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因禍得福

再將目光投向由劉秀親自掌控的北方戰區。本年正月,劉秀親率大軍,北上元氏,清剿尤來、大槍、五幡等流民武裝,連戰連勝,一路追至北平,再度大破敵軍。劉秀戰得興起,沿着尤來等潰逃的路線一路窮追,等追到順水北岸之時,劉秀猛一勒馬,心中暗叫一聲:“苦矣!”

劉秀追得太猛,已經遠遠脫離了大部隊,跟在他身邊的,只有耿弇、馬武及數十名騎兵而已。被劉秀窮追不捨的數千尤來殘衆,要求本來不高,能逃得性命就滿足了,偏偏逃到順水河邊,大水茫茫,難以渡過,這才倉皇回頭,看看追兵的狀況。而這一回頭,卻發現劉秀的追兵只有這麼點人,心中頓時大喜,於是都掂量着手中的武器,笑着轉過身來。

形勢瞬間顛倒,尤來殘衆反過來對劉秀窮追不捨。逃亡之中,劉秀與麾下騎兵分散,只有耿弇、馬武等數人尚追隨左右。尤來殘衆追擊越發兇猛,耿弇挽弓而射,箭無虛發,連殺十餘人,馬武揮刀力戰,以一當十。尤來殘衆大懼,不敢近前,劉秀趁機登岸而走,無奈堤岸既高且陡,劉秀連人帶馬摔將下來。突騎王豐將坐騎讓給劉秀,劉秀重又上馬。耿弇、馬武等人護着劉秀,且戰且退,僥倖脫逃。

其餘逃亡騎兵,以爲劉秀業已戰死,返歸范陽大本營,傳語軍中曰:“蕭王歿矣!”軍中聽聞劉秀已死,大爲恐慌。劉秀一死,又沒有留下子嗣,他們該怎麼辦?

眼看軍中開始張羅着散夥,吳漢大怒,道:“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陽,何憂無主?”

吳漢所指的王兄子,即劉秀長兄劉縯的兩個兒子——劉章、劉興,此時正在南陽新野,與陰麗華同在鄧奉的保護之下。劉秀沒有兒子,那這兩個侄子就是他當然的繼承者,也就是吳漢他們未來將要效忠的主人!

吳漢一言止紛,軍心就此大定。

關於這一細節,《劍橋中國史》的解釋相當有意思。在《劍橋中國史》看來,更始皇帝劉玄的支持者爲大紳士氏族,他們已經把高官厚爵瓜分乾淨,而那些小紳士階層,則成爲權力的圈外人,無法真正擠進權力核心,從而成爲心懷不滿的失意者。所以,這些小紳士階層要想成爲一個權力的圈內人物,唯一的辦法就是擁立一個自己的皇帝。劉秀來到河北之後,很明顯地成爲一個強有力的皇位候選人,於是順利吸引了一大批小紳士階層的支持。而對這些小紳士階層來說,他們的前途是和劉秀的命運捆綁在一起的,只有劉秀成爲皇帝,他們的個人利益纔會跟着最大化。因此,當他們聽說劉秀已經戰死時,他們拒絕散夥,因爲他們已經成了權力的圈內人物,他們不願意放棄這一有利條件,而是一致同意用劉秀的侄子來取代劉秀,成爲他們新的主人。

以上解釋,體現的是一種西方式的思維,即把人當做純粹的理性人來處理,而理性人的行爲,利益是唯一的動機。殊不知,中國古人的行爲動機,在“利”字之外,更有一“義”字在。儘管如此,《劍橋中國史》所言,終究也有以採之。

日暮時分,劉秀帶着耿弇、馬武等人安全返回范陽大本營,軍中歡聲雷動,山呼萬歲。

人每每要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劉秀的短暫消失,一個意外的效果就是讓所有人都明白過來,劉秀對於這支軍隊究竟有多麼重要!而劉秀的威望,非但沒有因爲這一場敗仗而有所損傷,反而更加高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劉秀既回大營,在諸將死勸之下,不得不放棄再度親征的念頭,盡遣吳漢、耿弇、景丹、蓋延、朱祐、邳彤、耿純、劉植、岑彭、祭遵、堅鐔、王霸、陳俊、馬武十四位將軍,各率部曲,追剿尤來、大槍、五幡殘衆,從潞東追至平谷,斬首一萬三千餘級,又窮追至右北平無終、土垠之間,前後行程千餘里,再追至浚靡,這才班師而還。倖存的尤來殘衆散入遼西、遼東,又遭到當地的烏桓、貊人抄擊,死傷殆盡。

更始三年(公元二十五年)五月,河北流民大體蕩平,加上馮異的南方戰區和鄧禹的西線戰區也是捷報頻傳,諸將見時機已到,於是動員劉秀稱帝。

馬武先打頭陣,來諫劉秀,其原話爲:“天下無主,如有聖人承敝而起,雖孔子爲相,孫子爲將,猶恐無能有益。反水不收,後悔無及。大王雖執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且還薊即尊位,乃議征伐。今此誰賊而馳騖擊之乎?”

