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
青宜結鬼章早就開始收集情報,做出分析了,若是沒有準備,他作爲前軍主帥,該怎麼打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漢人兵法說的確實有道理。
青宜結鬼章下了一番功夫,針對性的思索應對之策。木徵聽到之後連連點頭,現在他終於明白,爲什麼叔叔董氈會格外器重這樣一個年輕人,將吐蕃大軍和河湟命運交付於他。
“誘敵出城,半途伏擊!”木徵品味着這句話,十分贊同。
“沒錯!我們根本沒有攻城拔寨的經驗和能耐,在這方面根本不是宋朝人的對手,何必自討苦吃呢?”青宜結鬼章道:“想要取勝,只能在城外野戰,唯有如此,才能發揮我吐蕃騎兵優勢,揚長避短。”
這點自信,木徵完全是有的。他一直在想,如果上次不是被宋軍合圍,襲擊側翼,而是正面拼殺,河州大軍絕對不會一敗塗地。
“那將軍打算如何誘使宋軍出城呢?”木徵輕聲詢問,怕的就是宋軍不出城。他餘下的兵力雖然不多,但是暗中偷襲完全可以。但是宋軍一直沒有給他機會,故而只能龜縮在山林之中。
“很簡單,攻其必救之處!”
“哪裡?”
青宜結鬼章沉吟片刻,才吐出三個字:“踏白城!”
河州一帶植被茂密,有大量的參天古木。
衆所周知。古代的建築中木材必不開少。尤其是規模較大的宮殿等,更需要大木。作爲立柱或者橫樑之類。
秦漢唐幾代建都關中,修建宮殿主要從周圍的隴山,關中北部的黃土高原伐木。所以纔有了杜牧纔有了“蜀山兀,阿房出”的感嘆。
幾代的砍伐,加上戰場的破壞,以及自然因素,隴山與黃土高原植被受到嚴重破壞,也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大宋王朝年年受到水災的侵害。損失慘重,苦不堪言。
即便是這種情況下,工程還是要修建,木材還是有需求。從哪裡來呢?從南方的莽莽山林中砍伐?
明清時期倒是有過貴湘一帶的山林中砍伐大木,通過水路運送到京城。這對宋朝而言,代價很大。至於中原地區的山脈,伐木之後。運輸不便。
當河州成爲大宋領土的時候,這裡的木頭成爲上上之選。
大木衆多,木質上成,砍伐之後拖入河流,最終進入渭水,順流直下便可到關中和汴京。所以很早的時候便被宋朝木材商人們盯上了。
早在宋朝建立的第二年。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宋尚書左丞高防出知秦州。高知州見秦州秦州夕陽鎮(在天水附近)以西皆爲森林,木材甚多,他便募集三百人設釆造務,專事伐木。然後藉由渭河水運將採取來的木材供給汴京的各項建築所需之用。
宋朝建立之處,修繕都城汴京。木材用量大是必然的。高防爲此還專門在渭河南部修築定西寨,並派軍駐守,然後更向西開拓至伏羌境界。除了維護邊防,便是爲宋王朝的伐木大業提供方便。
長此以往,終於引起了吐蕃人的不滿。
木材對他們而言很重要,是他們的建築材料和燃料,宋朝伐木實際上是在掠奪他們的生活資源。而且宋朝人根本不疼惜吐蕃人的土地,濫砍亂伐,引起了水土流失。還有一點很關鍵,山脈林木也是吐蕃人原始信仰中的一部分。宋朝人大肆伐木的舉動,毫無疑問是對他們的侵犯和侮辱。
於是乎,吐蕃人發動了反擊!
當時的吐蕃部落首領尚波千便以宋朝設釆造務侵犯吐蕃居民利益爲號召,於公元建隆二年聯絡週近部族共千餘人,進攻宋朝的釆造務,奪取運輸木筏,並殺傷宋朝的役卒。
吐蕃和宋朝第一次對立,產生矛盾。高知州立即出兵擊敗了尚波千,可是宋太祖趙匡胤卻擺出了一副息事寧人的態度。
當時西北的局勢很複雜,西夏的前身定難五州李家、府州折家、麟州楊家都割據一方,擁兵自重,尚不能完全掌控於手中。尚波千乃是吐蕃首領,掌控隴右之地,影響甚大。宋朝內部的軍閥尚且無能理順,自然不想與尚波千發生糾紛!
