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龍擡頭

昂揚飽滿 沐春向前

二月初二,如果說到美食,蘇州人是要吃“撐腰糕”的。撐腰糕有點像桂花糖年糕,只是粉篩得更細,入口清香,並不甜膩。老話說,二月二一過,就要開始一年的耕種勞作,吃了撐腰糕打打氣,祈願筋骨強健,十分耕耘,十成收穫。

除了給壯勞力們撐腰,溫柔鄉里的蘇州文人,一片糕裡也還是要吃出點詩意的。清朝有個叫許鍔的文人,就寫過一首名爲《撐腰糕》的詩,文從字順,相當通俗易懂。

新年已去剩年糕,飽啖依然解老饕。

從此撐來腰腳健,名山遊遍不辭勞。

這位許先生的意思就是年過到正月底,算是過完了。吃罷撐腰糕呢,要去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詩寫成這樣,他的腰不一定是年糕撐的,大抵是腰包撐的。還有一首更有名些的詩,關於撐腰糕的——是一個叫徐士鉉的詩人寫的,這首詩收錄在《吳中竹枝詞》中。每年到這個時節,就會被蘇州人拿來給撐腰糕做廣告。所以,從語文的屬性上說,廣告文案與詩,有時候不在於創作主題,純在於閱讀主觀。

徐士鉉的詩是這樣寫的:

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

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

他笑如果真得一年年吃糕吃得腰桿兒風吹不搖,那來蘇州就見不着美人***了。這兩句詩要發在今天的大女子時代,估計腰粗的姑娘們發彈幕就能黑徐先生個遮雲蔽日。另外,宕開一筆,他的這首詩其實是套用了蘇東坡一首著名的美食“廣告”詩。

織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

蘇東坡的這首詩據傳是爲一個苦於生意的路邊攤所作。後世,賣大餅的說寫的是大餅,賣油條的說寫的是油條,也有說寫的是饊子。總之,不少廣告學教材都收錄了此詩,作爲餐飲策劃優秀文案範本。不過我個人始終覺得這詩着實不像寫給路人的,倒像是寫給佳人的。不像是給油條饊子寫的廣告,倒像是植入了纏臂金的廣告。

二月二一過,春天就回來了,生活又繁忙勞碌起來。希望把一切重複的,當做一切又是嶄新的。

希望每個人每一個新年企圖都昂揚飽滿。挺直腰板,沐春向前。

借二月二民間多吃麪食的飲食風俗,我們就再包回餃子吧。

餃子,真是中國人民喜愛的節慶食物。尤其在北方,基本上可以通吃除端午中秋以外的所有節日。只要過節,萬一不知道該吃什麼,就吃餃子。

二月二這一天,在北方就有吃餃子過節的。這一天餃子不叫餃子,要稱“龍牙”,討個口彩。

其實,所有節慶風俗,食物都只是個承載,其中的盛情美意和希冀期許,我們都懂。

餃子的包法真是因人而異,各家各法。家常餃子通常就是雙手一握。很多大老爺們兒比較喜歡用這個方法鬥快。

我喜歡它形狀簡潔又飽滿,也很像個福袋。

家常餃:麪皮對摺,捏緊中間部分;雙手大拇指成交叉狀,指尖從兩邊向中間壓實。

金魚餃:麪皮對摺,從三分之一處捏緊;開口一頭與對角線連接,做出魚頭魚眼;指尖輕揪,捏出魚脊;用小勺填彩色蔬菜餡料點睛魚眼。

四喜餃:麪皮對摺,捏緊中間部分;再將另一端對捏成四角狀;用小勺將四色餡料塞入四角。

醬汁肉 春天餐桌上的胭脂

是的,你看到一塊肉。

在春天的江南,很多人好這一口。

它入口甜蜜,口感豐腴,飽滿鮮美又不失筋道。美食老饕會根據在舌齒間的“酥潤”感爲這一塊肉評分。能稱得上佳作的,皮應當糯而不爛,間肥間瘦的肉層,肥肉要醇厚濃郁,入口即化,瘦肉裡收汁豐富,一咬清香,嚼勁恰當,不柴不垮。最漂亮的一分要用來評判顏色——它是春天餐桌上的胭脂——這就是蘇幫菜裡的“俏妞兒”:醬汁肉。

