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現有人口六億七千萬,美國現有人口四億三千萬,兩國無論是在文化、經濟、軍事上都有高度相似之處,國力相當,幾乎平起平坐。
然而一山無二虎,兩國在官方上還能保持和平,卻在民間上爲誰是華夏民族的正統爭論不休。
當初,孔門一脈被逐出華夏落戶日本,中華國就以新漢學爲文化基礎。而美國就是新漢學下出身的第一代到第三代國民移民去的,自認爲纔是新漢學的繼承者。
歷史上,中華國的確是在反孔儒的路上經歷了很多曲折和波瀾,直到1329年的唐武先生的《中華論》一書後,孔儒的思想才重新被定義,融入新漢學。
但歷史記載,當時國家派人到日本去尋找孔儒後人卻是不得其蹤,這件事也成了爛賬,誰也說不清楚。
民間傳言,孔儒後人受到中華國迫害從日本去了新澳洲,也有人說他們遷徙去了南美,總之沒個準確。
說到新澳洲,這個國家的人口如今有五千七百萬,東亞的中華、日本、高麗、越南裔佔了70%以上,其他是愛爾蘭、英格蘭、德意志和法國等移民家族。
沒什麼波瀾,這個島國在1328年就成了澳洲共和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其國親近美國,時常在新巴布島的問題上與日本國扯皮。尤其是日本國秘密研製核武器後造成的國際輿論,差點失去了新巴布島這塊領土。
日本國爲何與中華國相行漸遠,這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當時的日本海軍少壯派軍官小野權八郎率海軍與愛爾蘭人激戰數場,本以爲就新澳洲的歸屬問題上可以得到重大利益,然而卻是新澳洲自成一系,這讓日本人感覺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纔在戰爭中表現優異,得到了部分新巴布島的主權,這讓其國土面積擴大了將近一半。但人心是貪婪的,新巴布島雖然土地肥沃,但礦產資源有限,日本人依舊對新澳洲賊心不死。
日本人對海外土地的訴求就如同高麗人對通古斯國的土地一樣貪婪,尤其是西伯利亞的油田讓得高麗國望眼欲穿。通古斯國並非是中華國的國土,而是一個名義上主權完整的國家,雖然時代進步後不流行土地割讓買賣了,但通古斯就那麼不到兩千萬人口卻霸佔着幾乎相當於中華國的國土面積,猶如三歲娃娃於大街上抱金磚。
別說高麗國了,中亞帕爾拉國、東歐俄羅斯國都對他們的土地垂涎三尺。但不湊巧,通古斯國有一個強大的鄰居,既得利益者中華國。
如果說中東地區是中華國忍痛還能割讓的利益所在,那通古斯國就是它的逆鱗,誰敢伸手就砍斷誰的爪子。高麗國曾經因此而被倒垮掉一任內閣,歷史之鑑。
再說英國,自實行君主立憲後與法國的關係曾一度走的很近,但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隊問題又變成了世仇。阿基坦的領土在二戰中被法國收回,但就此領土的歸屬權英國從未有放棄過,認爲是法國依靠戰場奪取去的,是有違馬達公約的。
但新馬達公約訂立與十四世紀初,當時是路易十世在位由於國內爆發革命而迫不得已緩和英法關係的下策,阿基坦法案中也明確表示問題是擱置,而非徹底解決。
所以這讓阿基坦的主權一直成爲英法不可調解的矛盾。而且愛爾蘭人在北美新大陸與美國做了鄰居,法國移民也與愛爾蘭人共同建立了加斯伯坦國,造成英格蘭極度的心裡不平衡。
若非是中華國一直在經濟上援助,什麼好事都帶上他們分一杯羹,英格蘭人早撂挑子了。英國的軍事力量一直在被中華國有意識地加強,因爲其地緣政治的關係,這個國家幾乎四面樹敵,在歐陸大地上能指望的也就是俄羅斯國和意大利聯邦。
其國海軍是重中之重,中華國在完成了六大艦隊的核航母換裝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英國,其次纔是以色列國和意大利聯邦。
英國是世界上第三個裝備核航母軍備的國家,海軍鼎盛之時一度達到中華國太平洋大艦隊的水平,是世界第三海軍強國。
當1450年後,中華國的天網系統正式運行,英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高麗國、通古斯、伊拉克國成爲第一批加入天網全球信息時代的國家。儘管美國也組建了鷹眼全球網絡,但在航天和電子信息技術上卻是落後不少。
進入十六世紀後,隨着航天技術和全球網絡時代的發展,中華國在海陸空基礎上成立了太空部隊,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戰和太空導彈軍事技術。
嫦娥十五號空間站後,中華國於1585年在月球首次建立固定基站,成功在太空中實驗成功第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
隨着可控核聚變技術的誕生,黑金石油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中東幾個國家國際地位大跌,其實早在中華國率先研發了頁岩油後,中東地區的經濟就在走下坡路。
石油雖然在能源系統中跌落神壇,但其本身還是具備相當的資源價值,文明的進步和工業的運作離不開這一重要資源,只是在部分領域逐漸被可控核聚變技術取而代之。
可控核聚變技術的誕生,首先應用的就是電力行業,傳統的水力和煤力、核熱燒水發電的技術過時,移動電力基站開始普及,電動機車等一系列新科技用品在人類生活中應用。這都得益於電價的猛降,雖然這對傳統行業結果造成了地震般的災難。
可控核聚變技術的下一步就是小型化研發,但這比起可控技術的研究難度更大。因爲涉及到聚變產生高溫材料的選擇,在現時代的技術下,還沒有找到適合上億度耐高溫材料。
中華國的皇家科學城雖然是最先在覈技術方面有所建樹的研究所,但其在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域卻被京津的東北核物理研究所所趕超,後者的項目主持人周拾光先生也譽爲現代可控核物理之父,於1562年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