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軍閥

臘月三十,渭州。

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的“歲除”,晚上才叫作“除夕”;同時這一天也是姚平仲和徐衛兩位帥守率西南兩路兵馬扼守鳳翔,與金軍拼死抗爭的日子;它還是宣撫處置司參謀劉子羽攜任命狀到達徐原“巢穴”的日子。

說渭州是徐原的“巢穴”有些牽強,西軍將領雖然或多或少都有些“軍閥”習氣,但畢竟軍隊還是天子的王師,不是個人的武裝力量。不過,涇原一路,從老徐經略相公徐茂在世時就打的徐字旗。徐原作徐茂的長子,一直在涇原路帶兵作戰,後來雖然到陝西其他地方歷練過,可最後還是回到涇原,接了老爹的班。

渭州作爲原涇原經略安撫司所在地,徐家兩代鎮守,在這個地方的影響力無與倫比。這也是爲什麼徐原作北路招討司,兼併了環慶一路後,仍舊不改帥府所在,堅持留在渭州的原因。

劉子羽一抵達渭州城,立即前往拜會徐原,可是招討相公並沒有馬上見他,而是讓他在館驛住下,把他晾了起來。一連數日,憂心如焚的劉彥修數次登門卻被擋了駕。讓他實在弄不明白徐原這是在擁兵自重,又或是傳遞其他信息。

歲除這一天,涇原境內的番族各首領大酋都要來拜見徐原。徐氏兩代鎮守,威望極高,境內諸羌都呼老徐經略相公爲“徐家父”,稱徐原爲“小帥”。徐氏的威望,是彈壓邊境少數民族的一股重要力量。

等忙完了公事,徐原回到府中時得知,劉子羽又來了一趟,還是被擋了回去。

“爹,劉子羽這是第四次登門了,再不見,是不是說不過去?”徐嚴接過父親解下的戰袍,又轉手遞給了家人。

徐原捧着茶碗暖暖手心,哼道:“劉子羽這回替三叔跑腿,沒安好心。十有八九,又是要讓我出兵抵擋金人。三叔老糊塗了,當了幾十年文吏,把行軍作戰這一套忘了個乾淨。倉促集結大軍反攻,導致鄜州大敗,這個責任,他必須一肩挑起來,否則如何服衆?”

“這祖父雖然有責任,但前線指揮卻是九叔的事,他是否也逃脫不了干係?”徐嚴對這個問題頗感興趣。

徐原從鼻也裡深深呼出一口氣,嘆道:“老九啊,還是嫩了點,讓三叔當槍使。好端端的虎兒軍,愣給整得死傷過半。責任他也是有的,但不是戰敗之責,而是戰前沒有極力阻止此事。估摸着,他的都統制是給擼了,你信不信,現在劉子羽手裡多半就握着一張任命狀,要爲父去收拾這個爛攤子。”

“憑什麼?叔祖和九叔壞的事,爲何要父帥去收拾?戰前父帥再三提醒,宣撫相公就是不聽。這回咱們北路討司兩萬人也折個精光,連賠上一個張俊,虧得慌!”徐嚴不滿道。

提起這事,徐原氣不打一處來,將那茶碗往几上一頓,恨聲道:“張佰英這撮鳥!居然背水投敵!鬧得老子臉上也沒光!虧得他追隨我多年,這驢日的東西!”

“哼,兒看他平素裡就不是個實誠人,戳一棍跳一下,私心重得很!他叛變投降,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北路討司?”徐嚴在下首坐了下來。

徐原思索片刻道:“如果有人要拿這個作文章,倒也算個事。但是現在,三路討司裡,只有我北路兵強馬壯,上頭還指望着咱,不會拿這個說事。”

徐嚴一聽,寬心笑道:“那就好,管他怎麼鬧,我們坐山觀虎鬥,樂得清閒。”

徐原盯了他一眼,皺眉道:“狗屁!什麼叫坐山觀虎鬥?你說話動動腦子!”

