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敬微微躬身,來到殿中,對着朱允炆正色稟道:“燕王智謀絕倫,並有雄才大略,酷似高皇帝。且北平地勢優越,兵精馬壯,金、元即由此興起。現在應當將他改封南昌,萬一有變,也容易控制。事情即將萌發而未行動,那是由於時機未到,而考慮可以行動的時間則要依據形勢。形勢還未成熟時便不能做出決斷,而時機還未明朗便不能給予明察……”
衆位託孤重臣與六部尚書聽得是連連點頭,卓敬這個削藩的辦法很好,改封藩王們的封地,如此便可以將他們的實力削弱到最小,只要換了內陸藩地,那些個藩王還能有任何反抗的力量嗎?朝廷到時想怎麼對他們,就能怎麼對他們。
從實力最強的燕王開始改封,將最大的威脅扼殺,按照這個辦法執行下去,有很大的可能能將藩王之禍消弭於無形。
見到絕大部分重臣看着奏疏頻頻點頭,朱允炆不由地皺起了眉頭,卓敬的辦法是很好,他也知道很穩妥。但是這辦法在他看來卻有一個缺點就是太慢了!
將藩王們的封地換掉,將北方的換成南方,將南方的換成北方?然後呢?幾年怕是就這麼過去了吧!接着再慢慢解除他們的權利?同時暗地裡找他們的把柄與罪證?
這也太慢了!若按照卓敬的辦法這麼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層層抽梯走下去,什麼時候才能把這麼多藩王都削完?什麼時候才能找到今天這事的幕後主謀?到那個時候朕怕是都已經三十多歲了!
朕給你們看奏疏的目的,可不是讓你們附和的,而是挑出個由頭,讓你們照着這個想出個更快、更好的辦法出來!
朱允炆是一刻都等不得了!怒火在年輕的皇帝心中熊熊燃燒,燒得他的眼睛都是一片通紅。
可是看到這些重臣的態度,朱允炆知道自己剛纔想岔了,這些個重臣都太過求穩!他不動聲色地對李景隆使了個眼色。
李景隆對於自己這個皇帝表弟的性情非常瞭解,見到朱允炆這個眼神,他就明白他此刻應該幹什麼。
李景隆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臣認爲卓大人的削藩之策不妥,似乎有些紙上談兵,若真照卓大人的方案執行下去,要等到何年何月?那些個藩王在先帝的落葬封陵儀式敢耍陰謀詭計,是坐以待斃的人嗎?臣以爲,應當以雷霆萬鈞之勢,快刀斬亂麻,如此才能一勞永逸,永除後患!”
卓敬憤然道:“不知曹國公有何永除後患的妙計?下官倒想請教!”
李景隆胸有成竹地道:“藩王們此刻就在京城,陛下也說了要他們多逗留個一年半載,咱們何須還耍那麼多的彎彎繞?找個藉口將他們永遠留在京城,將他們全部拿捏在手中!至於那最強的燕王,也勿需如此多的顧忌,他的三個兒子全在京城,裝病不朝的他還敢輕舉妄動嗎?”
“陛下不可!”黃子澄大步出班,語氣激烈地道:“《中庸》有言,‘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沒有大德,就不可能有大道!藩王們心懷不軌,目無君王,此不臣也!陛下若伐,當伐而有道,若聽信曹國公之言,將藩王們永遠留在京城,不僅違反祖制,而且失去道義,這豈是聖君所爲?微臣堅決反對曹國公所言!”
卓敬也站出來附和道:“大德的基點是真,是誠。曹國公之言已失了道義,更會給藩王們提供一個謀反的藉口,臣也反對!”
緊接着,刑部尚書暴昭、兵部尚書齊泰跪拜道:“臣等附議黃大人、卓大人所言。”
李景隆被黃子澄他們幾人頂得一肚子火,這些書生真是榆木腦袋!不開竅!扣留一年和扣留一輩子有什麼區別?有必要跟老子爭嗎?
朱允炆的面色也是尷尬中浮上幾分不愉。看來大臣們對他在孝陵扣留藩王們頗有微詞。大臣們不好駁斥他這個皇帝,現在對着李景隆說出來,卻又指桑罵槐之嫌。
可是殿內的都是朝中重臣,尤其黃子澄還是自己的老師,他這皇帝也只能暗中生氣,吃了個癟。
“兩位大人,此言差矣,請恕梅殷不敢苟同!”同盟遇到如此難堪,皇帝臉色不愉,梅殷卻是不能不管,他上前幾步駁斥道:“道義?何謂道義?救一家一戶是爲小義,救千家萬戶、萬千生靈方爲大義!不放藩王們回去,雖然失了小義,卻可以可以保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可以將兵禍、戰事消弭於無形,敢問兩位大人,大義與小義之間,二人如何選擇?”
黃子澄可是辯論比賽的癡迷愛好者,他辯論起來哪管你梅殷是什麼身份,“榮國公之言大謬!扣押所有藩王就能消弭一切禍端嗎?根本就是妄想!他們都有世子,其中沒有虎狼之輩嗎?還有那不敢來京的燕王,此人乃世之梟雄,心懷大志久矣,豈肯因朝廷扣押他的兒子們就放棄謀反?!朝廷若真永遠扣押藩王,其結果只能是將他們全部逼反!反倒要擔一個朝廷不義在先的名聲!藩王的世子們有了起兵的理由,將會是何等後果!?榮國公怕是承擔不起!”
梅殷只是個業餘辯論手,哪裡能說得過侵淫此道多年的專業選手黃子澄?梅殷此刻那叫一個面容鐵青,手上青筋急促抽搐……他是真想上去給這誇誇其談之輩兩個大耳刮子。
黃子澄倚仗的是什麼?無非是帝師的身份,無非曾教授過皇帝學業而已,若換了先帝在時,黃子澄敢這麼大聲對公侯說話嗎?敢如此不客氣地頂撞本公嗎?
梅殷擡眼,正好與李景隆四目相對,他從李景隆的眼中看到了同樣的憤怒。
徐輝祖等託孤重臣,見倖進的少壯派再次分成兩派當殿互噴,都不由得暗自搖頭,這樣的情況,他們根本說不上話,也不能說話。因爲他們要是插話,不就成了三派掐架了?還嫌不夠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