“胭脂爲臉玉爲肌,未赴春風二月期。”這是宋代才女朱淑真的名句,她的詞意婉轉,其實就是希望當紅顏正好的時候,當做春色賞,不要被辜負。如果將文藝的女兒心放下,在一個吃貨眼裡,醬汁肉就是這農曆二月裡最不能錯過的、值得大快朵頤的“春色”。

春風二月期,蘇州人餐桌上的“開春第一肉”,也是春色裡的胭脂。

醬汁肉應該算是滷醬菜,口味應該歸於五香。相傳四百年前,在那座紅塵中第一等富貴繁華之地的明代姑蘇城中,就有應市,聽說那時叫酒燜汁肉,是用上等的黃酒燜燒催出了獨特的肉香。據記載,當時的肉已經是紅色的,而且確實是用女紅妝的胭脂着色——當時的胭脂多用紅藍花製成,也是純天然色素。大概到清代,漸漸改用紅曲米着色,也更名叫做醬汁肉。

紅曲米,其實是一味中藥。它本是由秈米、粳米用紅曲菌發酵而成,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特別對於積食飽脹有功效。不知道當年老祖宗怎麼想到用它焐肉上色,把藥材的消食解膩沁入食材的醇香肥美,用克相生,這也是美食的智慧。

蘇州醬汁肉最有名的店鋪是百年老字號陸稿薦。看新聞說,開賣高峰時,一天可以賣兩千斤。兩千斤!這還只是一家店的銷量!

所以說,春色以肥爲美。

醬汁肉在自己家裡也可以做。製作並不算難,但是需要巧婦慢工。

春天初來,元氣漸醒,所以這個季節是愛吃肉的。

前些日子看書說,各種食物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功用。有的食物“主養命”,有的食物“主養性”。肉,應當還是養性的。孔子在論語裡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意思是說,肉就算愛多吃,也應該要與五穀(食氣)恰當和合,不能偏食了。

春天的餐桌,百味好。就像春光爛漫,當行樂,不宜貪。人生也當如此。

【食材】

五花肉 紅曲米

薑片:若干 小蔥結:若干 紹興黃酒:2大勺冰糖:10粒左右 八角:1顆 鹽:適量

【做法】

1.製作紅米水:將紅曲米碾碎成粉,置於茶包袋中,放在鍋內衝入沸水,加入2勺紹興黃酒,加蓋泡2小時,輕輕搓捏促使色素充分溶解,至袋內紅米粉成渣,水變稠,即成紅米水。

2.紅出水:五花肉洗淨整塊放入鍋中,加泡好的紅米水,沒過肉塊;大火燒開後撇盡浮沫,放入薑片、小蔥結和八角,加蓋煮1小時使肉塊上色。這個步驟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紅出水”,“紅出水”也是決定醬汁肉成敗的關鍵步驟。

3.切肉塊:將上色的肉塊撈出,“紅出水”的湯汁放一邊待用,肉塊用清水沖洗乾淨,改刀成4釐米見方的小塊;再另外準備一口鍋(最好是不粘鍋),鍋底墊上一個平盤,將肉皮朝上整齊地擺放在盤中,把盤置於鍋中間。

4.燒製:調入紹興黃酒和“紅出水”湯汁,將肉塊完全浸沒,加入冰糖,用少許鹽調味,大火燒開,中火續煮1小時以上。

5.成品:待到肉呈櫻桃色,用筷子輕輕觸碰會微微彈顫,小心地將肉連盤取出;肉取出後,可以用微火將多出來的汁水收至稠稠的膏汁澆在肉上,一塊家制的醬汁肉就是這麼完美!

紅曲米粉不溶於水,溶於乙醇,在浸泡過程中一定要加入黃酒,這樣泡出來的紅曲米水纔會呈現深紅色,更容易給肉上色,上色後的肉纔是濃濃的櫻桃紅色。

一塊好的醬汁肉的三大標準:

第一,肉要酥;

第二,色要紅;

第三,味帶甜。理論上,一塊正宗傳統的醬汁肉甜度也很要緊,不過在提倡少甜低糖、健康飲食生活的今天,醬汁肉的“甜”已經不是當年那般重口味。但是它仍然必須是一塊讓人有甜蜜感的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