“兒一時失言,父親勿怪。”徐嚴嘴上道着歉,臉上仍舊笑意吟吟。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什麼,又道“對了,爹,涇州傳來的消息說,金軍已經進鳳翔府了。”

徐原搖了搖頭:“意料之中的事。大軍在鄜州敗得那麼慘,根本無力守住防線,只能收縮兵力。我估計,你九叔會扼守鳳翔,阻金軍入蜀之途,鳳翔會有一場惡仗。劉子羽此來,就是代表宣撫處置司任命我爲都統制,發兵鳳翔助戰。”

“不去!誰愛去誰去!我們好不容易有了今日的規模,萬一出去失利,損兵折將算誰的?”徐嚴一梗脖子道。

徐原沒有接話茬,從軍事層面講,鳳翔如果失守,金軍鐵定會以此爲根據地,四出征伐。往南,可攻四川,往西可圖秦鳳熙河,往北,就是我防區涇州。而謂州,就緊挨着涇州。從私情上來說,主更復雜了。

自己這一輩,除去堂妹們,有五個堂兄弟。父親在世時常說,二叔是實誠君子,三叔卻是有一顆玲瓏心。因此,自己這長房,跟二叔家極親近,三叔嘛,有機會碰到就執子侄禮,如此而已。九弟如今在鳳翔想必艱難,我若不去援他,守不守得住城池還真難說。再者,徐成也在他九叔軍中,讓人好生爲難。

思量良久,他忽然道:“你親自去請劉子羽過府一敘。”

徐嚴似乎沒聽懂,疑惑道:“爹,請劉子羽?”

“嗯,今年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了,讓他來吧,我倒要看看三叔想說些什麼。”徐原道。

“爹,那劉子羽是都轉運使劉韐之子,素來機巧,他若見了父帥,必然鼓動如簧之舌加以遊說!”徐嚴提醒道。

徐原有些不耐:“他說他的,兵馬在我手裡,他還能拉得走?讓他來!”徐嚴這纔不言語,當即出府往館驛去迎劉子羽。

到了館驛裡,這除夕之夜,還哪有官員住在這裡?因此分外冷清,徐嚴領着人馬去的時候,正撞見劉子羽單人獨桌,在那飯堂裡自斟自飲,自得其樂。他遂走了過去,把馬鞭往桌上一扔,朗聲道:“劉參謀,小將奉父帥鈞旨,請你過府一敘,走罷。”

劉子羽見了如此無禮,又想到連日求見徐原不得,遂不冷不熱道:“這除夕守歲,共聚天倫,下官怕是不好去打擾吧?”

“你這人……讓你去你就去,哪來的廢話?走罷走罷,看你想說什麼,哼。”徐嚴不耐道。

劉子羽一皺眉頭,自己在虎帥軍中見過徐原次子徐成,印象不錯。沒想到這徐嚴卻是如此不堪。有其父必有其子,看來,這回徐原不是那麼容易說得動的。但鳳翔事態危急,紫金虎以殘兵敗將,不知能撐多久,再難,也要硬頭皮上了。

因此不與徐嚴計較,從容飲下一杯酒後,起身道:“有勞小帥引路。”

徐嚴從桌上取回馬鞭,又往自己大腿上輕抽一下,再看劉子羽一眼,方纔轉身向外而去。劉子羽見他這些行徑,越發不齒。

衆人上馬,往徐原府邸而去。徐嚴等人故意欺劉子羽文吏,在那街市上縱馬狂奔,驚得百姓紛紛避讓,把劉子羽遠遠甩在後頭。

至徐府時,徐嚴早不見了蹤影,只留一門人迎候,劉子羽深以爲恥,然重任在此只能忍着,通報之後,方得入府。

其時,徐原卸甲更衣,坐於花廳烤火品茶,劉子羽踏進門檻後,老遠就執禮拜道:“下官見過招討相公。”

“坐吧,連日公務繁忙,不得相見,劉參謀勿怪。”徐原隨口說道。

劉子羽並不在這話題上發表任何意見,謝座之後,首先就向徐原講述了宋金兩軍態勢。言金軍已經佔領坊耀二州,京兆一府,如今主力部隊進駐鳳翔,正與徐衛姚平仲兩部爭奪城池,情勢十分危急。

徐原聽罷,也不作評論,只問道:“當初,宣撫相公置直屬部隊,聲稱異時有警,可迅速反應。如今直屬部隊何在?”

“徐洪徐勝二位引兩萬軍扼守大散關和尚原一帶,阻金人入蜀。”劉子羽如實回答道。哪料,徐原突出一語,劉子羽大吃一驚!

“是阻金人入蜀,還是保宣撫平安?”

時徐紹將宣撫處置司遷往成州,與蜀地接壤,徐洪徐勝扼守大散關,也確有保護宣撫處置司的作用。但主次需當分明,怎能混爲一談?這徐招討是徐宣撫的親侄子,怎麼說這種話?

