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九八章 【根由】

這歪嘴和尚念邪經倒也是容易理解,可是這等理由卻顯然說服不了孫新,只聽他問:“可是……這手下人所作所爲,蔡京豈能不擔了干係?”

黃傑便也笑道:“二兄應當還記得,當初咱們論說那花石綱時,可是說過如今趙官家用下的每一塊花石,可都是使了錢合買的。你看,當初楊宗保破家喪了老父和妻兒,說是因花石而起,可實際上還是因爲那應奉局的差役制使見他家桂樹好看,便起意用皇封敲詐,而後見他娘子貌美,又想要用強行奸。還有那王慶做反,說起因是臥牛石,可實際還不是因昔年舊事尋仇罷了。所以,俺們定下計策,豎起天道盟大旗,劫了花石綱,插了旗後,可不是唬得各地徵集花石的官差紛紛收手安生了好一段日子。如今回頭想想,此事根由清晰,將花石綱的罪責全怪在趙官家頭上,只怕偏頗了。”

話說這大宋的稅賦之事,看起來貌似壞就壞在蔡京這等大臣亂來,可根子卻還是在趙官家身上。當初趙匡胤這廝弄出個“杯酒釋兵權”,用的口號便是:“爲官****擔驚受怕,不若回鄉多置良田美宅,從此夜夜笙歌頤養天年。”

而大宋朝立國之後採取的土地政策又是“不抑兼併”何“田制不立”,更實行的是官田徵租,民田納稅的法律,也就是使得國家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構成了偏斜。

北宋早期耕懇土地分民田和官田兩大類:其中官僚、地主、商人的私有土地以及自耕農、半自耕農所有的很少一部分土地屬於民田;政府的屯田、官莊的土地屬封建國家所有,主要屬於官田。

而北宋的農業稅收也沿襲了許多唐末五代亂世的徵收名目,瑣碎繁多,大致可分爲正稅與附加稅兩類,田稅和丁稅兩方面。首先就是沿襲了唐代中期楊炎所創立的田賦制度“兩稅法”,面向全部主戶亦即所謂“有常產”的“稅戶”徵收土地稅,分夏秋兩次。宋初一般按照畝收一斗的定額課取穀物,但部分地區仍依十國時的舊制,每畝每年納稅三鬥,這是宋朝政府徵收農民的正稅。

兩稅之外,又還有有丁口之賦和雜變之賦的附加稅,如丁口之賦以身丁爲主要對象徵收,沿用了歷代的人頭稅,不管有無土地,全需交納。雜變之賦(又名沿納)內容很多,牛皮、鹽、曲(釀酒所用)等稅收都在範圍,到了宋仁宗時規定這兩種稅收都必須隨同兩稅輸納。

還有鹽酒茶鐵專榷不提,甚至就算家有耕牛也會被攤上稅賦。因牛皮是古代製造兵甲的重要材料,牛筋、牛角是重要戰略物資。五代時期兵連禍結,戰火不息,各朝都嚴禁民間私自買賣牛皮等物品。耕牛死後,皮和筋骨都要全部交給官府,而官府付給很少的錢。後唐明宗時只給農民一點鹽充作牛皮款,再後來,收了牛皮也不給錢。最後規定製度,牛皮牛筋等都要上繳,對無牛皮者也要收牛皮稅。後周時,規定牛皮稅按田畝攤派,將牛皮稅也弄成了田賦附加稅,整個南北宋一直沿用下來。

甚至,那鐵榷當中更是將工業生產所需的農具也分出專門的稅種來,後唐明宗時,因官府經營的農具質次價貴,農民不願使用,改爲農民自制鐵農具,官府徵收農具稅,依隨夏秋兩稅交納,逐漸成爲田稅附加稅。以後歷代開明君主都認識到農具稅的明顯不合理,也頒佈過減免措施,因此宋初的農器也要納稅,以後時徵時停。

此外,北宋政府還在絹帛與糧食產地採取“和買”與“和糴”政策。起初,依照絹帛與糧食所出多寡,朝廷分別派定徵購數量,並付出一些代價,但後來都是“官不給錢而白取之”。再後來,又把白取的絹帛或糧米折成現錢而勒令民戶交納,“和買”與“和糴”變成了稅戶的經常負擔。

還有,朝廷依據繁多的名目可以課得大量賦稅,交納田賦時還沿用前代的“支移”和“折變”來盤剝農民。所謂支移,就是官府藉口軍事急需,強迫北方農民把秋稅穀物送到沿邊城鎮去繳納,人畜盤費全需自備。在沒有支移任務的地區,農民也要按照田賦數量每鬥繳納“道里腳費”,也就是運輸稅財的路費。所謂折變,就是官府藉口需要,命令農民改納指定的物資或現錢,而在此過程中,方便了官府從中百般漁利。

