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掩‘門’‘婦’‘女’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鞏縣﹐其地點的選定嚴格按堪輿術的要求。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築的墳丘爲中心﹐用牆垣圍成方形的陵域﹐墳丘之前設獻殿。四面各開一神‘門’ ﹐‘門’前置石獅。南面較遠處設兩重土闕﹐各稱鵲臺與‘乳’臺。自‘乳’臺至南面神‘門’﹐神道兩側依次列象﹑獬豸﹑鞍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後面別筑後陵﹐這與漢陵有相似之處,卻爲自唐以來歷代帝陵中所僅有。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省紹興附近。
因爲算是權殯﹐所以營造較簡﹐名爲“攢宮”。雖然大體上是沿襲北宋的陵制﹐但沒有‘乳’臺﹑象生﹐也沒有陵垣及四‘門’。獻殿之後作玄宮﹐屍體放置在嚴密堅固的“石藏子”中。
分佈在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的遼代墓葬﹐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還流行圓形的。一般多爲單室墓﹐但身份較高的貴族墓也有設前後兩室的。赤峰的遼駙馬墓和北京的齊王趙德鈞墓﹐都有前﹑中﹑後3室﹐並多設耳室﹐顯示了“多室”的特點。墓室內有時有簡單的仿木建築的結構﹐並施彩畫。葬具除木棺外﹐盛行石棺。
有的墓在石棺內繪氈帳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遊牧生活。遼代晚期開始出現平面呈八角形或六角形的墓室。這個時期受北宋墓的影響較多。特別是漢人的墓﹐有的在仿木結構的磚室中飾磚雕的桌椅﹐有的則在壁畫中繪“開芳宴”和孝悌故事圖等﹐與北宋墓相似。
遼代貴族墓中的隨葬品﹐除了金銀器﹑陶瓷器及鐵器等各種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馬具﹑盔甲﹑各種武器以及金屬面具和銅絲手足套等物爲特點。陶瓷器中的‘雞’冠壺﹐亦爲遼墓中所特有。
到了中期﹐馬具和兵器逐漸減少﹐‘雞’冠壺的形態亦由皮囊狀演變爲提樑式的圈足器。晚期遼墓一般已不用兵器隨葬﹐馬具也大爲簡化﹐而‘雞’冠壺則告消失。大約從早期的後半開始,遼墓中往往有漢文或契丹文的石墓誌﹐形狀與唐宋的相似。
內‘蒙’古巴林右旗慶雲山下的遼慶陵﹐ 是遼代中晚期聖宗﹑興宗和道宗三帝的陵墓。以保存較好的聖宗的東陵爲例﹐地面設陵‘門’﹑參道和享殿。磚築墓室分前﹑中﹑後3室﹐前室和後室又各在兩側設耳室 ﹐各室平面成圓形﹐頂部隆起成半球狀。自墓道至墓室﹐都施壁畫﹐內容包括鞍馬﹑‘侍’衛﹑樂隊﹑臣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山水圖。從墓室的形狀和壁畫的內容看來﹐ 遼代的帝陵應是象徵當時以牙帳爲居處的捺鉢行宮。
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遼墓的影響﹐而更多的則是繼承北宋的墓制。河北省新城的時立愛墓和興隆的蕭仲恭墓﹐其年代基本上屬金代前期。由於墓主人的爵位高﹐ 都系多室的磚墓。墓室內有仿木建築結構﹐繪壁畫。時立愛墓的主室爲八角形﹐前室兩側所附耳室爲圓形﹐在形制上與遼墓有相似之處。蕭仲恭的墓誌則用契丹文書寫。分佈在華北南部和中原地區的金代後期地主階級墓﹐主要是單室磚墓﹐平面多爲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圓形的﹐從墓‘門’到墓室內大量使用仿木建築結構。有的墓裡繪有開芳宴﹑放牧﹑搗練等題材的壁畫﹐而大多數的墓則是大量使用雕磚﹐表現出‘門’樓﹑格子‘門’﹑櫺窗﹑桌椅﹑屏風﹑燈﹑盆‘花’之類﹐有的還有“鎮宅獅子”﹐使得墓室對現實生活中居室的模仿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雕磚的內容還包括開芳宴中的墓主人夫‘婦’﹑‘侍’童﹑廚役﹑伎樂乃至舞臺上的雜劇演員等人物﹐也有“掩‘門’‘婦’‘女’”。這顯然是北宋後期在中原和華北南部地區流行的仿木建築結構磚室墓的進一步發展。(虹騰中文網http://www.hot0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