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戰之中,金軍再次祭出“鐵浮屠”,想衝城岳飛軍的大陣。但此番嶽鵬舉卻是有備而來,他肯定沒有徐衛手中的那些火器,但他卻有從何灌那裡補充到的強弩和重步兵。此戰,他將長槍重步列成十餘排一陣,用來防備“鐵浮屠”的衝擊,又將多達一百多具的神臂弓全部用上,佐以踏張弩等利器。
當“鐵浮屠”壓頂而來時,宋軍陣中弦響如霹靂,呼嘯而出的利箭貫穿了金軍厚實的鎧甲,但這些北夷是將人和馬連在一起,騎士雖死而不墜,戰馬馱着屍體繼續往前衝。當萬鈞之力不可避免地撞上如林的長槍時,岳飛軍的大陣還是免不了給撞出一個巨大的缺口。所幸,他手下的將士並非貪生怕死之輩,以重甲的包裹下,他們以血肉之軀去堵住了雷霆一擊!
鐵浮屠的衝擊力被抵消以後,將士們蜂擁而上,用槍挑掉金軍騎士的兜鍪,用大刀斬斷他們的手臂,或者用骨朵和大斧對着胸口猛捶!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岳飛軍的士兵們甚至用手去拉扯,拼命想將那些聯在馬背上的騎士拽下來!
金將一見“鐵浮屠”禍事了,急忙放出左右拐子馬。鐵浮屠雖然令人膽寒,但金軍打天下真正的依靠的,還是這些輕裝的精騎。面對對方不止一次唏噓可以打一百回合的馬軍,岳飛作爲荊湖宣撫司的大將,親率背嵬騎兵,與長子岳雲一道,殺出陣去!
血戰中,岳飛受創多處,卻仍然拼死搏殺。將士們受他激勵,無不奮勇爭先!到下午,金軍抵擋不住,開始潰退。宋軍緊追不放,以至於金軍連城都進不去,紛紛逃竄。隨州城當天告復。
另一路神武后軍也進展順利,何灌以七十年高齡披甲上陣,卻是威風不減當年。率領神武后軍的主力一路殺奔襄陽,兀朮前後兩次派出的阻擊部隊都被擊敗,何灌順利進駐宜城,而後又拿下中盧,士氣高漲,積極準備攻往襄陽城。這個時候,何灌收到了折彥質的來書,讓他切勿輕舉妄動,宜靜觀其變,以待敵敝。
何灌嗤之以鼻,在宜城期間,他又向杭州上了一本,請求朝廷儘快催促折郡王按部署行動。然而此時,折彥質仍舊勒兵在壽州六安同,他手裡精銳馬步軍超過七萬人,完全具備與金軍一戰的實力。但一直行動遲緩,按兵不動,讓人好生不解。
因此,當何灌一狀告到杭州行在時,滿朝洶洶!言官們火力全開,攻詰汾陽郡王只圖自保,貽誤軍機。幾個宰相也頗爲不悅,恰在這時,折仲古上奏朝廷,替自己的行爲解釋。說襄陽城防堅固,物資充足,一年半年的,根本不會有危險。現在金軍遠來,鋒芒正盛,完顏宗弼只怕就盼着我們不斷地去增援,他正好“圍點打援”,逐步消耗我們的兵源和財源。
我軍現在要作的就是等,等他日久疲敝。上次宗弼攻襄漢,鎩羽而歸。神武前軍和神武后軍在東京四周屢有斬獲,陝西徐太尉更是幾乎打到東京城下,還遲遷鄭州之民入虎牢頭。所以說,中原地區是衰敗不堪,金軍要依靠河南補充是不可能,宗弼只能依河北運糧過來。這樣路途就比較遙遠,只要時日一長,必生弊端。到那時,自己和何太保再舉兵合擊,大事可成。如果,再能動用西軍出來,那勝算就更大了。
正當朝廷討論他這個策略時,噩耗傳來!
何灌在兩戰兩捷,進據宜城和中盧之後,率神武后軍的主力進逼襄陽。哪知道,他的兩戰兩捷,不過是兀朮“誘敵”之計,專門吸引他前往襄陽。當何灌大軍穿過伏龍山和鹿門山之間時,兀朮早就在那裡等着他了。一場激戰下來,神武后軍大敗,部隊損失十之三四,一路敗退到荊門,兀朮哪裡肯放過,於是荊門軍又丟,何灌只能引軍退到江陵府,才遏制住金軍攻勢。
但如此一來,岳飛就成了孤軍在外。兀朮將槍一收,馬頭一調,轉兵向東,猛攻郢州,企圖斷了嶽鵬舉後路!
朝廷震驚!趙諶聽到這個消息時,面色煞白,一度不能言語。他對這次戰事是有百倍信心的,他不止想打贏防守戰,甚至還謀劃着金軍只要一敗退,宋軍就全線反撲,將北夷驅逐過黃河!
可現在,神武后軍遭受重大損失,襄陽城雖然堅固,儲備也足,但如果失去了外援,終有一日會淪陷。而大宋,是絕對不能承受丟失襄漢的後果!
朝中輿論沸騰,紛紛指責折郡王擁兵自重,要求皇帝下嚴詔斥責,催促其火速進兵。爲了達到這個目的,首相朱勝非建議,在宰執之中,挑選一位得力大臣,前往督促。他推薦的人選就是次相趙鼎。
ωωω★тTk дn★co 趙鼎,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李綱徐紹以降,就數他了。而且他兩度爲相,德高望重,也只能他才能鎮得住功蓋當代的折郡王。而且,戰前策略擬定,很多都是趙相主持,他是最合適的人選。這些,就是朱勝非的理由。
而趙鼎也極力推辭,因爲他知道有人想再一次將他排擠出朝廷。我身爲宰相,如果外出督視軍務,哪還有回來的道理?
趙鼎轉而推薦了徐良,徐六是參政,身份地位都夠。而且據說徐九跟折郡王關係非常不錯,徐六是徐九堂兄,恐怕好說話些。
徐六也不是傻子,這種事誰都不願意幹,爲什麼要我去?但他又推薦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無法反駁的人選,就是致仕在家的折可求。老子去勸兒子,這總沒問題吧?
於是乎,折可求作爲朝廷代表,帶着趙諶的親筆詔書前往淮西。小趙官家終究還是不敢話說得太重,在詔書他只是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告訴折家兄弟,此戰至關重要,神武后軍又蒙受重大損失,你要是再不去救,什麼都完了。你折郡王忠義爲國,必然知道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