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嗯”了一聲,正待召喚郭英與耿炳文前來。
原本一臉沉靜的李景隆見齊泰出來壞了他的好事,再也不裝了,出班反駁道:“長興侯、武定侯雖然都戰功卓著,但他們都六十好幾的年紀了,還能帶兵長途跋涉嗎?滿朝文武上千人,就無人可用了嗎?”
齊泰朝上忙拜道:“曹國公說的是。朝廷里人是很多,將才也是不少,不過長興侯與武定侯皆是跟隨太祖起兵的開國功臣,能力與經驗自不用說,他們還有着旁人永遠無法永遠的名望,號令諸路人馬也會得心應手一些。”
李景隆聽到這裡不由大怒,這齊泰明面上是在向皇帝推薦主帥,暗中卻也嘲諷自己繼承的是先父的爵位,根本沒有資格與耿炳文、郭英他們相爭主帥之位!
他正待向齊泰發難,不想前面的徐輝祖卻是站了出來,擋在他的身前,附和齊泰道:“陛下,齊部堂言之有理。臣遍觀湖廣、北平的所有塘報,發現兩個叛王攻城略地幾乎都是不費吹灰之力,投降者甚多。他們是太祖的子不假,但臣認爲,諸官搖擺不定,無決戰之心的根本原因卻是因爲兩個叛王在當地威望甚重的緣故。”
徐輝祖根本不給李景隆插話的機會,滔滔不絕地道:“即便此刻兩個叛王藉助曾經的威望成了一些氣候,但也只是一時而已。陛下統御四海八方,強兵百萬,攜泰上壓頂之勢,故此,朝廷選擇平叛大將不必是曠世之才,只選既有威望又有忠心的主帥討伐即可。有了長興侯與武定侯的威望壓陣,必不會再出現投降的情況。
湖廣水系發達,主帥必須要熟悉水戰才行,武定侯跟隨太祖打過鄱陽湖大戰,水戰功夫了得。早年武定侯又隨軍攻過武昌、嶽州、嶽州、廬州等地,熟悉湖廣地形的武定候實在是征討朱柏的最佳人選!
而長興侯則以御守聞名天下,曾駐守長興十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將太祖的後方重鎮長興守的固若金湯,給鄱陽湖大戰的勝利創造了充分的時間。長興侯可謂是朝廷最強之盾,最強之盾正是攻擊性極強的朱棣之剋星!”
衆人也是紛紛點頭,很認同徐輝祖的對策,連對其不滿的朱允炆聽了都是不住額首。
至於郭英與耿炳文的忠誠,沒有人會懷疑,郭英早已明確站隊,而且拉着女婿遼王站到了朝廷這邊;耿炳文的嫡長子耿璇則是娶了皇帝的姐姐江都公主,耿家更是絕不會附逆的。
連黃子澄與方孝孺也只能出班表示了附議。李景隆見此,根本沒辦法出言反對,只能保舉駙馬都尉李堅爲耿炳文的左副將軍,後軍府都督寧忠爲右副將軍;保舉盛庸爲郭英的左副將軍,剛立大功的宋忠爲右副將軍。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李景隆安插自己的人的提議,黃子澄當即帶頭附和,方孝孺見狀自然忙是跟從。
黃子澄認爲齊泰跟鬱新、楊靖他們走到一塊,是背叛了自己,而且在東暖閣外齊泰給了他好大的難堪,此刻又跟徐輝祖、耿炳文、郭英這些武勳勾搭到了一起,這是徹底走到了己方陣營的對立面。
以前老瞧不上的李景隆此刻在他的眼中竟是如此的可愛。
齊泰他們推薦了兩主帥的位置,也不好跟黃子澄他們爭四個副帥的位置,雙方算是各讓一步,定下了兩路領兵將領的大名單。
朱允炆見滿殿“和諧”,衆臣精誠合作的模樣,大感欣慰,立馬下詔:
令武定侯郭英爲西征討逆大將軍,青州衛指揮使盛庸爲左副將軍,孝陵中衛指揮使宋忠爲右副將軍。中軍右都督郭鏞、中都副留守郭鑑、旗守衛指揮使郭鈁等部兵馬,一齊隨郭英西進討湘。瞿能三父子與湖廣、贛鄱、貴黔三省的所有朝廷兵馬、衙門輔助郭英討逆。
令興侯耿炳文爲北伐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爲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爲右副將軍。並飛檄徵調雲滇的江陰侯吳高,都督僉事耿瓛、平安、潘忠、楊松、徐凱、李友、李暉、等部兵馬一齊北上徵燕。遼王、遼東總兵楊文以及北方所有的朝廷兵馬、衙門輔助耿炳文討賊。
