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用祛寒的名義問暖

長假的最後一天,江南秋雨,花葉席地。一度隨氣溫忽高忽低而下落不明的秋意,雨落起底,乍寒現身。

“冷暖哪可休,回頭多少個秋……”

寒露,秋縱深,寒意顯露。

“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涼風動,寒露。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意味着炎涼交替在大江南北全面完成;涼爽漸隱,寒冷出線。

寒露時節,進入農曆九月,所以又叫“九月節”。每年此時,大江南北饕客的餐桌早已按捺不住換季——進入“九雌十雄”的“蟹季”。

“九雌十雄”是吳語對陽澄湖大閘蟹肉質成熟鮮美的簡練精闢的概括,也就是老上海們說的“九月圓臍十月尖”。九月雌蟹肉肥黃澤,十月雄蟹膏汁壯口。蟹黃與蟹膏分別是雌蟹和雄蟹的性腺。所以想想這大閘蟹,吃得真是活色生香的“性靈食色”。

相傳第一個食蟹的是一個叫巴解的力士。這個人大抵就生活在今蘇州陽澄湖邊。大禹治水來到這裡,看他膀大腰圓的,就委任他做現場的督工。巴解“走馬上任”的第一夜,原地休息的治水勞工就陣腳大亂,細問究竟,原來是有一種兇猛的八足雙螯水蟲橫行營裡,夾人傷人。巴解命營地舉火照明,發現那夾人蟲身形怪異,背蓋硬殼,螯足強勁,用徒手赤腳不僅傷不到它,還反被它所鉗制。巴解苦思冥想,想出沸水澆殺法。在駐地四邊挖壕,夾人蟲跌入壕溝時,四面灌以沸水。夾人蟲成羣被燙死,竟然散發出鮮香。治水勞工沒人敢嘗試,巴解性情勇猛,率先剝食了一隻,發現味道極其鮮美。這一下子,夾人蟲從此成了珍饈。

這個傳說真假無從考辨。有人說,“蟹”字上部“鎮壓住了”“蟲”字的“解”字,正是因爲巴解的名字。後來陽澄湖邊的一座小城,取名“巴城”,同樣也是爲了紀念他。——治水的豐功,最終是讓大禹英名千秋。而數千萬計像巴解這樣的治水勞工,卻沒有任何名姓的流傳可被後人遙記。倒是在食譜上,記下一筆英雄名。

如果說巴解因爲英勇而成爲最敢吃蟹的男人。那麼最會吃蟹的男人,在吃蟹中玩出的花樣,是巴解粗線條的燙食法所萬不可及的。而花樣吃蟹中,鼎鼎有名可以並列一甲的,我覺得是張岱和李漁無疑。

張岱比李漁大十四歲,都生在明末,同是浙江人——張岱生在紹興,李漁生在金華。兩個人的文采風華已經太過著名。

我覺得張岱在大雅裡把通俗寫得絕妙,他的《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琅嬛文集》,文字之美,美得只能用世代誦詠千古不忘來紀念。《湖心亭看雪》裡那一句“……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描寫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

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西湖七月半》,我一直認爲,是中國文學中於鬼節寫人氣,千古第一名的。我讀了二十年,百餘遍,就是覺得每一個字都是無聲勝有聲的,他筆下五百年前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的西湖岸上“名爲看月而實不見月者”“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這五類月下之人,極盡了千秋熱鬧,概括了萬丈紅塵。“人氣”襲來,你在五百年後與他們迎頭照面。

戲劇大師李漁生而不凡,一生自尋開心的活法。我一直覺得如果活在今天,他絕對是個“大娛樂家”。他資助出版了施惠中國畫壇三百年的《芥子園畫譜》,用一生活法著成《閒情偶寄》;他可以評閱《三國志》,也可以終審《金瓶梅》,不甘示弱就寫本《***》。

