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

這次涉及的五位親王之中,福王、瑞王是宗室中比較親近於皇室的,各自買賣做的很大,算是其中比較難抓的。

其實福王還好,畢竟是在金陵,廠衛如今已經滲透到城內,再加上近期發生的刀光劍影,那些地頭蛇倒也不敢做什麼出格之事。

更何況,就算他們想武力拒捕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畢竟有周經武統帶神武軍鎮守在南京。

瑞王朱常浩的情形可就不同,封地之內,這貨幾乎算得上是半個土皇帝。

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潼關,當時就藩漢中的瑞王朱常浩甚爲驚恐,慌忙給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上疏,請求調到重慶暫避鋒芒。

當時崇禎皇帝准許,朱常浩便在趙率教之子,漢中總兵趙光遠的護衛下抵達重慶建府至今,說起來也是有意思,按歷史規律的發展,這個時候朱常浩早已死在了張獻忠的大西軍之手。

可這廝現在還好端端活着,並且在蜀地混的那叫一個風生水起。

福王朱由菘在金陵,瑞王朱常浩跑到了川蜀,衡王朱常庶(氵庶)就藩于山東青州,其餘清源王、平遙王和各有關宗室、權貴們都是天南海北。

雖然崇禎皇帝已經命令錦衣衛和地方官軍配合將宗室盡數鎖拿入京,但距離在這擺着,錦衣衛總不能直接飛過去再鎖着飛回來吧?

就從最遠的瑞王朱常浩來說,能否從戰火紛飛的蜀地安全到這邊已經是兩說,就算運氣好安全抵達了,那也至少是十天半月以後的事兒了,急是急不得的。

崇禎皇帝也想盡快處理了這批蛀蟲一般的便宜皇親,畢竟多留一天,損失的那可都是朕的錢,敗壞的可都是朕的名聲。

歷史上的那位顧前顧後,可朕卻跟你們沒有半毛錢關係,當然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置,心裡也根本沒什麼負擔。

儘管如此,崇禎皇帝的當務之急,卻還是解決眼下新冒出來的麻煩,這個麻煩是什麼,正是在數日後就將舉行的科舉。

這是每三年一度的會試,由於剛好在春季舉行,又被時人稱作“春闈”,這次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共持續九天。

每當這個時候,各處前往參加會試的舉人和監生們都會千里迢迢的趕來京師,爲的正是一展平生所學,成就功名。

說起來,這也是三年之內商販們最喜歡的九天。

前來參加會試的讀書人會在這九天內暫時居住在京師,也會購買大量的日用品和衣物,繼而帶動整個京畿一帶的商貿發展。

這科舉制度延續了這麼多年,條條框框當真是不少。

簡單來說,大明朝對延續千年的科舉進行了明確規定,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考試內容千篇一律,基本是所謂的儒家經義,規定以“四書”文句爲題,文章格式爲八股文,解釋還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爲準。

爲了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全天下的讀書人首先要在各地參加院試,時人又稱之爲“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爲童生,錄取“入學”後便爲生員,又稱爲生,俗稱秀才。

到了秀才這一步,往少了說是已經擁有了讀書人最基本的“特權”,往大了說,這就他們殷殷期盼“功名利祿”的起點。

當然,朝廷爲了能讓這些讀書人得到良好的培養,一直都是下足了本金,僅官辦最著名的就有府學、州學和縣學可以讓他們進入學習。

生員選擇地點“入學”後,即受朝廷指派的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人管教。

生員又分爲三種,說白了,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名額有限,但由朝廷發給糧食資助,其次是增生,名額依然有限,資助較少,新“入學”的則稱爲附生,沒有資助。

每年各處由學政負責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嚴格來說,其實院試根本算不得正式的科舉,頂多算是個入門考試。

正式的科舉考試只分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第一,稱爲“解元”,會試第一,稱爲“會元”,殿試第一則爲狀元。

連中三元者極其少見,但並非沒有,後世的崇禎皇帝特意查過,千百年的歷史,據說只有十七個人得到過“連中三元”這份殊榮。

唐代三人,宋代比較多有六個,佔比快一半,金、元最菜各自只有一人,有明一朝,至今不過也纔出了三人而已。

上面的那些都是文三元,目前爲止連中武三元的人只有兩個,全都在大明。

其一,是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名將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功勳卓著。

其二,是神宗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

據說此人不僅武科貫時第一,卻也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爲“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有趣的是,明代至今武舉時辦時廢,但每當武舉成功進行之後,選出來的一大批武進士幾乎都會爲朝廷效死,趕赴各地,成爲軍將中年輕有爲之人。

