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率多寒素
綠營辦學較晚,學習條件也差。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馬蘭峪鎮總兵鍾昌“見斯地僻處山隅,人皆尚武,且在營兵丁,率多寒素,無力讀書。”故此,創辦義學一所。“捐銀二百兩,‘交’給遵化州發商生息,以作塾師束脩之用”。
由於當時守陵人生活富裕,學習條件優越,所以這裡文風很盛。僅清末期人們所熟知的知名文人就很多。如:住南大圈畫蘭草的訓伯文;畫梅‘花’的福紹賢;住馬蘭峪的末任景陵內府郎中,畫羽‘毛’‘花’卉的明鬆泉,都曾聞名全省,藝蓋京東;末任裕陵八旗總管繼祺,醫術高明,不僅爲當地人治癒很多絕症,還常被請進京都,爲各王府治病;家住馬蘭峪的裕陵末任翼長阿和軒,書法‘精’湛,且有高風亮節,日本人屢以重金索買他的字畫,都被其嚴辭拒絕。他們的文化藝術在後來都生產了很大影響。
還有就是他們的特殊地位,清朝時,守陵的地位很高。清東陵位於遵化縣境內,可掌管全縣大權的知縣在守陵人之中,其地位都是微不足道的。遵化知縣原爲七品,而在守陵人中,七品以上官員就有423名,因當地知縣代管轄區內皇陵一般訴訟公事,於康熙十五年改縣升州,後又生直隸州。直隸州官爲五品,按光緒年,東陵五品以上官員爲273名,其中高於五品的四品至二品官員(不包括王公五臣)就有57名,而七品以下官員則比比皆是。
守陵人之間也常有以尊欺卑,以強凌弱等鬥歐之事,而他們又依恃皇威欺辱村民。當被告發時,他們根本不把遵化州看在眼裡。對遵化州衙的傳捕,多數都故意刁難,抗拒不服。至於被解往遵化州衙的人,被說成是:“鬆包”。當地嘲笑軟弱人有句俗語叫“小辮朝西”,(當時男人腦後留髮辮,東陵位於遵化之西)就是被帶往遵化去啦。所以被派往東陵的遵化州差官,多數都難以完差。故此,遵化州衙的官差之間如果發生口角,賭咒發誓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誰要欺心,讓他遇東陵三鎮的差事”。
再有封建禮規的束縛,清朝很重視對守陵人的‘精’神‘誘’導。對他們灌輸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所以,凡八旗營房必建“關帝廟”。內府圈都建“文昌廟”。藉助神廟倡導:武職官員崇拜“關聖帝君”的忠勇‘精’神;文職學習“文昌帝君”的尊君效誠思想。利用官辦學校培養他們從小習文練武,樹立儒家“三綱五常”的封建觀念。
住各營圈的守陵人以滿族人爲主,在數量和地位上都佔有絕對優勢。清朝爲鞏固滿族的民族勢力,加強滿族的內部團結,規定在滿人家族內“設族長以教其族人......。其獨戶小族,即令兼管。”族長從同一姓家族內(包括同居和不同居的)推選輩分高而又德高望重的一人擔任,並有職有責。規定每一家庭內的重大事情必須向族人稟報。家族內的家庭與個人糾紛由族長調解裁理,不得靠去官衙告狀解決。族長承擔本家族內全部責任,並向本旗主稟報。
每月臘月三十晚上,全家族成員都要集聚到族長家裡祭拜“索羅杆子”。即滿族祭天用的木杆,《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定:神杆高13尺,鬥”圓徑7寸,高6寸。祭杆時按輩分先長後幼的順序,面對索羅杆行三拜九叩禮。除年節外,逢婚禮時,新婚夫‘婦’也要到族長家去拜索羅杆,以繼承和發揚家庭的傳統。
滿族的禮節非常嚴格。凡每天晚輩與長輩初次見面時都要施“請安禮”,也稱見面禮。晚輩出‘門’超過三天者,在辭行和迴歸時都要向家庭內長輩分別施以磕頭禮。每天晚上,晚輩要到長輩屋裡站規矩。站規矩類似象體罰,不能前倚後靠,說笑打鬧。特別當媳‘婦’的還要隨時‘侍’奉公婆。在遞煙獻茶時也有規矩,煙帶杆必須雙手恭舉,橫向遞過,端茶不能說話。否則,婆婆就用菸袋鍋創腦袋,用茶水潑身。這些禮儀,加重了青年人的‘精’神負擔。
就是同樣的守陵人也是不一樣的,雖然他們都是守陵人,但貴賤尊卑分明,有坐轎的,有擡轎的;有騎馬的,也有牽馬的,在地位和待遇上都有很大差別。
體現在禮法和稱呼上,不分老幼賢愚,對守護大臣貝子爵位以上的稱“王爺”,公爵的稱“公爺”,三品總管以上的稱“大人”,四品郎中以下至七品的官員稱“老爺”。長着白鬍子的差役,見着年輕的官員也得稱爺、請安,而並無還禮之事。官員對差役、弁兵可以任意打罵。
表現在各系統之間,地位最優的是旗人,其餘依次是內府人、禮部、綠營人。清朝爲突出滿族旗人的特殊地位,從清初開始,就有過禁止滿漢(包括內府人)通婚的政策。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才徹底取消這一禁令。僅從品級上看,東陵273名五品以上官員中,旗人就佔202名,內府爲40名,禮部27名,綠營4名。
在不同系統之間,俸餉標準也不一樣。以下層人士相比,八旗兵每人年支餉銀三十六兩,減半粟米(另一半折價給銀)十一石五斗,米折銀十三兩。而綠營兵年支餉銀二十四兩,米四石八斗。銀米均不足旗兵全額的一半。因此在同治五年,馬蘭峪總兵景霖(滿洲正白旗人)爲綠營兵嗚呼不平,奏稱:“伏念守護陵寢滿漢兵丁事同一律,若不化一辦理,未免向隅。且弁窘迫景況,乃系實在情形,會無仰懇天恩,俯念綠營弁兵差苦家寒......”但這些意見,並不能改變清朝的民族岐視政策。禮部的各行技術差役,俸餉更低,年支餉銀十二兩,減半粟米六石、粟米折銀六兩,其餉銀正是八旗兵的三分之一,粟米及米折銀是二分之一。(虹騰中文網http://www.hot0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