“便無宣撫處置司遷往成州一事,大散關也非守不可,招討相公何出此言?”劉子羽反問道。

“哼,當初大軍集結之前,本帥再三勸誡不可輕動。上司置之不理,果有此敗!數萬將士折在鄜州,此誠爲西軍未有之事!讓人痛心疾首!”徐原帶着幾分怒意道。

不知道是因爲他的問題無可辯駁,又或是其他什麼原因,劉子羽沒有對這這個問題加以辯解。徐原見狀,繼續道:“今天下大亂,北夷橫行,朝廷所以倚仗者唯西軍而已。鄜州之敗,其影響之惡劣,不在陝西一地!”

劉子羽仍舊沉默以對,他知道,在這個問題上糾纏,永遠也說不清。徐招討和徐宣撫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問題,永遠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結果。

“此番金軍入侵,原本只有一路,在陝西並無舉動。這正是西軍養精蓄銳之時,只要對部隊善加訓練,錢糧多多積蓄,待數年之後,時機成熟,再行反攻之事才大有可爲。如今卻如兒戲一般,焉能不敗?”

一陣牢騷發完,劉子羽從始自終不反駁,不辯解,也不發表任何意見。徐原歇了片刻,方纔問道:“彥修此來,所爲何事?”

劉子羽自身邊取出任命狀,起身上前道:“奉徐宣撫令,任命大帥爲宣撫處置司都統制,總管諸軍,主持對金軍事。”

徐原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果然不出所料,三叔還真就拜我爲都統制去收拾爛攤子。當劉子羽將任命狀奉上時,他並不去接,而是話中帶話地說道:“徐某何德何能?敢當此重任?”

劉子羽也不尷尬,將任命狀放在對方身旁的茶几上,又取出一物道:“這是宣撫相公親筆書信,請招討相公過目。”

任命狀他可以不接,但徐紹的親筆書信他卻不好拒絕,雙手接過,也不避諱,當即拆開來讀。劉子羽自回原坐,也不去看他,直到他將信閱畢。

徐紹在信中,從公義,私情,和徐原自身利益三個層面加以勸說。讓徐大接任都統制,率軍助戰。措辭十分溫和,而且絕口不提前些日子北路招討司抗拒命令,不予發兵的事。徐大看罷,臉上陰晴不定。

劉子羽見狀,趁機進言道:“招討相公,鳳翔於陝西之意義,相公比下官更清楚。鳳翔若有失,金軍前沿根據將會從延安往前推進八百里。若對方在鳳翔站穩腳根,往西可圖全陝,往南可攻四川,而往北,則是招討相公的防區。今姚徐二位招討率殘兵扼守,旦夕不可保,莫說相公不發兵,便是發兵遲上數日,情勢也可能大爲轉變。箇中利害,望相公明察。”

徐原聞言看向他,不冷不熱地說道:“人言劉彥修能說會道,在宣撫處置司中人稱鐵嘴,今日一見,方知傳言不虛,真是說客之才。”

劉子羽面不改色,朗聲笑道:“自古以來,凡爲說客者,莫不切中要害,言之有物。如若不然,便是吹得天花亂墜,又豈能湊效?下官此來,固爲上司之命,然所言之事,哪一樁哪一件,不事關涇原,不事關全陝?”

徐原一時無言,將叔父的信收好,沉吟道:“前番出兵,我北路討司全軍覆沒,對士氣打擊極大,出兵一事,倉促不得。”左右現在也拿不定主意,先拖着吧。

劉子羽心知他這是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趕緊道:“招討相公遲不得!遲則生變!姚招討和張都統引六萬軍攻鄜州,回到的只有萬把人,而徐招討折兵兩萬,都是元氣大傷。現在鳳翔城中守衛的,都是些殘兵敗將,如何耗得起?”

“姚平仲關中推爲小太尉,征戰多年。徐九乃我弟,鳳翔一時無虞。”徐原堅持不表態。你想誆我,姚平仲我不知道,老九當初兵力也堪稱雄厚,就算交了一部分,又在鄜州折了一部分,他手裡現在的部隊守守城應該還不成問題。哪有你說的那麼兇險?

