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四章 暗子

鳴沙城,如今實打實地成了一座兵城。天籟『小說十五萬大軍集結於此,挨山塞海、車馬駢闐,城中容不下的部隊,便只好在城外紮起營寨,暫時安頓。

三軍將帥之中,种師道爲本次伐夏主帥,三軍合一,鳴沙城內,他也擔負起了主帥的職責,節制三軍。种師道用兵極穩,不會輕易冒險,因此,在糧草未足,糧道未穩的情況下,他不會下令大軍繼續前進。當然,對於本次伐夏過程中,劉法冒險出擊,擊敗察哥、狂飆突進的事蹟,种師道還是十分佩服的。見到劉法,他便真心地誇讚一番。不過,當劉法言道,此番功績當歸監軍楊大人時,他也着實吃了一驚。當了解了劉何部一路的進軍細節之後,他便笑着感嘆:“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此等戰法吾輩當習之!”

而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通過楊帆對戰局的認識、對下一步作戰的謀劃,以及現下對軍隊生活方面的建議,种師道對於這個羽扇綸巾、模仿周瑜(楊帆其實是模仿的諸葛亮,不過此時諸葛亮的形象普及不廣、事蹟也未經神化,所以种師道以爲他模仿的乃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周公瑾)的年輕人更是刮目相看:楊帆並非像童貫之流那樣勝驕敗餒,輕言進攻或撤退,而是依據實際情況,凡事制定詳細計劃、準備萬全之後,才按部就班的實施。便是前些日子的飆進,看似冒險,實際出兵之前,劉法、何灌、楊帆已經推演多遍,在確保成功機率八成之上,才果斷出兵的。對於接下來的進攻計劃,楊帆所提策略皆是針對宋軍的軟肋所在,尤其是火器攻城的詳細部署,更是讓他大開眼界。

總之,原本以爲攻破興慶府只是癡人說夢而已的种師道,如今已經信心滿滿、親自動員,只待糧草到位,便兵西夏國都。

五月二十八,糧草眼見就要備齊,詳細嚴謹的進軍計劃也已經制定完成。种師道正欲令劉法、何灌的三萬大軍作爲先頭部隊,即日出,卻不想宦官譚稹,八百里加急,帶了趙佶的詔令,來到鳴沙城......

……

宣和元年五月,西夏向宋臣服求和,宋詔令罷兵。

對於這樣的結果,鳴沙城中的許多將領自然覺得可惜:如此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不趁機攻取興慶府,待西夏緩過勁來,怕就沒有今日這般容易了。至於“臣服”,對於西夏這種沒節操的國家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罷了,它向來是打不過人家就向人家“臣服”,但攢足了實力,便會重新與人分庭抗禮。現在的西夏,就像一隻被獵人打傷,正在裝死求可憐的狡猾狐狸,一旦讓它回過氣來,它隨時可能咬你一口。

不過,罷兵的詔令已下,此次伐夏便已畫上句號,再可惜也終究不能違旨出兵。何況,此次伐夏也是勝果斐然,橫山之地如今已全歸大宋,這對於西夏來說,近乎城門大開,宋軍隨時可以大兵壓進,滅掉西夏——此次大戰之中,見識了火器威力的劉法、何灌等人,堅信只要宋軍再多裝備一些這樣的武器,這點還是不難做到的。

對於楊帆來說,此次出征,除了幫助大軍取得勝利之外,一個更重要的收穫便是對北宋西軍的戰力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北宋軍隊大多軟弱無能,唯西軍驍勇善戰,這個歷史上普遍的觀點,經楊帆驗證基本屬實。當然,這支西軍在軍紀、意志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但它不失爲一支可戰之軍。

可是,就這樣一支放眼此時天下,都算得上勁旅的部隊,在以後的伐遼與御金之戰中,卻一敗塗地,就此湮沒。這絕對不是部隊戰力的問題,在楊帆看來,擁有這樣一支部隊,大宋至少守住都城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之所以後來被金軍破都滅國,正應了後世的一句話:不作就不會死。

這點,在楊帆回京之後,已初露端倪。

大軍得勝,班師回朝,朝庭接着便按功升賞、犒勞三軍。此次大勝,隨軍出征的大多數將士皆有升賞,比如童貫、楊帆加賜虛銜;劉法、劉仲武官晉三階等等。這在世人看來再正常不過,但細心之人也會現,此次對於种師道部的升賞頗爲玄妙。种師道此前已官至保靜軍節度使,此次亦如童貫、楊帆一般沒有實職性的封賞,但他的副將劉延慶、楊可世此次卻以功累遷鄜延路和環慶路總管,這可是能夠執掌一路軍權的實職,與原先在種師道手下做副職相比,雖然官階相差不大,但權力卻是不可同日而語。這看似合理不過的安排,其實稍加用心,便能體會到趙佶或者說童貫的意圖:分化種家軍,拋開那個不聽話的“老種”,將西軍納入自己的瞎指揮之下。

