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聽到布萊恩·德·帕爾瑪的吩咐,從拷貝出來的幾盒《羅拉快跑》樣片中隨手挑出一份裝進看片機裡,按下播放,大家一起看向牆壁上的大銀幕。
銀幕上,打板之後,畫面中首先出現的卻是一個空鏡頭。
定點仰拍視角中,明亮的金色陽光從掛着兩串半開竹簾的窗口投射進來,
強烈的光線下,竹簾上的花紋,牆角的芭比娃娃,窗臺上枯萎的花束,所有元素都給人一種安靜而完美的和諧感。
電影鏡頭的優劣,評判標準基本上就是構圖、色彩、運鏡等幾種元素的出色與否。
眼前的鏡頭,在構圖、色彩和光線運用上明顯達到了一種無可挑剔的水準。
看片室裡沒有一個不懂電影的圈外人,因此,雖然沒有第一時間看到演員的表演,但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空鏡頭,所有人心中都不由暗暗讚歎了一聲:漂亮。
長度大概5秒鐘的定點空鏡持續了三次。
緊接着,第二個鏡頭仍然是空鏡。
不過,這次卻不再是定點,而是一個緩慢向前的推鏡頭。
畫面中,羅拉與男友的合照,帶着放射狀心形的紅色卡片,桌面上散亂的雜物,光線和構圖同樣非常出色。
隨後,第三個鏡頭,雖然還是空鏡,畫面卻開始動了起來。
羅拉的綠色格紋褲腳在左,黑色啤酒瓶在右,中間是一隻緩緩爬動的小烏龜。相對於前兩個空鏡,這一鏡頭顯得更加有趣,隱隱傳達了一種躁動不安的情緒
衆人此時也意識到,這應該是一組連續的空鏡頭。
不過,三個鏡頭,三種完全不同的構圖,無一不充滿了想像力,顯示着創作者深厚的美學功底。
一組空鏡頭之後,羅拉本人終於出現在了畫面中。
看到羅拉由火紅色頭髮、藍色背心和綠色長褲組合起來的濃烈色彩風格,看片室裡第一次接觸這部電影的人都微微感到有些驚訝,這種近乎於卡通角色的前衛形象在好萊塢電影裡還是很少見的。不過,由於剛剛的一組完美空鏡頭打底,這些人都不由自主地將這種另類當成了創新。
原始底片洗印出來的樣片自然是沒有聲音的。
無聲的畫面持續播放了兩分多鐘,看片室裡的衆人也都反應各異。
《羅拉快跑》的製作人羅恩·麥克米倫此時已經完全放下心來。混跡好萊塢這麼多年,羅恩還是能夠輕鬆判定出眼前樣片好壞的,西蒙拍攝的鏡頭比他幻想過的最好情況還要強無數倍。
那麼,顯而易見,西蒙開拍這幾天來異於其他導演的執導風格,也完全不是在故弄玄虛,這是一個有着非常高電影製作天賦的年輕人。
凱瑟琳·畢格羅已經不止一次地看到過西蒙展現出來的各種過人天賦,因此,她從一開始就對西蒙有着足夠的信心,此時只是津津有味地和衆人一起欣賞樣片。
大衛·吉勒心中只是閃過一個念頭,自己果然沒有看錯那個小傢伙。
至於布萊恩·德·帕爾瑪。
整個房間裡,他應該是專業素養最高的那一個。
羅伯特·雷德福和凱瑟琳·畢格羅雖然此前也有着一些執導經驗,但兩人在這方面的資歷都很淺。
由於專業,隨着樣片的播放,布萊恩·德·帕爾瑪也越來越感到驚訝。
西蒙放棄與獵戶座的合作之後,布萊恩·德·帕爾瑪並沒有收回自己可以擔任《羅拉快跑》執行製片人的許諾,他對西蒙這個年輕人是真的非常欣賞。
不過,布萊恩·德·帕爾瑪心中卻也不是沒有過擔憂。
影視行業裡,編劇轉導演的現象非常普遍,但這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西蒙的編劇資質纔剛剛引起好萊塢的注意,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轉做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認爲這絕對是一個不太明智的選擇。
因此,雖然已經做出許諾,但如果《羅拉快跑》將來的成片太過慘不忍睹,布萊恩·德·帕爾瑪無論如何也是不會允許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這部電影的字幕列表裡的。
但現在,布萊恩·德·帕爾瑪已經徹底放下了原本憂慮。
銀幕上出現的第一個空鏡頭,就讓布萊恩·德·帕爾瑪給出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
單純從技術角度來看,強烈的逆光場景,稍微處理不好,畫面中就會出現眩光、霧化之類的瑕疵,但西蒙的鏡頭中卻絲毫沒有發現這些問題。
如果只是這一個鏡頭做到堪稱完美,還算不得什麼。隨後羅拉站在窗前打電話的一系列逆光鏡頭,在各方面的技術角度上都顯得無可挑剔,這就非常難得了。
而且,布萊恩·德·帕爾瑪對於西蒙確定的影片暖黃色基調也非常肯定,暖黃色可以說是最容易讓人感覺放鬆和舒適的一種色調,這種配色方案也顯得更具電影質感。
此外,眼前來自一盒四分半長度電影膠片的樣片中,各種拍攝手法的運用也顯示出了西蒙出色的鏡頭調度能力。特別是樣片中最後一個跟拍羅拉衝出房間後一路轉向母親臥室並再次轉向電視畫面的鏡頭,運鏡軌跡簡直天馬行空。
然而。
所有的這一切,還都不是最讓布萊恩·德·帕爾瑪感到意外的。
四分半的樣片剛剛播完,布萊恩·德·帕爾瑪就立刻帶着幾分不確定地問坐在另外一邊的羅恩·麥克米倫:“羅恩,這版樣片是不是已經配過色了?”
