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

bookmark

第一千零三十章基本教育

趙頊笑完,這纔對蘇油正色說道:“大蘇文才難得,國史至重,我想讓他再直史館。”

蘇油皺了皺眉:“臣知陛下看重大蘇之意,然而國朝制度,朝廷升謫,不是兒戲。沒有才貶即起的道理。”

“臣也怕大蘇恃寵而驕,以後犯下更大的錯誤,還是讓他先在黃州待幾年吧。”

害怕趙頊還要糾纏,趕緊說道:“說起人才,臣想向陛下要幾個人。”

趙頊點頭:“軍機處諸事新立,肯定要有人助你,明潤你說,我無不應允。”

蘇油說道:“臣想要蔡京,晁補之。”

“蔡京幹練明達,兩浙路太湖開發,臣只是倡議,而實賴蔡京成之。理事能渥,政務暢曉,從不積夜。”

“四十萬頃良田,上千條漊港,諸多湖塘水庫,條據分明,賬目清晰,人不能欺。實乃經國之才。”

“晁補之博聞強記,檔案行文,過目不忘。軍機處今後事務章程肯定繁巨,由他相助,隨問即答,能省下天大的功夫。”

“此二人加以磨練,蔡京,或者就是未來的富公;晁補之,或者就是未來的張公。”

以富弼比蔡京,以張方平比晁補之,這評價,相當高了。

其實這也是蘇油在像趙頊推薦人才,蔡京剛剛搞了《學令》,而晁補之在中狀元的時候,指出趙頊引用奏章時間錯誤的那一幕,讓趙頊印象異常深刻,當即點頭道:“蔡京現在就可以給你,晁補之,等他從遼國回來,也給你。”

蘇油躬身:“多謝陛下。”

……

後宮裡,趙顥正在陪同高滔滔翻閱賬冊。

偌大一個後宮,還有一個慈善基金,以及各處皇莊產業的收益,讓這幾年的宮中用度寬裕了不少。

太皇太后臨終前留下了遺言,將自己名下的產業贈給了高滔滔和幾位公主,並且要求葬禮從簡。

幾處五金工坊,水泥廠肥皂廠琉璃廠火柴廠……還有商鋪,銀行,吸納了大量宗室人員。

所有這些,讓宗室在大宋的境遇好了很多,讓內庫的負擔輕鬆了很多,也讓天家在外臣前的腰桿硬了很多。

而集中體現在皇權鞏固,內部矛盾減少上,這兩點,高滔滔是最滿意的。

至少,當年仁宗皇帝吃一碗羊羹都不忍的日子,是沒必要再過了。

今年的數字還是很好看,趙顥作爲四通商號和皇宋銀行的董事會成員,要負責給高滔滔解釋賬目。

趙顥在小心地斟酌措辭:“娘娘,蘇明潤上章建議,說我皇室產業,也是經營,佔用了什麼……社會資源,是國家的一部分,因此也應該向國家繳納商稅,這個……是不是給官家說說,有些過了?”

高滔滔戴着金絲眼鏡,一邊用鉛筆在賬冊上畫道,一邊核對明細:“蘇明潤要稅都要到皇家頭上來了?這不是左手交右手嗎?”

趙顥猶豫了一下:“蘇明潤說,皇室產業要是不納稅,就是與民爭利,王相公秉政的時候,宗室百官的溢田,就曾經清查過一次,不在免稅範圍的,就要依從國家制度。”

“既然田地是如此,那麼商稅,同樣理應如此。”

高滔滔真不知道商稅怎麼交:“我大宋的商稅,是多少?”

趙顥說道:“三十稅一。”

“啊?”高滔滔很驚訝:“那比農稅輕多了啊!”

趙顥苦笑:“娘娘,是一個關卡收一次,要是貨物來自南海,走的又不是市舶司的綱運的話,一串兩百貫的椰珠運到汴京,沿路收下來,到京城就是六百貫了。”

高滔滔有些怒了:“將貨物從南海到汴京,沿途地方做了什麼?憑什麼要剋扣這麼多稅收?他們拿去幹了啥?每年整個大宋收了多少?這些稅收,可有一分歸了國庫?”

“朝廷這是怎麼了?要交稅可以,那也得交給國家,而不是給地方上中飽私囊!麻煩相公們做事合情理一些,再來找我天家要賬!”

趙顥趕緊拱手:“娘娘息怒,這不是閒聊聊到這裡了嗎,不當事情,想必官家自會考慮的。”

高滔滔說到這裡想起來:“蘇明潤還沒有任職吧?”

趙顥答道:“蘇明潤和章惇的任命,按照規矩拒了兩次,第三次應該不會了吧?”

