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棺之葬
無獨有偶。kxs7.com早在半坡遺址的發掘中,在M152長方形豎‘穴’墓中,就發現了清晰的木棺痕,死者是一名三四歲的‘女’孩。棺板由長短不一的木板組成,接榫方法不太清楚,棺外有因葬具而形成的熟土二層臺。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墓地中一些死者的身上有板灰和席子的印痕,龍崗寺遺址有的墓葬也有用木板作葬具的。
另外,在元君廟墓地M458,發現有用礫石砌成的“石棺”,死者系一老年男子。(www.kxs7.com)以棺作爲葬具,在當時還是較爲罕見的。半坡遺址的‘女’孩木棺葬,隨葬品達6件之多,其中在兩件鉢內還盛着粟粒,‘女’孩身上還佩戴着一件青白‘色’‘玉’墜,還有138顆骨珠和3個石球。妯娌遺址的大型墓葬,不僅規模大,而且死者手臂上還套有象牙箍,這都在暗示着享用木棺是一種非常優厚的待遇,是對死者的一種特殊處理方式。木棺的出現,是遠古人類在處理死者屍體上一次大的飛躍,雖然在當時還不普遍,但它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幾千年來一直盛行的埋葬制度的棺槨制度,它的淵源便可追及於此。(看小說去www.kxs7.com最快更新)
中原龍山文化的墓葬發現不多,絕大部分仍是沿襲裴李崗文化以來的土坑葬,除小兒甕棺外,很少發現有使用葬具的痕跡。然而,在陶寺墓地,卻發現了大量木棺墓。“棺的式樣較多,似乎尚未定形。使用榫卯結構的長方盒形木棺已經出現;從另外一些棺的結構看,系在墓坑裝配,實與後來木槨的構築法近似。如簡報中所報道,有的墓底用燒土、陶片砸成硬麪,棺周鋪炭渣,或爲積石炭之濫觴。棺蓋上覆麻類編織物,兩側垂至棺底,頗似商周時期的棺飾。棺內底板上鋪麻類編織物,屍骨周身裹以不同顏‘色’的平紋織物,其上又覆蓋麻類編織物多層,從中也不難看到商周殮衾制度的淵源。
至於在棺前高案置奠的習俗,則由此時歷經商周漢晉,延續數千年。
整個墓地分爲大、中、小三個類型。大型墓均使用木棺,棺內撒有紅‘色’硃砂,並且有鼉鼓、特磬、‘玉’鉞、石鉞等大型禮器隨葬;中型墓有部分使用木棺,有的棺內撒硃砂,但也有的墓不見板灰痕跡。小型墓則大多沒有木質葬具。另在陝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墓葬中,也發現了不少有棺墓,隨葬品有‘玉’璋、‘玉’鉞、‘玉’璧等。可見,棺在出現的早期就已具備了禮的部分內涵,具有別貴賤、定等級的意義,在中原地區只有少數的大中型墓纔可能擁有,一般的小型墓則基本不見。
所謂槨,就是棺外套的大棺。所以人們往往棺槨並稱。棺的出現,同樣是爲了更長時間地保護屍體的需要,不僅要有棺,而且棺之外還要層層套疊。棺外所套的大棺稱爲槨,棺內所嵌的小棺稱爲櫘,貼身之棺又稱爲櫬。《說文》:“槨,葬有木槨也。從木郭,郭亦聲。”“櫘,棺櫝也。從木,慧聲。”“櫬,棺也。從木,親聲。”段‘玉’裁注:“木槨者,以木爲之,周於棺,如城之有郭也。櫝,櫃也,棺之小者,故謂之棺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