等朱允炆蓋好印璽之後,齊泰、鬱新、徐輝祖等人也同時爲朱允炆制定好了詳細的後勤保障章程。
齊泰負責在兵部調兵遣將;徐輝祖等勳貴掌的五軍都督府配合兵部調撥軍械,將最好的軍械及時分發到各軍士手中;新掌工部的楊靖負責架橋鋪路,好讓朝廷兵馬儘快發往兩地;鬱新的戶部則負責籌集兩路大軍的錢糧。
不知不覺重新站到衆臣中間的徐輝祖再次建言道:“陛下,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便是穩住其他藩王。要防止湘、燕兩叛王未平的情況下,讓其他藩王趁機作亂。尤其是與湘王府交好的寧王,朝廷應當速派欽差宣慰諸王,使他們不會附逆。”
“是極!還好有魏國公言!那此事就勞煩魏國公擬個人選名單遞上來,朕過目之後,立即執行。”徐輝祖的才能的確不是黃子澄與方孝孺能夠比擬的,哪怕朱允炆對他再有意見,在徐輝祖爲其兢兢業業出謀劃策的情況下,也是消弭了大半。
打了多時腹稿的梅殷,也是站到了徐輝祖的一旁,向朱允炆建議道:“陛下,但凡造反,都會冠以某些大義的理由,湘、燕二王在他們的叛逆檄文上,對太祖說的奉天靖難斷章取義,想以此來贏得天下士子百姓的民心。自古名不正則言不順,朝廷也必須儘快拿出反制手段纔是!”
朱允炆忙道:“姑父有何妙策還請教朕?”
“陛下應當拜祭先祖聖廟,再傳令宗人府,革除朱棣、朱柏兩個叛王以及他們的嬪妃、子女的爵位、封號,向天下宣稱他們的叛逆身份,此爲其一。”梅殷雖也是尊的儒學,學得孔孟之道,但他的邏輯分析能力,明顯強於黃、方二人。
朱允炆聽得連連點頭,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示意梅殷繼續。
“其二,朝廷應該也拿出一個平定叛亂的詔書出來。”說到這裡,梅殷從懷中拿出了一封長長的奏疏,雙手捧起,高聲道:“臣已連夜寫好了一篇文章,還請陛下過目。”
“快快拿上來。”朱允炆迫不及待地招呼王中。
王中連忙小跑了下去,接過梅殷上手奏疏,遞給朱允炆。
朱允炆飛快地打開,一邊觀看,一邊飛快地念叨了起來,“朕奉先皇帝遺詔,纂承大統,宵衣旰食,思圖善政,以安兆民。豈意國家不幸……邦家不造,骨肉周親屢謀僭逆。周庶人橚僭爲不軌,辭連燕、齊、湘三王。朕以親親故,止正橚罪。齊王榑謀逆,又與棣、柏、楩同謀,楩伏罪自焚死,榑已廢爲庶人。朕以棣、柏於親最近,未忍窮治其事。今棣、柏乃忘祖逆天,稱兵構亂,圖危宗社。
悖逆如此,孰不駭聞?昔先皇帝時,棣包藏禍心,爲日已久。印造僞鈔,陰結人心,朝命窮極,藏匿罪人,先帝震怒,遂以成疾。至於升遐,海內聞知,莫不痛忿。今不悔過,又造滔天之惡,雖欲赦之,而獲罪天地祖宗,義不容赦。
是用簡發大兵,往致厥罰。諮爾中外臣民軍士,各懷忠守義,奉職平燕、湘,與國同心,永安至治。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好好好!姑父的文章整篇下來行雲流水,不僅講得分明,字裡行間更是處處透着大義,將這兩個逆賊的罪行與險惡居心向世人展現了個淋漓盡致!痛快,痛快,痛快!實在讓人拍案叫絕!”朱允炆這叫一個興奮,居然真的對着桌案連拍了幾下,發泄着內心的激動。
梅殷的文章很簡單,沒有任何掩飾,就是堂堂正正地告訴天下人,湘、燕二王矯枉不法,犯上作亂,無視君王。如今更是公然起兵污衊朝廷,後面又把湘、燕二王傳的檄文,逐條痛批。朱允炆看完之後,只覺自己已經從法理、道德的高度上重新奪回了光明的大義,讓官軍也再度成爲正義之師。
隨着梅殷建言完畢,兩件看似天大的變故在這些能臣的梳理下,慢慢理清了頭緒,朱允炆的情緒也徹底平靜下來。
“諸位愛卿都乃朝廷的棟樑,剛纔提的建議都很好,朕都同意了,事不宜遲,就按照商議的章程,抓緊時間辦吧。”
此刻朱允炆臉上甚至又有了以前那種莫名的自信光彩。
湘王、燕王加起頂多才二十萬叛軍,朕坐擁天下,擁兵百萬,又如此這麼多的能臣良將忠心輔佐,怎麼看都是朕佔了優勢,朕急什麼?搞反了吧!?着急的應該是湘、燕兩個叛藩的逆賊纔是!
