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討論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討論

薛向問道:“多少?”

“手續費不高,五個百分點,一萬兩千五百貫。”

薛向的白眉毛抖了抖:“多少?”

蘇油笑了:“薛公不是老抱怨制幣廠是三司的負擔嗎?我建議將事權移交皇宋銀行,三司改行監督之權,薛公卻也不願意。”

“有了這一萬兩千五百貫的手續費,薛公應該滿意了吧?”

薛向擺手:“明潤別鬧,我們現在說的是國計。”

蘇油說道:“這二十五萬貫的紙鈔,的確會讓遼國嚐到甜頭,但是薛公,自古濫發劣錢帶來的災難,還少嗎?”

“漢初行半兩錢,即十二銖,但劉邦時的莢錢僅有五分,呂后時八銖,文景時四銖,實際重量與幣值嚴重不符。”

“鑄幣權不歸中樞,銅錢大小輕重又不一致,導致幣制非常混亂,給私人鑄造劣錢造成了可乘之機。”

“當時的人不知道貨幣的重要性,比如鄧通,更是明目張膽的得到了皇帝的許可,可以發行貨幣。導致國家經濟嚴重混亂。”

“到了王莽時期,因爲濫發劣幣,物價騰貴,民不聊生,直接導致了新朝崩潰。”

“到了唐代,前期經濟狀況總的來說是比較好的,但是隨着生產復甦,經濟發展,貨幣流通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

“那就是貨幣緊缺,流通領域中貨幣不足,私鑄和劣錢重新氾濫。”

“武德四年,才廢用五銖並諸雜色錢,只用開元錢。鑄幣收歸中央,嚴禁私鑄。”

“這本來是好事,但是供應明顯不足,加上對外用兵和財政支出增加,導致貨幣更加緊缺,私鑄不但沒有得到抑制,反而更加盛行。”

“爲了整頓劣錢,唐自顯慶五年開始,以一比五的比例,用好錢換取劣錢,又出糶米粟,想要搭收劣錢。”

“但是經濟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在貨幣融通量不足的前提下,註定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於是唐室又企圖採用鑄造新錢的辦法來整頓。”

“乾封元年鑄造了‘乾封泉寶’,錢重比開元錢增加一成,,卻要當開元錢十文之用。”

“這本身就是一種虛價劣錢,結果造成舊錢爲人們收藏,商賈不通,米帛等物價上漲,只能廢除。”

“直到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由於重視農業生產,裁汰冗官,抑制食封,強使僧尼還俗,使百姓負擔減輕,生產再次增加,物價開始下跌,私鑄才得以稍息。”

“然而好日子不長,到了玄宗後期,皇帝不問政事,生活奢侈,而安史之亂後,軍費開支巨大,財政更加困難。”

“朝廷不得已,於乾元元年七月,用第五琦之錢法,鑄造‘乾元當十’,‘重輪乾元重寶’。”

“重寶錢重爲開元錢的三倍,卻要當五十倍的開元錢使用,大錢發行後,引起了物價飛漲,‘米鬥價七千文,餓死者相枕於道’。”

“同時盜鑄嚴重,長安城中寺廟的鐘及佛像都被熔化鑄錢,因犯私鑄罪而被處死的,一年當中高達八百多人。”

“當時人稱這種虛擡作價的錢,爲‘虛錢’。這種貨幣政策,本身是爲了彌補財政虧空,而對百姓進行赤裸裸的掠奪。”

“其結果必然是飲鴆止渴,貨幣流通陷入完全混亂,給國家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直到代宗年間,劉晏爲相,停什一稅收制,改進榷法,漕運,常平,鹽法,使鹽稅從每年六十萬貫,增長到佔國家賦稅收入之半。”

“同時緊縮朝政開支,減低京官職田,裁撤冗官,淘汰僧尼,去奢崇儉。到代宗末年,終於讓物價漸趨平穩,幣值回升。”

“可惜劉晏還沒有來得及改革幣制,就被楊炎所害。之後唐朝再無優秀的經濟之才,沒有敏銳地把握到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適時調整經濟策略。”

“大唐的經濟按照政策的慣性繼續,結果又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各地劃地爲政,大唐滅亡。”