馬武的話,大致講了兩層意思。一是不稱帝的壞處:帝位這東西,一定要先下手爲強。你劉秀現在不稱帝,萬一將來出來一個特牛的聖人搶在你前頭稱帝了,到時候,哪怕你身邊有孔子當丞相,孫子當將軍,也只怕無能爲力了。二是稱帝的好處:現在打仗,譬如進攻洛陽、河東,說起來打的都是友軍,都是同僚,總有些不那麼理直氣壯。只有稱帝,徹底與更始朝廷劃清界限,打起仗來才能名正言順,可以毫無顧忌地想揍誰就揍誰。

劉秀聽完,大驚道:“將軍何出此言?可斬也!”

馬武道:“諸將都這麼以爲!”

劉秀於是曉諭諸將,稱帝之事,不可再提,敢言者斬!

還師至中山,諸將再次聯名上奏。其書曰:

漢遭王莽,宗廟廢絕,豪傑憤怒,兆人塗炭。王與伯升首舉義兵,更始因其資以據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統,敗亂綱紀,盜賊日多,羣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後拔邯鄲,北州弭定;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土,帶甲百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唯大王以社稷爲計,萬姓爲心。

這份奏章,同樣還是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朝廷的江山,本來就是你們劉秀兄弟打下來的,現在你稱帝,只不過是取回本來就屬於你的東西,沒什麼好慚愧的。二是以你現在的實力,完全足以稱帝,也沒什麼好謙虛的。

劉秀已有明令,再敢言稱帝者斬!諸將卻依然勸進不迭,何哉?無他,諸將壓根就不信劉秀不想稱帝。你不想稱帝,你會殺謝躬?你會打洛陽?你會平河東?這可都是在和更始朝廷對着幹!這已經是公然造反!總之,稱帝該乾的事,你一件也沒落下,而且還幹得津津有味。你不想稱帝,誰信呢!

劉秀扣住奏章,不批不理會,然而這次卻不再說要殺人了。

還師至南平棘,諸將再次聯合,當面勸進。劉秀依然推辭道:“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位乎?諸將且出。”

聽劉秀的意思,已經不再拒絕稱帝,只是說現在時機還不成熟,相比較而言,態度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諸將大感欣慰,於是告退。

衆人告退,而耿純獨留,諫劉秀道:“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既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衆,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爲久自苦也。大衆一散,難可複合。時不可留,衆不可逆。”

耿純之說辭,與《劍橋中國史》的分析如出一轍,即:大家之所以跟着你混,就圖你當了皇帝之後,你吃肉,大家跟着喝口湯而已。如今你一再不肯稱帝,你不吃肉不要緊,然而害得大家連湯也喝不上。一旦大家對你絕瞭望,再想挽回他們的人心,可就難了!

耿純說得懇切,劉秀也是聽得動容,鄭重答道:“吾將思之。”

這一思,就思到了鄗城,劉秀卻依然沒有反應,諸將不由得納悶起來,難道他們看錯劉秀了?難道劉秀真的沒有稱帝的野心?

更有人發揮出瘋狂的想象力——難道當初劉玄將劉秀放出洛陽的時候,兩人之間曾有過什麼秘密約定不成?而劉秀現在的所作所爲,其實都是爲了將劉玄拯救出綠林軍和赤眉軍的魔掌?這麼想固然離奇,但畢竟也不是全無可能,說到底,他們雖然跟着劉秀出生入死,甚至不惜爲之犧牲性命,但是關於劉秀,他們又真的瞭解多少呢?

這一日,一位瘦小的儒生忽然闖入鄗城,滿頭亂髮,狀貌狂狷,瘋瘋癲癲地在大街上高呼着劉秀的名字。適逢吳漢經過,大怒,揪住儒生就要一頓飽揍。一旁的朱祐趕緊拉住吳漢:“先別揍。”吳漢怒道:“爲什麼不揍?”朱祐道:“這人看着面熟,在你還沒把他揍變形之前,我想先認認。”

朱祐扒開儒生的一頭亂髮,揉搓着他的五官,端詳良久,然後驚喜叫道:“強華!”回頭又對吳漢道,“還好沒揍。這可是主公和我的太學同窗,當初和主公同住一間宿舍的強華。”

朱祐帶着強華去見劉秀。強華一進大門,立刻手舞足蹈,往裡狂奔,喊着劉秀的名字,大叫道:“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劉秀聞聲出迎,一見強華,也是大喜,問道:“你找到什麼了?”

