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七章 【約成】

乾道三年的七月十八,以李邦彥爲首的使節團,終於在瀋州與金國國主吳乞買達成了和談的條約。

條約內容倒也簡單:兩國協商罷兵之後,金國退出雲西之地,並交還被虜的趙氏宗親一干人等,那麼大宋在此基礎之上撤兵退出遼東並賠償軍費及給予歲幣,以十年爲期,每年給絹銀一百萬緡,並且將大宋當今官家趙桓質留在金做客十年,以示誠意。

當然,整個協議叫明眼人來看倒也明顯沒什麼大坑,不過小坑倒是不少。

首先,條約裡明確寫的是“退出”而不是“歸還”,並且是退出“雲西”而不是“燕雲十六州”。

畢竟就眼下看來,“燕雲”之中的“燕地”及所轄的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已經被宋軍收復,而“雲地”所轄金國實際控制的地方也就只有雲州(今山西大同)、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

加上金國盤踞在雲西數年,既不鼓勵農耕,也不修復城池,便是大同府如今都已經商業凋蔽、農桑荒蕪,所以這塊飛地對金國而言已經如同雞肋,說是歸還好無道理,但若強調是“退出”的話,則讓宋廷這邊既找着了顏面,也叫金人落下點好處。

其次是,軍費及歲幣合計一千萬緡,分期十年給付,每年也就一百萬,而且是“緡”。要知道“緡”這個計量單位可是官方的標準單位,它不同於民間常用的“貫”或者銀兩的“兩”,而是一種官方的標準單位,具象化的代表就是一張張印刷精美的官錢。

按照官方的說法,這一緡也即等同於一貫,可兌一千文銅錢,但實際上自打宋仁宗時代“官交子”破發後,這等兌換比價也就成了個大笑話。遠得不說,政和年間的時候,一貫私家錢莊的錢票可以兌換的銅錢約在七百七十七文銅錢上下浮動,進入乾道年間後,更是升至了七百五十五至七百七十文上下,而官府開具的官錢不論是官引還是會子,正常的兌率都是卷面折價七成,也即是一緡只能兌三百三十文。

若是各縣、府私自發行可以用來抵稅賦和勞役的官憑(採購或勞務白條),卷面折價則稍微高些,莫約在六成至五成半之間。

當然了,宋廷也不傻,不會真的就讓印刷作坊印了紙票拿來騙金人做耍,估計也就是規定宋廷每年給的一百萬緡紙幣需要在宋金之間的榷場來折算實物。也即是宋廷印了紙票給金國,然後規定金國只能用這些紙票在榷場裡拿來換物資,而榷場裡的商人當然不會認這宋廷髮型的紙票是那一緡抵得一千文錢的硬通貨,那麼就會跟金人討價還價,來個折上折、扣上扣什麼的。

然後,再讓商人們拿換來的紙票再繼續折上折、扣上扣的來折扣抵充交給官府的稅款和雜項,待這些紙票在戶部的府庫裡轉上一圈後,該覈銷的核銷,尚未到時間覈銷的又可以當成官憑、官錢引給放出去再來一輪了。

嗯嗯!仔細想想,宋廷的這套路跟那啥的二帶二路是不是差不太多?呵呵!你知道得太多了!

至於最後的最後,一個是宋軍退出遼東,一個是將大宋當今官家趙桓做十年人質的事情,雖然被看做是整份議和條約當中最爲關鍵之處,可實際上不論是金宋兩國的高層還是民間,卻都沒有人認爲雙方會履約。

想想看,大宋好不容易一口吃了個胖子,吞了遼東老大一塊土地,又是屯兵幾十萬,又大勢修城建堡,豈能憑着一紙約書就白白放棄?

再來想想看,這金國擄走大宋的皇帝和太上皇也是不是一天兩天了,結果大宋不也還是馬照跑、舞照跳,誰又會真的認爲只要扣着了大宋的皇帝做人質,就能對大宋指手畫腳,予取予求?

或者說是,就這麼讓你金國捏着了大宋的卵子,叫大宋從此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大夥也就把這個看成是議和的“題中應有之意”,並未當成是一件正經事兒來看。

只是,待到八月初一大朝會,宋廷正式對外公佈宋金議和的同時,邊關也傳來了金軍先一步已於七月二十二日正式撤出了大同府,取道歸化州北還的消息。

而黃傑北征大軍,卻直到了八月初五這日,才由樞密院官方信道“公開”得知了宋金決定議和,並且金軍已搶先一步履行了約定從“雲州”退出了!

