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禮社江之戰1

洟源一仗宋軍斬首七千佘衆,俘虜竟多達三千人,大獲全勝。而高建勳和阮酋近領着殘兵敗將退到初虛的禮社江邊之後,查點殘餘的士兵,竟然不足五千人。兩人又驚又怕,沒想到宋軍的戰鬥力竟會如此強橫,又但心宋軍會乘勝追擊,進攻大理城,因此急忙派人將左右兩路的人馬調回,守住禮社江,以保護大理城。同時又命人急報在大理城的高建銘,請他速發援軍支援。

左右兩路的聯軍在得知中路軍大敗的消息之後,也躊躇不定,不知是該繼續向前還是後退。不過接到了高建勳和阮酋近退軍的命令之後,立刻調過頭來,回到虛初和高建勳、阮酋近合軍。

合軍之後,交趾和高氏聯軍還有近三萬人馬,論人數仍然要比駐守在阿寧部的宋軍要多了二倍多,不過高建勳和阮酋近卻對宋軍的悍勇心有餘悸,不敢輕易發動進攻,只是守在虛初的禮社江邊,等待高建銘的援軍,甚至期盼着高建銘能把象軍帶來。

高建銘接到了大敗的消息之後,也吃驚不小,他知道高建勳和阮酋近都有西南一帶頗有名氣的大將,想不到竟會在宋軍手下敗得這麼慘,因此他親自率領五千人馬也來到虛初,見了高建勳和阮酋近之後,詳細詢問洟源一戰的經過。

高建勳和阮酋近自然將這一戰的經過詳細的告訴了高建銘,並且着重強調了宋軍俱甲騎軍是何等的可怕,認爲只有象軍才能對付宋軍的俱甲騎軍。因此請求高建銘將象軍調來參戰。不過其他將將聽了以後,都有些不以爲然,認爲兩人是過於誇大了宋軍的厲害,其實是爲這次大敗找藉口。

但高建銘也有幾分見識,到也聽說過以前金國進攻宋國時使用過一種叫做“鐵浮圖”的俱甲騎軍,據說這種騎兵十分厲害,現在宋朝大概也建立了自己的“鐵浮圖”,在大理用上了。因此他對高建勳和阮酋近也並沒有過多的責怪。

高建銘手下原有戰象一百多頭,自從起兵反大理之後,又多方收羅,現在也增加到了一百多頭,又花重金從交趾買來了一百頭戰象。這三百多頭戰象是高建銘的王牌,是交由自已的兒子高繼能來統領,輕易不會使用。因爲這一次發兵進攻阿寧部是攻城戰,戰象在攻城戰中作用不大,而且論兵力,交趾和高氏聯軍也佔了絕對優勢,因此高建銘並沒有出動戰象。

但聽高建勳和阮酋近這麼一說,高建銘也知道,現在是該動用這支王牌勁旅的時候了,因此立刻下令,派人回大理城,命令高繼能速帶象軍,到虛初來和大軍匯合。同時又派人到各個歸屬自己的部落傳令,叫他們都發兵來助戰。

同時高建銘也知道,宋朝的人馬以經到了大理,即使是有象軍助戰,也未必就能輕言獲勝,恐怕還會和宋軍打持久戰,因此在禮社江邊修築營寨,一面嚴密防守,一面等象軍和其他各部族的人馬到了之後,再與宋軍決一死戰。

宋軍獲勝的消息傳到了石城郡,尤其是三千被俘的交趾和高氏聯軍的俘虜也被押到了石城郡之後,大理君臣欣喜若狂,自從高建銘起兵反大理之後,還從來沒有過這樣輝煌的戰果。而先前幾個對楊炎一到大理就提出要全面掌控軍權不滿的大臣這時也無話可說了。

而以經投靠大理這邊麼些和烏蠻兩部見了,也對大理復國充滿了信心,麼些部立刻發來了一千人馬助戰,烏蠻部也發來了一千五百人馬助戰。

這時宋軍的步軍司左軍、廣西軍中軍、後軍、遊奕軍人馬終於也到了大理,到達石城郡。見到宋軍的大隊人馬到子,段智興十分高興,當即決定,派劉建赫率領麼些、烏蠻及大理人馬,共計四千,跟隨宋軍的大隊人馬,前住阿寧部助戰。