劉子羽暗思,對方必有自己一番計較,此時自己再強求也無濟於事,遂不再逼迫。只稱在館驛等候消息。

他走後,徐原一時爲難。不去吧,一來違了節制,於公於私都說不過去。去吧,金軍傾力而來,勝負難料。萬一又敗,自己都得搭進去。北路討司現在恐怕是金軍唯一忌憚的力量,如果自己也折了,那大勢已去,萬事休矣。

涇原路原有精兵五萬,後來持續擴編,又得環慶王似和曲端舊部,總兵力超過十萬,爲三路討司之首。即使張俊賠了進去,現在徐原手裡仍有接近八萬雄兵,實力不可小覷。他的部隊,大多環繞渭州三面,擺在德順軍、鎮戎軍、原州、涇州四地,要支援鳳翔非常容易,涇州南下,直接就是鳳翔地界。可問題是,勝算並不大,這個險,冒不起啊。

“爹,那廝說什麼?”徐嚴等劉子羽一走,馬上就出現了。他現在最關心的,就是老爹也沒有被劉子羽說動。

徐原卻不答,指了指茶几上的任命狀和書信,讓兒子自己看。徐嚴匆匆上前,先就看到了任命父帥爲都統制的命令,扔在一旁,又拿起叔祖的親筆書仔細看了起來。閱畢之後,勸道:“爹,恕兒直言,徐宣撫這是在替自己打算。他想將功補過,將金軍堵在秦鳳大門外,不至於損失太慘。他這算盤打得響,卻沒有考慮到,萬一失利,從今往後,陝西還有本錢去和金軍對抗?兒認爲,兵,萬不能出!此時,我們保全自己,就已經是爲陝西抗金出力了!”

他最後這句話引起了徐原的注意,轉過頭來,詫異地看着兒子半晌,又回過頭去沉思不語。

徐嚴見狀,趁熱打鐵:“金軍鋒芒正盛,他們希望的,就是涇原主力南下,與之決戰。好一舉殲滅西軍!叔祖和九叔已經摺了大部,涇原兵不容有失,爹,不管他來硬的來軟的,我們自己心裡要有個打米碗啊。”

徐原聽到這裡,揹負雙手仰頭嘆道:“難吶,如果拒不出兵,而鳳翔又丟失的話。莫說宣撫處置司,便是鎮江行在,也會對我有意見。我們家雖然鎮守涇原幾十年,可這天下,還時官家的天下。”

徐嚴顯然缺乏面對這種問題的經驗,不以爲然道:“官家遠在鎮江,此時金軍怕是攻打甚急,哪能顧得上陝西?”

徐原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金人本來是隻打中原,進而威脅江南的,此刻官家還在不在鎮江都是未知之數。山高皇帝遠,鎮江行在對陝西,那是鞭長莫及。不過,如果北路討司沒有任何動作,還是說不過去,要怎麼辦,既能向上面交待,又不必去跟金軍死拼?想來想去,只有一條路可走。

———————————————————————————————

第538章 第五位大帥第644章 徐九又當爹第534章 機會來了第345章 東京來人第708章 絕處逢生第692章 禍從口出第八百五十二章第817章 太原郡王第336章 謠言?事實?第390章 同意進攻第494章 政變之兆第225章 下馬威第584章 秦檜來拜第185章 三道金牌第42章 小螞蚱第343章 羣情激憤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791章 唱雙簧第38章 兵精糧足錢管夠第237章 一招臭棋第116章 太上皇第629章 郡王跋扈第669章 斬首示衆第171章 拿下滑州第604章 邊境衝突第155章 設伏第642章 產馬基地第812章 女真陰險第75章 阻擊第七百五十章第四百一十六章第721章 暗中部署第144章 小小縣城 固若金湯第365章 癡人說夢第504章 軍事會議第229章 三司派員第89章 勸降第581章 張俊伏誅第798章 麟王回京第627章 終掌權柄第323章 血債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520章 投奔西軍第八百三十八章第212章 又見馬擴第60章 榮歸第80章 新君第632章 插旗燕雲第593章 徐太尉第458章 固若金湯?不堪炮擊!第487章 權臣第729章 三路伐夏第266章 朕意已決第482章 激烈爭奪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50章 率部歸來第396章 出不出兵第481章 八牛弩第八百八十章第209章 招討副使第117章 好險第157章 圖窮匕見第八百零三章第486章 得意忘形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七百四十四章第424章 鋼鐵雄師第八百四十章第八百五十三章第357章 一樣文官兩種本色第278章 曙光乍現第776章 凱旋而歸第661章 無膽鼠輩第217章 咬牙堅持第467章 山窮水盡第八百七十三章第721章 暗中部署第234章 討價還價第432章 撲朔迷離第165章 捷報飛傳第332章 撤得詭異第208章 威震河東第702章 直撲燕雲?第15章 搶錢搶糧搶娘們第624章 文武爭權第681章 三國同盟第249章 活見鬼了第177章 兄弟聚首第827章 天倫第389章 劉子羽第七百四十三章第370章 趁夜突進第390章 同意進攻第228章 全部繳械第140章 小娘子第402章 鐵浮屠重現第528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446章 偶遇佳人第675章 徐郡王第522章 穩紮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