其實對於崇禎皇帝來說,眼下情形,武舉顯然比文舉更爲行之有效。

可惜的是,崇禎朝至今已經十九年了,武舉沒有幾次,多半隻是形式上糊弄過去的,選出來的所謂舉人也都是世襲勳戚,由於種種原因,竟然只在崇禎四年時出過一個農民出身的武狀元。

崇禎四年,參加武會試的舉子中,大部分人都是世家勳戚子弟,這些宗親油頭粉面,揮舞起刀槍就像耍猴,能運百斤大刀者竟只有王來聘、徐彥琦兩人。

發榜後徐彥琦榜上無名,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身材瘦弱的世家子弟,議論騰起。

當時正“銳意重武”的崇禎帝認爲有人作弊,將考官、監試御史等一大批官員下獄、撤職,令戶部尚書倪元璐、國子監祭酒方逢年等主持武科複試。

複試成功督辦,選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傳臚賜宴。

崇禎親自調閱前三十名試卷,欽定一甲三人,王來聘居一甲第一名,爲武科狀元,授登萊副總兵職。

自崇禎四年之前,朝廷武舉一直沒有殿試,也沒有設立一、二、三甲的區分和鼎甲名號,正式有武狀元之設,王來聘是第一人。

不過更爲可惜的是,王來聘在一年之後孔有德的登州之亂中身先士卒奮戰陣亡,並未在歷史上寫出有關自己的一頁。

崇禎四年以後至今,朝廷再也沒有辦過一次像樣的武舉。

第五百零四章:歸化會盟(下)第四百四十一章:兩廠相爭第二百六十一章:登萊兵亂第七百七十五章:西帕希魔鬼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錫死守臨汾第六十七章:這大明的皇帝,是朕!第七百三十二章:一個不留第五百五十三章:明運未盡,能者輩出!第五百五十九章:澤候歸明 闖王西逃第一百零四章:‘亦好亦壞’的大捷第一百一十五章:既往不咎第七百一十三章:駐蒙兀兒大使第一百九十章:天子嫁女第六百二十一章:陣斬賊首,告捷京師第二百一十章:屯兵觀望,屢辱天使第五百零二章:歸化會盟(上)第七百六十六章:世界上只能有一個強權!第六百二十九章:馮銓致仕第九十三章:良鄉大捷第二百六十四章:寧完我入京第一百二十八章:平反第一百二十五章:天子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三百四十五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中)第一百一十六章:金州之屠 母子殉難第一百零四章:‘亦好亦壞’的大捷第二百八十九章:張鼐的想法第四十六章:復設三團營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二百九十九章:收鹽務,改商稅第二百一十六章:兀良哈地區鎮守將軍第七百四十六章:鬥沙俄,搶地盤第五百七十章:在遼東下一盤大棋第五百七十九章:先曹氏 後滿虜第五百六十一章:風捲殘雲 光復太原第六十九章:‘兇’名赫赫第四百章:沒有勝者第六百八十五章:天下熙熙,皆爲利往第七百二十章:惡人還需惡人磨第六百一十三章:引誘 讓利 聯合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四百零六章:兩京之爭(下)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四百四十七章:強龍偶遇地頭蛇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七百七十七章:微小控局,戰場轉折(三千字求票!)第六百四十五章:潼關大戰(中)第二百三十一章:檄令第九十一章:我叫唐幸運第四百六十二章:戰兵、正兵、輔兵第一百九十章:天子嫁女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七百二十二章:沒有援軍的戰鬥第三百九十七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下)第一百零七章:白話聖旨第一百九十四章:安南來使第二百四十四章:宮闈之變,明暗之奏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六百零二章:官女第一百三十七章:重鎮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圍孔府(下)第五百八十六章:第十七代朝鮮國王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七百八十七章:廠衛是皇家的,不是臣自己的第六百零二章:官女第六百一十六章:玩命也是講究技巧的第一百四十九章:甲子營立功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誰的天賜良機?第三百五十八章:洪山陷落,屠夫多鐸第三百二十四章:文武榜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七百三十九章:大赦天下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七百三十九章:大赦天下第三百四十二章:多爾袞的野心第六百八十二章:帥帳激鬥,成王敗寇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獄第五百一十六章:曹氏的商業帝國第七百六十六章:世界上只能有一個強權!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二百二十三章:朝野動盪,一意孤行第七百六十六章:世界上只能有一個強權!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二百二十七章:命運的三岔口第四百七十三章:血戰第六百七十六章:中興、來服第二百二十一章:虎山出塞,奇襲破敵第二百八十七章:大明皇帝萬歲第四百六十九章:備戰第三百七十六章:第一站:孔府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一百七十八章:國議第六百一十六章:玩命也是講究技巧的第三百一十章:羣起而攻之第一百三十章: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