強華得意地答道:“《赤伏符》!”說完,又對劉秀嘮叨着,“太學時我就看出你有日角之相,是當皇帝的命。我苦苦找了八年,終於找到《赤伏符》這部讖書,你猜怎樣?你果然是當皇帝的命。”

在《赤伏符》中,最爲重要的是以下二十八字:“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爲主,卯金修德爲天子。”

前兩句意思明確,後兩句卻有些神神道道,半通不通。強華於是向劉秀解釋道:“所謂四七之際,四七二十八,從漢高祖稱帝到你起兵,中間爲兩百二十八年,你起兵的時候,又正好是二十八歲。火爲主,漢爲火德,意思是漢室理當復興。卯金加起來,是個劉(劉)字,說的是你將繼承劉氏正統。”

朱祐忽然發現,早在強華解釋之前,劉秀就已經笑了。

這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解脫之笑。

這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會心之笑。

對劉秀來說,強華和讖書《赤伏符》,來得正是時候!在稱帝的問題上,諸將輪番勸進,費盡口舌,但其效果卻遠遠比不上強華所帶來的這二十八個字。

諸將說了半天,無非是在告訴劉秀,稱帝不僅合情,而且合理。在這一點上,劉秀根本不需要諸將提醒,他心中比誰都清楚。他之所以遲遲不能決定,只因爲諸將說一千,道一萬,卻始終不能替他解決一個最大的心病——稱帝的合法性問題。

想當年,劉邦稱帝的時候,項羽已經滅了,天下都是他的,所以不必考慮合法的問題,因爲已經沒有人可以裁決他,他就是法律!因此,羣臣一勸進,劉邦在象徵性地謙虛了兩下之後,便毫不客氣地自封爲皇帝。

然而,此時的劉秀,並沒有劉邦這樣的絕對實力,他現在只能控制帝國百分之九的土地和百分之十三的人口。因此,他就必須面臨一個稱帝是否合法的問題,他必須告訴世人,他憑什麼稱帝!

更爲重要的是,劉秀如果稱帝,有一個先天不足的道德劣勢。他本來是更始皇帝劉玄所封的蕭王,他一旦稱帝,就等於是對劉玄的徹底背叛。因此,他也必須說服世人,他之稱帝,是合乎道德的,與背叛無關。

這幾乎是一道無解的難題。直到強華帶着《赤伏符》出現,這才完美地解決了這道難題——不是我劉秀想稱帝,是上天指名非要我稱帝不可,我也是迫不得已。這是上天的選擇。天意,就是最大的道德。

強華的到來,經由朱祐的大嘴巴傳開,諸將勸進的熱情重又激發,再次聯名上奏道:“受命之符,人應爲大,萬里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內淆亂,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羣望。”

劉秀這次不再客套,只說了一個字:“可。”

六月己未,鄗城之南,千秋亭五成陌。高臺聳立,羣臣齊聚,燔火告天。劉秀服天子冠冕,緩緩登臺,燃起通天烽火,遍祭乾坤六宗——水、火、雷、風、山、澤,再祭天地羣神,而後親自宣讀告天祝文。祝文曰: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顧降命,屬秀黎元,爲人父母,秀不敢當。羣下百辟,不謀同辭,鹹曰:‘王莽篡位,秀髮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恩。上當天地之心,下爲元元所歸。’讖記曰:‘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爲天子。’秀猶固辭,至於再,至於三。羣下僉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

祝文既畢,羣臣跪拜,山呼萬歲。劉秀於是即位稱帝,建元爲建武,大赦天下。

第12章 閃婚 (2)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50章 擇帥 (2)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12章 閃婚 (2)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15章 廣阿會師 (2)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7章 窮途末路第12章 閃婚 (2)第22章 因禍得福第6章 年終盤點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12章 閃婚 (2)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34章 燕王第23章 天問第36章 吶喊 (1)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30章 關中主帥 (2)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33章 一枕黃粱第45章 使者來歙 (1)第22章 因禍得福第39章 因人而降第16章 最後一關第18章 圓月彎刀 (1)第21章 借刀復仇第36章 吶喊 (1)第33章 一枕黃粱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1章 出洛陽記第31章 最後的瘋狂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7章 窮途末路第5章 天有二日第24章 天子之降第11章 閃婚 (1)第5章 天有二日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8章 逢凶化吉第17章 高臥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5章 天有二日第17章 高臥第46章 使者來歙 (2)第16章 最後一關第37章 吶喊 (2)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27章 他人的團聚第10章 破竹之旅第21章 借刀復仇第1章 出洛陽記第24章 天子之降第8章 逢凶化吉第16章 最後一關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12章 閃婚 (2)第13章 揮師南下第28章 陰母的秘密第53章 屠夫 (1)第22章 因禍得福第37章 吶喊 (2)第35章 兵戈還鄉第12章 閃婚 (2)第50章 擇帥 (2)第10章 破竹之旅第18章 圓月彎刀 (1)第38章 人性第51章 又見刺客 (1)第10章 破竹之旅第3章 鄴城獻策第36章 吶喊 (1)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50章 擇帥 (2)第49章 擇帥 (1)第9章 一言興邦第36章 吶喊 (1)第50章 擇帥 (2)第24章 天子之降第13章 揮師南下第50章 擇帥 (2)第26章 觸不到的戀人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48章 公孫述其人 (2)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25章 定都洛陽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39章 因人而降第28章 陰母的秘密第20章 舊帝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