膠片時代,通過初始底片洗印出來的樣片,由於拍攝過程中燈光、佈景乃至膠片本身質量等差異,每個鏡頭在色彩曝光等方面呈現出來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因此,一部電影完成剪輯之後,樣片還必須由專業的配色師對每一個鏡頭進行逐一調色處理,爲每一個鏡頭設置專門的配色方案,然後交由洗印廠工作人員按照相應方案逐一處理。
而且,大部分電影普遍都要經歷至少三次配色,才能達到觀衆最終看到的銀幕效果。
不難想象,對於動輒擁有數千個鏡頭的電影來說,配色會是一個多麼繁雜的過程。不過,哪怕到了很多年後的數字時代,任何一部電影也都逃不脫複雜的配色流程。
但。
就在剛剛。
布萊恩·德·帕爾瑪卻發現,《羅拉快跑》長達四分半的樣片鏡頭中,不同鏡頭之間,在曝光、色調等方面,竟然沒有給人多少明顯的差異感。
要知道,雖然都屬於同一場景,但樣片中每一個鏡頭的色彩、布光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算上重複,總計二十多個鏡頭之間,在完全不經過配色的情況下就能夠做到這種色彩和曝光的統一性,這簡直是一種奇蹟。
羅恩·麥克米倫聽到布萊恩·德·帕爾瑪突然的問題,愣了下,有些疑惑道:“帕爾瑪先生,配色不應該是完成剪輯之後纔會做的工作嗎?”
聽到兩人的對話,原本正在與羅伯特·雷德福討論剛剛樣片中最後一個跟拍鏡頭運鏡手法的大衛·吉勒也突然反應過來,看了眼已經暗下來的屏幕,又立刻轉向看片機旁的工作人員:“快,把剛剛的樣片再放一遍。”
房間裡的銀幕很快再次亮起。
基本上都已經意識到了什麼的衆人都將目光盯向牆壁上的大銀幕。
由於注意力的轉移,再一次的播放之後,衆人也都發現,樣片的不同鏡頭之間還是存在着一些色彩差異的。
不過,所有人也都不得不承認,這種差異性其實非常小。
如果不是每個鏡頭開端的打板,整段樣片給人的感覺基本上與觀看一部電影成片無異。
可以想見,如果影片將來的所有鏡頭都能夠達到眼下的水準,這意味着,將來剪輯完成之後,這部電影或許只需要經過一次非常簡單的配色,就能夠達到完美的成片效果。
好萊塢正規的商業電影出現過這種只需要一次配色就能達到成片的情形嗎?
沒錯。
出現過。
那部電影的名字是《教父》。
不過,當年負責《教父》拍攝的卻是同時精通燈光和佈景的好萊塢頂級攝影師戈登·威利斯。而且,《教父》之所以會只進行一次配色,除了鏡頭本身的出色質量,其實還有着被迫趕工期的緣故。
現在,一部製作成本只有幾十萬美元的新人新作,只是憑藉樣片鏡頭質量,就能讓人感覺到這部電影很可能只需要一次簡單配色就能達到成片效果。
這怎麼能不說是一種奇蹟?
四分半的樣片放完,大衛·吉勒立刻又吩咐工作人員播放另外幾盒樣片。
二十多分鐘後。
隨着看片室裡的銀幕再次暗下,所有人都沉默了片刻。
然後,羅伯特·雷德福直接轉向羅恩·麥克米倫,語氣裡帶着幾分明顯的急切,道:“羅恩,這部電影,攝影師、燈光師、佈景師,全部都介紹給我,我一定要邀請他們參與我的下一部電影。”
聽到羅伯特·雷德福的話,大衛·吉勒和布萊恩·德·帕爾瑪也同時看向羅恩·麥克米倫。
這樣出色的幕後人才,他們也是不願意錯過的。兩人這段時間都忙碌於《蝴蝶效應》,對於《羅拉快跑》劇組的一些事宜都不太清楚。
羅恩·麥克米倫被三位大佬盯着,嘴角卻忍不住抽了抽。
這種要求。
難度有點大啊。
攝影師是導演親自兼任的。
佈景,好像也是導演親自做的。
至於燈光師。
嗯。
這個。
燈光師到底是誰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