李邦彥必須被屁股決定腦袋,但周邦彥卻是不敢忘記當年是誰把他撈出火坑的,以及誰又有能力隨時再次把他給丟進火坑裡,所以黃傑其實並不比東京晚上幾個時辰就已經知道了議和條約的具體內容。

只是,他並沒有去做什麼無聊的事情,只是默默的等待着,等待着東京方面的最終決定,或者說等着看看趙福金想要幹嘛!

八月初五上午的巳時二刻,樞密院的軍驛送到。三刻,一封黃傑手書的請封上疏便轉身發往東京,疏曰:遼東以屬宋土,大軍北征遼東,亟需名正言順,因此特朝廷將他的淮南郡王請改封爲遼東郡王,他黃傑願意從此永鎮遼東。

請封上疏以六百里急遞花了五日送遞東京,宋廷君臣與八月十五的朝會上用半日時間討論之後,便也準了黃傑所請,以太上皇后鄭太后的名義冊封黃傑爲遼王,把“郡”字給去掉了。

這以古禮而論,王爵分爲親王與郡王,始見於西晉時期,晉武帝始封司馬伷爲東莞郡王。後來便也約定俗成,封號爲一個字的王爲親王(如秦王、晉王、燕王等),封號爲兩個字的王爲郡王(如岐陽王、汝南王、淮南王、廣陽王等)。

如今,黃傑鎮守遼地,而昔日的遼國又已經滅國,剩下的西遼和北遼也難成氣候,所以封黃傑爲遼王並沒有什麼問題。

此外,隨着冊封詔書一道送往遼陽的,還有命令黃傑退兵的聖旨……不過僅僅是一道聖旨,卻沒有什麼金牌。

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八九章 【雙刃劍】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五章 【亂鬥】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九六章 【轉還】第一千零十三章 【回師】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八十章 【避險】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七章 【定策】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八章 【吃土】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八章 【吃土】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二十章 【公道】第一百零八章 【脫殼】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四四章 【福有多至】第一百八七章 青苗法第一百二六章 【洗塵】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七一章 【爛泥】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二九章 【惶急】第九百五五章 【軍議】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五一章 【背書】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九章 【尚駙馬】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零五章 【密約】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四章 【黃州衛】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五七章 【金玉盟約】第二百二七章 安慶城下第一百四七章 【戰長街】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四四章 【祥瑞】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二六章 【鴆毒】第一千零七七章 【約成】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八八章 【坐寇】第九百二七章 【授讓】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七四章 【陌路人】第十六章 【腳店】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五章 【岳家小郎】第一百九四章 插旗第九百四十章 【千里強擊】第一百八十章 花石亂第九百六三章 【埋伏】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七一章 【靖康】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八章 【佳話】第一百十八章 【喜郎】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五三章 【得失】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二十章 【美男計】卷九 挽天傾 第八百章 【虎穴龍潭】第十一章 【禍事】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四一章 【王牌】第一百五六章 【高俅】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二章 【轉折】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九章 【再博一鋪】第一千零四五章 【盤龍陣】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九章 【再博一鋪】第一百二一章 【噩耗】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五三章 【誓約】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九章 【操刀鬼】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一章 【魚餌】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六章 【劫數】第十一章 【禍事】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二七章 【築城】第九百九九章 【欺惱】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七一章 【踏春】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二二章 【送上門來】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二十章 【氣數未盡】第九百九九章 【欺惱】第六十四章 【聯手】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四十章 【找事】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四十章 【帝姬】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六七章 【開工】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二章 【擒李逵】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八章 【福星】第一百八二章 畫地爲牢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四六章 【分堂】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十章 【薦召】第二百三七章 【商議】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七章 【談何容易】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十九章 【縋城】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四五章 【魔神】第二百零四章 不稱意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零七章 【決堤】第一千零十五章 【使賴】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五三章 【誓約】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九章 【容是不容】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六章 【童貫封王】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二章 【護法】第一百九十章 謀劃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六十章 【不如吃茶】第一千零四八章 【末捷】第二百三一章 【變數】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一章 【惡詛】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四四章 【太子】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三九章 【仙人】第五十章 【窺探】第一千零二四章 【鬩牆】第九十九章 【升雞】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零五章 【****一票】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八五章 【緣由】第一千零二八章 【盛會】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五四章 【金主崩逝】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九三章 【遇險】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五九章 【構想】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一五章 【加盟】第七十三章 【入學】第一千零七一章 【猛虎】【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