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

這世上從來不乏好事者,李恪帶着仙娘剛回臨江宮,消息便傳了出去,傳進了長安。

李恪以李世民所賜之一萬畝永業田爲抵,博得美人芳心,這等作爲,若是在尋常人家,絕對算得上是敗落祖上基業的敗家子了。

不過李恪爲親王,大唐親王多蠻橫,只要不去欺壓良善便是算是賢能了,再加上李恪早有風流之名在外,這些事情傳到了長安,長安城的百姓也大多是當做一段風流韻事聽聽也就是了,算不得什麼大事,動不了李恪的筋骨。

而且現在長安城中皇帝李世民的心思已不全在李恪的身上,更多的還在太子李承乾。

шшш.ttκǎ n.Сo

近些天來,太子李承乾時常夜出東宮,在數位隨從陪侍之下前往平康坊擷玉樓夜宿,整夜未歸。

夜宿青樓之事,本是風流行徑,若是在尋常官員,哪怕是發生在皇子身上都算不得什麼大事,但偏偏有兩個人是個例外,一個是皇帝李世民,而另一個便是太子李承乾。

此事李承乾做的隱蔽,再加之李承乾身份在此,旁人也不敢多言,故而長安城中鮮少人知,但東宮屬臣于志寧身爲太子左庶子,東宮門下坊主官,李承乾的行蹤又豈能全然避地開他?

一次可以,兩次可以,三次也可以,但于志寧不是瞎子,李承乾夜不回宮的次數多了些,于志寧自然就看出了端倪。

于志寧性子最急,當於志寧查出李承乾連夜宿於青樓的時候,心火大盛,甚至連寫奏摺的功夫都等不及了,立刻便進了宮。

于志寧爲李世民心腹,在李世民還是秦王時,于志寧便是天策府從事中郎,頗得李世民仰重,竟以太子教業相托。

于志寧乃國之重臣,他急於入宮必有要事,于志寧求見的話剛遞進宮中,李世民便在甘露殿中傳見了于志寧。

“臣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拜見陛下。”于志寧一進殿中,便對李世民俯身拜道。

李世民正在批閱新送進宮的奏章,一聽得於志寧的稱謂,便隱約猜到了于志寧求見所爲何事。

于志寧官拜中書侍郎,李世民倚重他,故而命他身兼太子左庶子一職,教授太子課業。而中書侍郎乃中書省佐貳官,雖只正四品,卻位列宰輔之位,在朝中舉足輕重。

若是尋常,于志寧入宮拜見李世民,稟奏要事,必是以中書侍郎自稱,而今于志寧自稱以太子左庶子,所奏之事自然就是關係李承乾了。

李世民擡了擡手,示意于志寧起身,問道:“此時正是清政之時,仲謐(于志寧表字)不在省中理事,入宮可是有要事?”

于志寧回道:“臣此次入宮特來向陛下請辭太子左庶子一職,還望陛下允准。”

李世民聞言,微微有些詫異。

李世民知道于志寧入宮必是爲太子之事,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于志寧的反應竟如此激切,上來便要清辭身兼的東宮官職。

于志寧出自鮮卑萬紐於氏,其曾祖於謹乃西魏八柱國之一,祖父於義乃前隋上柱國、潼州總管,是地地道道的關隴門閥子弟,也是李世民留給李承乾的幹臣之一,李世民對於志寧在東宮的作爲自是寄予厚望。

李世民聞得於志寧請辭,忙問道:“不知發生了何事,仲謐何故請辭左庶子?”

于志寧所謂請辭,原也只是處事的手段而已,非是決意如此。

于志寧一臉正色道:“太子少兒頑劣,臣自問教之無方,不敢當此重任,特來向陛下辭官。”

李世民聽得於志寧這麼一說,頓時明白了過來。

難怪于志寧上來便要辭官,原來竟是太子做差了事情,于志寧這是借辭官之說奏太子之失來了。

論主次,李承乾是君,于志寧是臣,于志寧自然不便隨意指摘李承乾之失,故而於志寧便藉助辭官之說覲見,稟奏李承乾之過。

果然,于志寧這麼一說,李世民當即問道:“不知太子所爲何事,竟叫仲謐如此大動干戈。”

于志寧回道:“太子彌留女色,念棧青樓,已連續數日夜不回宮,宿於妓坊,長此下去,如何了得。”

李世民聞得於志寧之言,猛然一驚,面露訝色地問道:“竟有此事?”

于志寧點了點頭,嘆了口氣道:“太子夜宿青樓,整日只知飲酒取樂,每到白日讀書之時,便是一副昏沉欲睡之態,亦或是告病不出,躲在內殿酣睡,如今太子的課業已月餘無甚長進,臣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

李世民聽了于志寧的話,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李世民衆皇子中,論賢名,以李恪爲最,但李承乾雖賢德之名不及李恪,可論及睿哲聰慧,也不在李恪之下。

貞觀六年李世民駕幸岐州,身不在長安,便是李承乾以太子身份留京監國。那時李承乾處事頗得章法,有條不紊,深得李世民讚許。

甚至李世民爲了栽培李承乾,一度着陸德明、孔穎達、長孫祥、褚亮等一衆鴻儒之臣教導李恪治學,可謂用心良苦。

可就是這樣一個李世民原本寄予厚望的太子,竟幹出了這等荒唐之事,李世民的心中怎能不驚,怎能不怒。

李世民怒拍桌案道:“太子膽大妄爲,竟敢行此荒唐之事,朕定要徹查到底,究其首惡。”

在李世民眼中,李承乾本爲乖巧之人,行事妥當,如今突然有此作爲,自然是有奸佞讒言,誤了李承乾。

于志寧身爲太子左庶子,上奏此事本就是爲借李世民之手糾李承乾之失,並無半點動搖李承乾太子之位的意思,聽得李世民這麼說,也連忙道:“太子賢德,絕非荒唐享樂之人,臣以爲此事之後定有小人攛掇。”

李世民對於志寧問道:“仲謐可知是誰人每日陪同太子前往?”

于志寧回道:“漢王李元昌。”

李元昌同李承乾走的極近,又記得李承乾信任,李承乾對李元昌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以致都聽不進了于志寧的勸告,于志寧早有不滿,藉此機會,自然就將李元昌抖落了出來。

李元昌!

自打當初李元昌同李恪爲難後,李世民對自己的這個胞弟早有不滿,而今又事涉李承乾,李世民對李元昌的不滿便更甚了。

李世民一拍桌案道:“漢王久在京中,每日只顧帶着太子胡亂廝混,豈是正事,朕即刻便當下旨,以漢王爲興州刺史,外放地方,不得隨意還京。”

興州遠在漢中,相距關中數百里,李世民將李元昌遣去漢中爲官一是爲懲戒李元昌,二便是爲敲打李承乾,要他好自爲之,勿要再行錯事。

無論是李世民還是于志寧,他們的立意終歸是好的,只是他們卻不知,李承乾絕非逆來順受之人,今日之事不過是李承乾荒唐的開始,而非結束。

第十三章 誤會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章 結好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章 事定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八章 婚成第五章 玄都觀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九章 奪河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章 敲打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八章 彈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