對於這樣的作死行徑,以楊帆目前的身份和地位,也阻止不了什麼,他只能祈望這幾年童貫的腦子不要抽風纔好。

“單于一平蕩,種落自奔亡。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大勝歸朝,西夏臣服,汴梁城內一時間詩讚歌慶、歡欣鼓舞,這種情勢下,楊帆自然也有許多的應酬要赴,世事暫時昇平,他也就且行且樂、趕緊休息一下了。

岳飛四兄弟歸朝途中便回鄉探親去了。算算日子,岳飛媳婦劉氏應該快到分娩的日子,楊帆歸朝途中路經河南之地,便讓他們兄弟四人回家一趟,報個平安,待岳飛的孩兒出生之後,再回開封報到。臨行之前,岳飛便效仿起林沖來,非要讓楊帆給自己未出世的孩兒起個名字。楊帆這次倒是應得痛快——這本就是不用動腦子的事情。

“嗯!就叫‘岳雲’吧,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名字都合適。”

回到京城,聽聞岳飛的孩子即將出世,周若英倒是急起來,幾次自怨自艾地與楊帆說起自己怎麼還不見喜。楊帆只好笑着告訴她,自己是算着日子在刻意地避孕呢,女人要孩子的最佳年齡是在二十三歲,不着急!可是劉若英只當楊帆是在安慰自己,更感愧疚,竟是要楊帆納起妾來。好吧!小別勝新婚,也爲了讓妻子放心,這段日子楊帆便每夜裡辛勤地耕作起來......

六月的天,驕陽似火,沒有一點的風,春來蒼翠的隋堤煙柳,也無精打采地垂着,鳥兒停在檐下,小狗趴在陰涼之處伸長舌頭喘個不停,只有那樹上的知了仍然在不知疲倦的叫個不停。

在這個慵懶的夏天,“和平”成爲宋金遼夏的主題。夏向宋臣服納貢,大宋詔令罷兵;遼向金割地求和,金國暫止兵戈。宣和元年的這個夏天,和平女神的光輝終於照耀在這片古老的東方大地上。

然而,就像這炎熱的天氣正醞釀着暴風雨一般,這表面的和平之下,各國也在厲兵秣馬,準備迎接更大規模的戰爭。宋金自是不說,兩國取得巨大的勝利之後,雖然暫時答應對方的求和,但趙佶夢想開疆拓土、阿骨打更是必滅遼國而後快,兩國不過是讓自己的軍隊藉機休整罷了。另一邊,夏遼在此前的戰爭中節節敗退,好不容易迎來這喘息之機,兩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西夏,察哥所率精銳盡失,李乾順便再選精兵、重建鐵鷂子;遼國,認識到那結嬌兵怠將難以敵擋如狼似虎的金人之時,燕王耶律淳便招募遼東饑民,廣納民間豪傑,欲打造一支可戰之師。

遼,南京路薊州。

薊州南距滄溟,西連太行,東放碣石,北負長城,可謂四通八達。此地本是遼國重鎮,農桑達,經濟繁榮,但近年來受到遼金之戰影響,又加之自去年來這一帶大旱,饑荒連年,遼庭非但無力救濟,甚至賦稅仍有加重。如此一來,現在的薊州已是一副民生蕭條之象。

貧生賊,飢生寇,薊州又西連太行,羣山疊嶂,因此,自去年來便有許多饑民進山落草,薊州之地6續出現幾股大的山賊勢力。

這幾股山賊中,以九龍山的一夥最爲勢大,其頭領名曰宮明,手下悍將數十人,自半年前進山以來,聚得饑民五百餘人,不時地向附近官府“借糧”,向周邊豪紳“借錢”,一時間鬧得薊州之地的官府士紳成日裡膽戰心驚。

然而,一來遼軍此時正與金人對峙,憑藉各州府的留守力量,根本無力消滅這些山賊;二來來自燕京方面的消息,燕王有意招安此股勢力,充實怨軍,因此地方上上奏朝庭,請求派軍來剿的摺子也都被駁了回來。

九龍山,峰巒疊翠,百鳥歡歌,清風徐徐,實是夏日裡避暑的好地方。主峰黃花嶺上,幾排木屋依山而建,木屋周圍,不時地有一隊隊的嘍囉巡邏走過。這幾排木屋的正中央,是一間相對較大的廳房,名曰:聚義堂。聚義堂門前,兩排手執長槍的精悍嘍囉值守着。看樣子,今日這堂內,山上幾名當家正在與什麼人商議些要事。

時值炎夏,房間的窗戶均敞開着,山風吹來,堂內之人交談的內容便隱隱約約地傳到堂前這些嘍囉耳中。

“......宮大當家縱橫宋地多年,實是英雄了得的人物,如今屈就這九龍山,豈不可惜......”

“......某不過是看不慣這世間不平之事,帶着一衆兄弟討口飯吃罷了,有什麼可惜不可惜的......”

“宮大當家此言差矣!大丈夫立世當建功立業、名滿天下,豈可安事一屋......我家燕王最敬英雄......”

