鬥牛士,認爲他們是真的勇士,但是他們只是用紅布在公牛面前虛晃的方式在這位空手道執牛耳的人物面前可就太渺小了:在他一生中一共徒手扳斷了數十頭公牛的牛角,其中讓絕大多數的公牛直接死亡!
這相當於是“一擊斃牛”啊,連最堅硬的牛角都能靠雙手扳斷,這就可以看出他的力量是多麼強大。但是這位牛人一樣很重視對抗擊打能力的訓練,他開創了“百人組手”,即一人輪流對抗一百人,與每人交戰一分半鐘,戰勝超過一半也就是五十人以上纔算是挑戰成功。
極道空手道從一九六五年開創此考驗以來,世界各地數百上千萬的弟子只有十八位通過,很簡單的道理,與上百人交戰,即使是李小龍再世也得捱上幾下,數十上百人的輪流攻擊,沒有超乎常人的抗擊打能力怎麼可能通過?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但是對武術方面甚至在戰爭方面的研究就從沒有停止過,在武術研究的很多方面遠遠站在世界前面,比如大山倍達也算是從我國學藝,他從九歲開始學習中國拳法,而開始踏入空手道界;聞名世界的泰拳起源也是我國少林寺,在明朝時我國大量的少林弟子參軍,被稱爲“僧兵”,在當時相當於現在的特種部隊,是精英中的精英,於是南征時候就傳到了泰國。
在抗擊打方面我國也有獨到的訓練,比如傳說中的“金鐘罩”、“鐵布衫”雖然並不可以刀槍不入,但是經過苦練卻也能有驚人的效果。許多國家的特種部隊軍人都練有硬氣功,躺在地上,一噸重的軍用吉普車壓過腰部、甚至胳膊卻安然無恙,這就是硬氣功入門的效果。
其實硬氣功也沒有什麼神秘性可言,只要刻苦努力,人人都可以練成,當然因人而異也會有不同的成果。
張凡虎一拳捶在智力的胸口上,那黝黑的肌肉曾淺淺的波浪形快速擴散出去,張凡虎那一拳並不輕,但是對智力機會沒有什麼影響。提高抗擊打的能力主要是增粗肌肉纖維,強化肌腱結構,這單單靠鍛鍊是不行的,比如健身運動員的健碩肌肉也經不住角鬥士的擊打,他們的抗擊打能力並不強。
日本的國粹相撲其實也起源於我國,我國在宋朝時就有專門工人遊玩的“勾欄”,相當於現在戲院或者表演場,在裡面就有相撲表演。相撲運動員體重很少有低於一百公斤的,高手甚至達到兩百公斤,他們全身的肥肉是他們的標誌。脂肪有抗擊打能力,兩個各重達兩百公斤的肉山相撞的力量是何其大,但是經過全身的肥肉的震顫之後卻對運動員幾乎沒有影響。
相撲得到最高的榮譽是“橫崗”,這在日本民衆中相當於首相、最大牌的明星。能有這樣的榮譽,那實力可不是吹出來的。當年有一位叫曙太郎的橫崗,他兩米高、二百三十多公斤,這樣的一堆肉山讓老虎看着也要嚇得哭啊——它吃不完。
這位橫崗在零三年去參加職業搏擊,但是卻被人家輕鬆擺平了。這就是隔行如隔山,面對相撲的巨大沖撞的強大的防禦力在自由搏擊面前卻如同兒戲——肥肉不如肌肉。
張凡虎對族人們的肌肉訓練已初見成效,人體肌肉在良好的營養、科學又刻苦鍛鍊下在鍛鍊,它們體積的增長是相當快的,尤其是在鍛鍊的前三個月。但是有經驗的搏擊教官都知道,不能一味地訓練肌肉,因爲那很容易讓它們“死”,死的意思是中看不中用,不能發揮出肌肉體積相應的力量與技巧的意思。
這很好理解與比較:健美運動員的就是死肌肉,一般的體育運動員如體操、鐵人項目等,當然軍人的肌肉雖然看上去不是很彪悍,但那絕對是不可小覷的物體,就像不能小覷毒蛇的身體一樣。
張凡虎不僅要讓族人們的全身協調起來,肌肉靈動起來,還要把肌肉夯實。夯實肌肉,就是靠令人痛苦的各種摔打來起到端麗啊肌肉纖維從而增強抗擊打能力與靈活性的訓練方式。經常看到的一些軍事電影、報道中的畫面,一羣赤着上身的人像狼一樣嚎叫着躍起來,然後用後背着地,或者是趴下,腹背肌肉與並不鬆軟的泥土相互抨擊,發出沉悶的聲響,這就是夯實。
古代又一種刑罰叫杖刑,也就是用木棍打臀部或者背部,行刑人揮舞着比手臂略細的堅硬木棍用力打下來,一般數十棍就能打死一個壯漢,但一般都只是處罰或者是逼供才使用,並不是最終的處罰,但是這也讓人們談之色變了。
但是如果遇到在武術方面磨礪良久的人的話,這就不好使了,因爲他們自己都經常這樣對自己。
高手,已經把痛苦當成了一種享受!這是一種自己甘願甜食黃連之後再感受生活甜美的人,是一種征服自己挑戰自己極限之後纔會感到的一種舒暢的人,是交流人羣理解人很少的人,這或許就是高手寂寞的原因——儘管有很多人羨慕他們的光環,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們?
但,高手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高手就是這樣練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