……
出了皇宮之後,鬱新、齊泰、楊靖、梅殷與即將出徵的耿炳文、郭英、來了徐輝祖府上。
能來到這裡的,都是朝廷的重臣,他們當中有忠君愛國,心中無私的人,比如徐輝祖、齊泰、梅殷、耿炳文;也有愛國愛民更勝愛君的人,比如鬱新、楊靖,也有愛家更勝愛君的人,比如郭英。
他們也都清楚不管各自擁有什麼樣的立場,大的方向是沒錯的。那就是他們都擁護着朱允炆這個皇帝,至於國、君、家、民這四者在各自的心中是如何排序的,這是國家穩定下來後纔開始考慮的事,這是他們的共識。
徐輝祖還是在衆人的推舉之下坐到了首座,其餘人等分上下入座。
在衆人即將商議的時候,門外又有通報,說是盛庸在府外拜會,說是來對郭英這個主帥進行庭參,也就是正是來拜上官的碼頭。
經過今天的朝議之後,其實朝廷已經徹底分裂了開來,分成了兩派。
以黃子澄、方孝孺爲首的文官當權派勾連上了李景隆,這一派實權第一;而武勳以及文官當中的實幹派,則以徐輝祖爲旗幟,連梅殷都逐漸看清楚了李景隆的爲人,站了過來。
盛庸是通過李景隆的推薦才能坐上西征二把手的位置,此刻卻立即跟着他們來到徐輝祖府外求見,也不知李景隆知道後會如何抓狂?
對於盛庸,諸位大臣是心存好感的,他們一臉微笑地看向徐輝祖,徐輝祖朝門子點頭道:“帶盛將軍徑直來這兒,不可有絲毫怠慢。”
“是。”
盛庸進屋後,沒有多餘的話,一本正經地對衆人見禮罷,而後一絲不苟地對郭英進行了庭參之禮,被郭英微笑扶起後,便退到了郭英的身後,用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徐輝祖欣慰點了點頭,開始主持會議,他先是代表衆人朝着耿、郭二人祝福幾句“旗開得勝,一舉剪滅叛逆”的話。
耿、郭二人回禮稱謝後,會議正式開始。朝廷這次派出了兩路大軍,耿炳文與郭英各領二十萬,總兵力四十萬,加上二人到了地方後能夠指揮的各路守軍,已將近六十萬,號稱百萬。
這麼多人的出征細節與後勤保障工作是巨量的,禮部要會同翰林院學士修繕梅殷的討逆檄文;戶部要日夜籌備糧草,調派各地的稅賦;工部要緊急架設長江、淮水、黃河等地的浮橋;通政使司要將各道命令下發各州各府各縣。最忙的還是徐輝祖與齊泰,不但要調兵遣將,打開兵庫,分發各式刀兵軍械,還要準備各州府的詳細地圖,給兩路大軍的將領備戰。
各個部門必須精誠合作、及時協調,才能保證前方戰事的順利,任何的掣肘都有可能對戰果產生不可預知的變故。
衆人沒有了東暖閣裡的拘謹與顧慮,出謀劃策、各抒己見,將自己工作上的難處直言了出來。能馬上解決的衆人一起解決;不能解決的慢慢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想方案代替;連代替方案找不出的,此刻說出來,大家夥兒心裡也有個譜,以後就不也相互疑心。
這裡的氣氛說是真的衆志成城,比之東暖閣中不知要好了多少,很多問題都得到了實際性的解決,沒有任何的爭奪、扯皮、推諉,耿炳文、郭英與盛庸三人臉上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