張岱號陶庵,李漁字謫凡,對於塵世,兩人想的出路不同。張岱夜航船靜水無波求解脫,李漁十二樓生香活色尋快活。

即如食蟹,張岱和李漁都是老饕。

張岱每年十月必舉辦“蟹會”,那絕對是一場饕餮盛宴,赴宴的好友們每人分六隻蟹,三雌三雄——聽上去這數量可不少,按今天的市價來看出手也相當闊綽,不過數量不是張岱蟹宴所求,這六隻蟹也不是一盤子端上來大家埋頭上手就啃,而是蒸一隻吃一隻,每吃一隻的過程中,要輔以肥臘鴨、醉蚶、鴨汁煮白菜、兵坑筍、自家做的牛乳酪、自釀的玉壺冰酒,飯是新米,水果爲當季鮮橘,乾果也是時令的秋慄和水菱。這樣,六隻蟹一隻一隻,只只熱氣騰騰的,要從黃昏一直吃到夜深。

對李漁來說,張岱一頓的六隻蟹實在不算什麼。他對螃蟹的愛可以直呼爲“命”。在他的《閒情偶寄》中,自稱“以蟹爲命,一生嗜之”。從上一年螃蟹退市開始,他就開始定向儲錢,抱幣以待,自稱這筆“專項基金”是“買命錢”。自螃蟹開捕上市之日起到斷市之時終,他在家埋四十九口大缸,裝滿螃蟹,用雞蛋的蛋白飼養。在這期間,他無一日不食螃蟹,基本一天可以吃十幾只。到蟹季將過,就用上好的紹興花雕酒醃製醉蟹,在沒有螃蟹的季節解饞。

李漁的餐桌、張岱的宴席,蟹因美味而讓才子們愛得深沉。而許多尋常人家的饞癮勾出來,就發明了一道叫“賽螃蟹”的菜。

“賽螃蟹”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裹着草魚肉丁的攤雞蛋,蘸以姜醋汁。用蛋質入口的肥沃和魚肉的鮮美,在舌尖重組成蟹肉的鮮肥。

“賽螃蟹”在晚清盛行於皇城根兒。後來傳入宮廷,成爲咸豐、同治父子和慈禧愛吃的小菜。只是在御廚房裡,草魚加雞蛋的平民家常,經過反覆改良,成爲全新的流傳。

賽螃蟹

【食材】黃魚:1條 雞蛋:3個(分成蛋清、蛋黃)鹹蛋黃:1個 姜:大量黃酒、水、油、香醋、白砂糖:適量

【做法】

仿蟹肉(蛋白部分)

1.黃魚先蒸熟,去皮去骨後將魚肉隨意分成大小不等的小塊備用。

2.蛋清用打蛋器打至有一層蛋沫,倒入準備好的黃魚肉,加入少許黃酒調勻。

不用加鹽,因爲黃魚有鮮鹹味,加鹽反而影響最後口感。

仿蟹黃(蛋黃部分)

1.雞蛋黃打散。

2.將壓碎的鹹蛋黃拌入打散的雞蛋黃中,拌勻,加入適量黃酒和一勺水,攪拌均勻即可。

炒制“賽螃蟹”

1.鍋中加少許油,熱鍋溫油,下入蛋清,迅速翻炒見白,炒碎炒熟即盛出裝盤。

2.同樣的方法速炒蛋黃液,置於蛋白上方,“賽螃蟹”主體就完成了。

“賽螃蟹”姜醋汁

“賽螃蟹”的仿味秘訣,除了主材,還有不可或缺的姜醋汁。Ray的姜醋汁的製作方法是:

1.姜去皮、切末,加入細砂糖,比例是一份姜半份糖,攪拌均勻。

2.醃製20分鐘左右,待薑汁全部釋放。

3.加入香醋,攪拌均勻。

吃的時候,可以將姜醋汁倒入一同拌食,也可蘸食,感受那份濃濃的蟹味,一道不畏寒涼的“賽螃蟹”。

時光總是不容分說穿透我們的身心而過。即使什麼都不曾做過,我們也不能說什麼都沒有改變。

一年,在走過寒露節氣後,離新年元旦只有八十五天了。還有多少新春的理想仍在堅守着?還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家常瑣碎裡,折損銳氣,在冷暖更替裡,把欣欣然的悲歡、浪漫、愛憎都慢慢平淡下去了?

我們借用一道美味,以祛寒的名義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