同時,多少也有拉攏尚波千,牽制西北諸多的軍閥的意思,畢竟隴右一山之隔,距離定難五州並不是很遠。
故而宋太祖下令派樞密使吳廷祚爲雄武軍節度使、知秦州,取代高防,與吐蕃和解,並且釋放被俘的吐蕃部民。尚波千投桃報李,也撤回了自己的人馬,並將隴右的伏羌之地交給宋朝。這可是自唐朝大中年間失去隴右之後,第一塊正式歸隸中原朝廷的隴右之地,意義非凡。
大宋與吐蕃也維持着這樣一種巧妙的平衡,至於伐木的事情,偷偷摸摸的還是有。不過也正是因此,便時常發生吐蕃人潛入宋朝侵擾的現象,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直到吐蕃人最後一次侵擾大宋,劫掠商隊,殺害村民,終於激起了大宋的反擊,林昭與王韶正式進軍河州。
如今河州已經成爲大宋領土,那麼伐木的事情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又光明正大的開始了。其實林昭並不贊成在黃河流域上游伐木,黃土高原已經千瘡百孔。河湟地區和渭水上游生態保持的還算不錯,如果大規模伐木,勢必引起水土流失。
自己去歲那樣辛苦的治理黃河,實際上根本還是上游水土保持。即便如此,可有時候還是不得不破例。端午節的時候福寧殿因爲雷擊被毀,進行的重修,使用了許多的木料。此事之後,汴京皇宮的許多地方都要順便進行修繕,需要的木材自然不少。另外還要儲備一些木材,所以伐木是必須的。
林昭也只當沒看見,不過這種事情需要控制,以後絕對不能再有,至少規模要控制!
河州的莽莽林地之間,數百名士兵在忙着伐木,運送木材。好一陣子都相安無事,但是這一天,卻有士兵莫名其妙的失蹤了。開始的時候以爲只是迷路走勢,可是兩三天下來連續失蹤了七名士兵。隨後他們的屍體被發現,被人用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放置在伐木士兵每日的必經之路上。
士兵們頓時一陣恐慌,雖說派出了人馬搜尋,可是一無所獲。結果第二天的時候,沒有一個士兵願意繼續前去伐木。
誰都擔心自己會成爲下一個,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樹林中,被人殺害,以至於在短時間內引起了恐慌……
消息很快被層層上報,送到了熙州林昭的手中。人是被殺的,兇手不用想肯定是吐蕃人,這般公然的放置屍體,就是一種威懾和恐嚇,故意引起士兵們的恐懼和驚慌,以至於人心浮動。
單從這一點而言,吐蕃人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對此,林昭暫時不置可否!這種小偷小摸式的暗殺,根本沒辦法的應對。怕大軍前去搜索那是小題大做,浪費資源。這樣他太重視他們了,容易給吐蕃人錯覺,讓他們得寸進尺。反正伐木的事情也可以暫停數日,且看看到底是什麼小鬼,他們的真正用意是什麼?
幾天以後,林昭明白過來,吐蕃人的目的就是故意挑釁,激怒宋軍。
先是用殘殺宋軍將士的方式來挑起驚恐和憤怒,從而製造矛盾和衝突。不過因爲林昭的沉着和冷靜,他們的計策沒有得逞。
沒想到,吐蕃人立即變本加厲。
木徵給林昭送來了一封信,一封充滿了謾罵之語的信,李承看到之後滿腹怒火。林昭卻相當的平靜,他現在算是明白了,吐蕃人這是想要激怒他的。激怒他之後做什麼呢?順着這個方向,似乎可以想到一些問題!
不過完全束之高閣,不聞不問似乎也不行,因爲木徵將謾罵之信在熙河一帶傳開了。林昭要是不置可否,不作迴應,將士們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會以爲自己的主帥是個懦夫,這樣有損於林昭的威望。
迴應是必須要有的,只是該怎麼回擊呢?
隨着木徵的軍隊出面不斷挑釁,林昭終於摸清楚了他們的意圖。當然了,這要得益於林昭前世的一些歷史知識,讓他從一開始就對熙河之戰報以特別的關注和謹慎。
所以,即使被人羞辱挑釁,惱羞成怒的情況下,也保持着理智。在原本的歷史上,木徵就是用這種方式來激怒景思立,目的就是讓他率軍出城,剿滅殘部。
在原本的歷史上,景思立確實這麼做了,最終的結果是踏白城大敗,全軍覆沒。林昭因爲早早的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到現在爲止依舊保持着清醒。
和預期的劇情一樣,木徵所部隨後對踏白城發起了襲擾和進攻,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不上當?
林昭輕輕搖搖頭,木徵這麼處心積慮的佈置,要是毫無反應,就有些不給面子了。既然人家盛情邀請,明知道前面是坑,也得大步向前。
將計就計,與此同時,也給他挖一個更大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