兩稅之外還有頭子錢,北宋時凡是和官府往來發生銀錢出納事物,按一定比例要加收頭子錢。頭子錢本來是一種手續費,供徵稅官吏支用,也用於彌補倉耗,後來變爲隨田賦徵收的額外稅費。各地頭子錢稅率不一,且不斷提高。宋朝的頭子錢也不限於田賦繳納時加收,凡與政府發生的收支行爲都徵收頭子錢。

另外,各地還因地制宜弄出了十分有特色的地方稅種,如蠶鹽錢,醋息錢,市例錢等等。除過依照土地徵收的正稅及附加稅外,針對農民的還有徭役。宋朝的主戶(擁有土地向政府繳納兩稅的人戶)還要到各級政府去服差役(也叫職役)。差役的負擔十分沉重工,一些有權勢的地主都要設法逃避,最後大都落到中、下戶頭上,他們一旦承擔了主管官物,負責輦運的衙前等重役,往往傾家蕩產。

而另一種雜徭(又稱“伕役”),則幾乎全部由貧苦農民來承擔。

以上說了這麼多,實際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大宋朝廷在歷代皇帝的光輝領導之下,絞盡腦汁收了如此多的稅賦之後,除了拿來養官、養軍,以及打了敗仗(甚至是打了勝仗)之後拿去當做賠款孝敬的歲幣之外,就將錢財全都堆在府庫當中生鏽黴變。

據說當時宋太祖立志北伐,就在汴梁設立了幾個倉庫專門用來囤積日後用來北伐的錢財物資,到了當今官家這代時,倉庫裡的銅錢早就銅鏽斑斑,甚至連穿錢的麻繩都爛掉了,每年反倒還要花上數千貫錢來配置藥水洗刷銅錢上的鏽斑,以及購買新麻繩來重新將錢穿起來。

不過,這歷代皇帝的努力看起來終於感動了上天,便派了一個寄情於書畫山水之間的敗家皇帝幫忙花錢,誰想花錢還花出了如今的這許多禍害來,搞得天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九九章 【損己利人】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四十章 【找事】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五章 【大禮】第二十五章 【黃花蕩】第一千零一章 【徙民】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五章 【大禮】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六章 【劫數】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四二章 【狄昊】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三三章 【料算如神】第九百八八章 【協防】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五章 【黑船】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四章 【干休】第一百六六章 【無相忘】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九章 【狂怒】第九百八七章 【混戰】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三六章 【老矣】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二章 【擒李逵】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八章 【轉回】第一千零七六章 【破局】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六一章 【買買買】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十三章 【何足道哉】第一百十三章 【二道旗】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五章 【大機緣】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五七章 【震驚】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二章 【護法】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七章 【調整】第九十四章 【秘技】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四六章 【便宜行事】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五三章 【壞消息】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九二章 【換防】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六章 【來投】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零七章 【意外】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三四章 【虎豹嶺】第一百零一章 【宗保】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七八章 【事端】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四五章 【大救星】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七二章 【南行】第九百三八章 【起兵討伐】第一千零五八章 【破綻】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八章 【來訪】第一百三十章 【分金】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五章 【壞菜】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零一章 【甲順】第一千零五九章 【出陣】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九八章 【根由】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一九章 【自來之水】第二百一九章 稀奇道理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七七章 【鳳兒】第九百二四章 【可有良策】第九百四五章 【開門迎敵】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九七章 【樸氏女事件】第二十八章 【回城】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二三章 【展護衛】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三九章 【出發】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八章 【來訪】第四十一章 【切磋】第二百二二章 罐肉會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三章 【趙庚子】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十章 【扈家莊】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九一章 【幫助】第二百二十章 互利互惠第一千零五十章 【勁敵】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零九章 【要務】第一千零七五章 【示警】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九十章 【肉貨】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零六章 【香客】第九百八十九章 【難降】第九章 【淫賊】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二章 【見鬼】第九百五八章 【無所不用】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七章 【尷尬】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八六章 【行路】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五二章 【糊塗】卷五 蜀道難 第三百六十四章 【青雲觀】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六二章 【笑納】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二六章 【荒唐】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十章 【北來】第十五章 【拉麪】第九百五八章 【無所不用】第一百零七章 【花石綱】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三章 【趙庚子】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八四章 【偏不】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四三章 【僰巫】第一百二三章 【紅月】第十八章 【銀錢】第二十三章 【一清】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五九章 【狐疑】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九三章 【大好】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六一章 【拿下】第九十九章 【失憶】第八章 【柺子】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二章 【盡人事】第七章 【喜事】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四十章 【帝姬】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九四章 【平壤城下】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九十章 【議和】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一五章 【信你】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八八章 【惶恐】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七章 【伴當】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五九章 【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