大隊人馬來到了阿寧部,與楊炎、劉仁先合兵一處,這時進入大理的宋軍共有六個軍,計有二萬七千多人,只有押送十二頭大象和軍需,器械,淄重,糧草等物的步軍司後軍的五幹人馬還沒到,而聚集在阿寧部的大理軍有一萬二千人馬,而先期進入大理的馬軍司中軍和選鋒軍也以經休整完畢,這時正是兵強馬壯的時候,楊炎立刻下令,留下劉建赫帶七千大理軍留守阿寧部,讓劉仁先帶領五千大理軍跟隨宋軍一起,來到禮社江邊。

到達禮社江邊後時候,交趾和高氏聯軍以經在立好了營寨,楊炎一面命令宋軍下寨,一面親自尋找高地觀看聯軍的佈置。

只見交趾和高氏聯軍是背靠禮社江紮營,營牆都是用碗口粗細的木樁密排築成,有一丈多高,十分堅固。雖然背水紮營是違被兵法大忌的做法,但聯軍卻在禮社江上搭起了九座浮橋,確保了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也有路可退,而且在每一座浮橋兩頭都修建了兩座箭塔,不僅可以守住浮橋,而且在必要所時候還能掩護聯軍過江。

而且交趾和高氏聯軍也分兩部份,分駐禮社江兩岸,在禮社江東岸與宋軍對持的是聯軍的主力,大約有三萬人馬,而在禮社江西岸屯積是聯軍的軍需,器械,淄重,糧草等物,有五千人馬看守。

原來高建銘聽了高建勳和阮酋近的報告,怕宋軍又從自己的背後下手,因此才採用了這樣一個背水紮營的的方法,以防止宋軍又繞到自己的背後,同時又在江面上搭了九座浮橋,佈置箭塔,以防萬一不敵宋軍,就可以用箭塔掩護,退守到禮社江的西岸去。

而禮社江在這方圓一百多裡的江面較寬,超過了二百步,如果沒有船筏一類的渡江用具,跟本無法渡過。因此禮社江無形中也成了聯軍軍需糧草的一道屏障。

六十四和談(下)九廣南練兵5八十三小商河之戰(一)八十招之約4九金國的陰謀(三)五十六皇城之戰(一)十三鶴蚌相爭6九兵敗如山2一 回家2三十三形勢逆轉(上)十一結案3六摩尼教的滅亡4十棄守建康府2九戰象4十收復大理城1十拒守不戰1九打賭2十一新君登基5一二九溫榆河之盟一南下1三十八風雪來臨三臨危受命4十三宋軍出兵6三臨危受命2九十一反間計(下)三 白土鎮大捷 下十四背水一戰1四十四溧水攻防(三)一一六功虧一簣(上)二夜探王府3一一七與金國徹底決裂九出使金國一下旨南征3一一五楚材晉用(下)六公主傾情3二張浚病故2四十四了結(三)八出鎮北京1六 臨安之夜1九十二西線戰事十一新君登基5九十二西線戰事十三暗流潛伏2七出兵大理2七 宿州大戰一二六金國求和十七擁立新君4三十二戰象VS鐵浮圖七十一撤離東京三十六邊境告急二十七塔塔兒姊妺(上)五十四議和(一)八十招之約3一二二淸掃金國的殘餘勢力十一圍城打援2十一圍城打援1十二突襲廣州6一零八野狐嶺之戰(三)十六掃平海盜2十烏合之衆4十一圍城打援1八十七西夏的結局(一)一二一張鵠回京七出兵大理3九戰象2十大破西夏軍7十三太子北巡(二)八十餘波(下)七夜襲成都6十八立後(二)十 轉進山東 上一南下2二海上突襲4六十八孤注一擲(一)一完顏雍架崩(上)十七擁立新君5九兵敗如山3六出奇制勝5四十六鹽州之戰(下)五十六皇城之戰(一)十四漁人得利5十三宋軍出兵2十二突襲廣州7三十三壽昌大捷六苛政2二攻克信州2六十六入主臨安七十九正式開始北伐九十二紅柳林之戰(三)二完顏雍架崩(下)十四兵變5七出兵大理4三十四向楊炎問計八世外高人1二 徐州大戰 上八十九西夏的結局(三)七 黑陽山 中三完顏長之的決定(上)三十九金國的方略三臨危受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