“......我等立身江湖,自由慣了......”

“賈二當家此言差矣!如今天下風雲變幻,宋、夏、遼、金戰事不斷,本官亦知幾位當家已不容於宋庭,更爲金人所痛恨。這九龍山亦或這天下,若是哪日爲宋金所得。那時,幾位當家還有立身之地?如今諸位可以說是與大遼同休等戚、禍福共之,只有抵擋得住宋金,纔可在這天下安身立命。這也是燕王殿下在皇上面前保下幾位的原因所在......”

“......”

“......我等歸順有何好處......”

“幾位當家可執掌怨軍一營......”

“何爲怨軍?”

“怨軍乃這幾年燕王新招募的軍隊,主要由遼東之地饑民組成,取名報怨於女真之意,燕王欲將其打造爲大遼精銳之師。所謂千軍易得,良將難求,幾位當家執掌怨軍一營再合適不過。而且,憑着諸位的本事,以後率領部屬建功立業不在話下,介時定能升遷......”

“這麼說,我們要吃遼國的皇家飯了?”

“正是......”

“此事事關重大,宮某還需與兄弟們商議之後,才能定奪。還請大人在此等候稍許,我等商議好了之後,再來回復大人。”

“幾位當家請便,餘某在此靜候佳音。”

那宮明便領了其他幾位當家,前去召集兄弟商議此事。而這位余姓說客則站起身來,走到那“聚義堂”的牌匾之下,負手而立,胸有成竹。他對自己的說辭很是滿意,更關鍵的是,在這種戰火連年、民生凋敝的環境之下,山賊也不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過得也是刀口舔血,飽一頓、飢一頓的日子,比不了那些吃皇家飯的軍隊旱澇保收。對於招安之事,那宮明等人顯然已經動心。

果不其然,一個時辰之後,那宮明以及名叫賈亮的二當家回到聚義堂,俯向他施禮道:我等願爲燕王效犬馬之勞,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第三六二章 戰和第十八章 科學院第一五六章 神功第十二章 若英第九十五章 千年的狐狸(中)第二一一章 震懾第三六二章 戰和第二十八章 試驗第八章 論兵第二五三章 明修棧道(下)第六十六章 脈脈此情誰訴(中)第三六九章 識相?第二二三章 大宋娛樂界的一姐第六十九章 潘訓班第一五八章 明教教主(上)第二五八章 釜底抽薪第一八七章 孤身的女子第三O六章 蕭幹之計(下)第一八六章 兵臨崇德第二八五章 暗刺第一百〇五章 君心第九十二章 先知的痛苦第三四二章 尾聲(二)第三一五章 真正的較量(四)第三九五章 動盪第一九四章 強攻、死守第一三二章 出兵第三二一章 燕雲會(四)第二O二章 紅玉舞劍第十一章 表演第二九九章 劫信第三九三章 引狼入室(下)第三八一章 拉仇恨第一四一章 又見佛跳牆第一七一章 困城之“魚”第二七八章 三十功名塵與土第一三一章 東南第三一三章 真正的較量(二)第二三一章 貓鼠(四)第三五四章 平州(下)第三八一章 拉仇恨第二八九章 燕北的亂局第二七七章 願得償第二十九章 請柬第二三三章 貓鼠(六)第六十七章 脈脈此情誰訴(下)一四六章 谷底第三一二章 真正的較量( 一)第三一三章 真正的較量(二)第一二九章 危險的邊緣第三六九章 識相?第二五五章 暗渡陳倉(二)第二五一章 多大點事第十六章 臨江仙第三O一章 孤軍救援第六十一章 辭歸第三九九章 最後的武士第二七O章 海寇覆滅第三八九章 機會(下)第四章 古代有風險第三二八章 燕雲會(八)第一八八章 歐陽倩兒第二二三章 歪門的心思第一一九章 公道(下)第一六二章 出谷第二六六章 “偶”遇第三三八章 燕雲會(十八)第八十章 招降第二二二章 初冬(下)第三九七章 工作報告第三四一章 尾聲(一)第二二二章 初冬(下)第二九三章 遭遇戰(上)楔子第三十九章 綠野魔蹤(下)第二三四章 “唐僧嘮叨”審訊法第三三七章 燕雲會(十七)第七十四章 殺伐烈第一七一章 困城之“魚”第三二一章 燕雲會(四)第二八四章 蠹蟲的算盤第七十一章 風雲起第三七一章 風從北方來(下)第一八五章 折將第二十五章 明月樓、胡蝶兒第二十三章 花魁第六十三章 唐盼兮、潛規則第五十四章 五劍第二五O章 扯皮的談判第五十四章 五劍第一九五章 我的法子第四十八章 六脈神劍第二七六章 歸心急第二二二章 初冬(下)第三四四章 尾聲(四)第三O八章 佯攻(中)第三八O章 決戰的前奏第三八三章 火力第二O三章 美女與英雄第二一九章 落空的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