高滔滔又問道:“王珪回來了嗎?”

趙顥說道:“在返程路上了。”

高滔滔點頭:“沒有利用首相任山陵使的機會,弄出什麼事情,朝廷也算安定……蔡確,蘇油,章惇,幾個新進都算有大臣之體。希望官家這幾年,能好過一些吧……”

……

王珪回來了,如今正在宅邸,與參知政事蔡確議事。

蔡確的態度讓王珪很滿意,自己出任山陵使期間,蔡確當起了實際上的首相,在他的精妙操作下,將蘇油和章惇的謝表來回時間延長了一些,拖到了王珪回來。

而處理政事也是邊角皮毛,真正的大事,除了趙頊要求的那些,都留着待辦。

而蘇油和章惇似乎也不怎麼着急,反正就是按部就班,也沒有搞事情。

中間只有唯一的大事,就是工部侍郎、平章事吳充罷,以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致仕。

這其實不是政敵們的勝利,而是吳充生了重病,快要不行了。

蔡確將近期需要交割的朝務與王珪條說分明,這才拱手道:“相公,近來朝事,大致若此,所幸無甚大事。”

王珪這段時間也辛苦,扶靈到永昭陵給慈聖光獻皇后舉行葬禮,回來還要祔慈聖光獻皇后神主於太廟,中間涉及很多繁複的理解,文章,也不容易。

之後還要上表,以慈聖光獻皇后的弟弟,昭德軍節度使曹佾,爲司徒兼中書侍郎、護國軍節度使,其餘家人賞賜有加。

趙頊還特意讓曹南越三階,升任感義軍節度留後,配合高遵裕在潼關操練感義新軍。

王珪一路來去,憂心忡忡,如今心頭落下一塊大石頭:“無事就好啊……”

的確,山陵使,那是皇帝拿下權臣的常用手段,很多重臣擔任一趟山陵使回來,就發現自己“被退休”了。

當然更誇張的那就是權臣丁謂,這貨當山陵使把自己全家當到了崖州。

蔡確見王珪如此,拱手說道:“無事當然是好,就怕事情已經發生,而我們尚一無所知啊。”

王珪問道:“持正何意?”

蔡確說道:“陛下年來舉措,件件都若有深意啊。”

“蔡京上《學令》,今年要將縣內有無小學,州內有無州學,府內有無府學,生員數額,識字多寡,數計精粗,納入官員流詮考績,陛下的意思,要大興文教。”

王珪說道:“這也只是當年范仲淹故事,慶曆中還不是一樣大興文教,結果呢?蘇軾就曾經指出過,名不副實,不如去之。”

蔡確說道:“可要是名副其實了呢?”

王珪一愣:“名副其實,我大宋三百軍州,有這麼多的碩儒任教?”

蔡確一拍大腿:“關竅就在此處了!范文正公的學校,要求太高,用處不大,唯有出仕一途。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之橋,難度太大。”

王珪說道:“那如今呢?”

蔡確說道:“如今由皇宋慈善基金總會撥款,四通書坊負責刊印教材,效仿眉山的做法,先行普及小學,識字不過兩千,數算不過加減,爲期不過五年。”

“不求深通經義,但求初始文字,之後或深造,或就業,或從軍,用《學令》中的話說,這叫‘基本教育’,叫‘普及’。”

第二百六十六章 汴京風華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 共情了第一百九十八章 套小張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金殿文元第六百零三章 賓化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四代三家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無條件第八百四十一章 改革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七百九十五章 遼國之變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九百九十章 湯泉第七百六十三章 花花繞第二百一十九章 倆花熊第九百二十一章 趙頊的家事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集體智慧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況新問題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救災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四百三十七章 很尷尬吧?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講解第一千零八章 經濟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老外的印象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玉料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溫暖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黃金不久埋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三百七十章 演習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小詩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一千零五章 島礁和泡沫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準備第七百七十五章 溪口戰役第七百二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狙擊手第五百七十四章 西夏人的進攻第四十九章 蜂窩煤第九百一十章 商議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宋寶鈔第七百三十三章 賈憲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照相機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主意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請客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商都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戰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們第五百一十章 萬貨集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統計數字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械鬥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神宗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賀新年)第九百五十七章 呂公著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大變革前的祥瑞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兩百章 賀禮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園林設計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愛讀書第四百八十三章 越次入對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舉措第一千八百零一章 覲見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囤赤尊第一千八百二十六章 水師第九百六十一章 牡丹詩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臨終對話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華東心臟第五百一十章 萬貨集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大戰略第一百七十六章 陳希亮第一千八百零一章 覲見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明潤救我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書生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六章 田字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八百五十九章 張載逝世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六百四十二章 見解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決戰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駕崩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