“到了南朝各代,那更是軍閥天下,爲了應付連綿不斷的征戰,各路軍閥大造劣錢,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鑄二銖,形式精細,官錢每出,人間即模效之,而大小薄厚皆不及也。無輪廓,不磨,易於仿造,如今之剪鑿者,故謂之‘耒子錢’。”

“景和元年,沈慶之啓通私鑄,由是錢貨亂敗。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

“鵝眼錢還不是更劣的,劣於鵝眼者,謂之‘環錢’。”

“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即碎。市井不復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鬥米一萬,商貨不行。”

“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大宋寶鈔,乃是紙製,卻有爲何能通行天下,毫無阻礙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這些舊幣,其信用就在其本身所含的銅上,一旦錢不足重,那就會成爲虛錢。”

“在座的都知道,大宋寶鈔,其實類似鹽引,其發行的數額,有皇宋銀行金庫中的貴金屬存量爲擔保。”

“如今三司每年都在計檢大宋的經濟體量,流通領域規模,貨幣的存量,流通量。”

“雖然事務繁累,但是卻可以對我朝的經濟情況,有一個全面細緻的掌握,可以控制貨幣發行規模,使其與國家經濟狀況相匹配。”

“遼國見到我朝寶鈔使用得力,因此想要效仿。但問題是,兩國的經濟基礎,完全不同。”

“遼國產業單一,經濟脆弱,沒有獨立貨幣,朝政腐敗,君主昏聵,北邊和東邊,韃靼與女直開始造亂,經濟人才匱乏。”

“這樣的國家,其經濟背景與史上劣幣盛行的那些朝代,何等的相似?!”

“大宋助其發行紙幣,那是要求他們用二十五萬貫的絹帛爲庫本的。但是以遼人的經濟意識,和紙幣發行的巨大好處,他們關注貨幣的目光,遲早會從流通功能,轉移到掠奪功能。”

“一旦其國內出現什麼危機,他們必然會飲鴆止渴,哪怕是我大宋明確告訴他們——你們不能那樣做!”

陽謀!純陽謀!

薛向也是經濟專家,已經完全領會到了蘇油的意圖,轉頭對趙頊躬身:“魚國公所言,乃是一把雙刃之劍,有史以來,教訓不絕,望陛下勒石於國家計財重地,爲後世子孫垂誡。”

“國與民無信,民於國無心!”

趙頊感覺今日這場議論收穫頗豐,頷首道:“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

“握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這是《管子》當中的語句,將貨幣對國家的作用,論述得相當的精彩。

羣臣一片讚揚,我們陛下的學問還是可以的!

就聽趙頊接着說道:“上位者的貪念,讓這稱提天下,衡均四海的國器,成爲了吞噬百姓生命的猛獸,銷磨國家膏血的幫兇。朕甚不取。”

“今日之議,有此一得,也足值了。繼續吧。”

章惇其實也是非常贊成蘇油此議的,但是他也從另一個方面提出了疑問:“與遼人通榷之後,糾紛必多,這就是給了遼人鬧事的藉口。他們習慣了無理都要攪三分,以後糾紛起來之後,我朝如何處置?”

蘇油說道:“所以我們要定下一個前提,那就是兩國互榷,對於政府來說,只是提供了一個貿易的場所而已,至於交易,那是榷市中商賈們的行爲,與政府無干。”

“官府只是實行監督,一切以合同文式爲準,與國內解決商賈民事糾紛如出一轍。”

“要是覺得麻煩的話,臣還有一策。”

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議第六百一十三章 扁罐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八百六十九章 張道長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蔡確的思量第八百零三章 見面禮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九百八十六章 證物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七百八十九章 李士寧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田遇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聞捷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血戰第八百八十七章 鐵板釣魚第一章 眉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跑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 職責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六百九十六章 運糧第三百四十六章 局面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五百一十四章 護送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經濟課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都艱難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確的料理第七百四十八章 招募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大勝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張方平走了第七百一十一章 離京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作爲和瞎作爲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四百九十八章 討論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君臣對話第七百零九章 下雨了第三百五十七章 向守忠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會第四百六十六章 歐陽修出事第三十九章 棄兒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故人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無雙國士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議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密諜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建言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講解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赴宴第二章 嘴炮堂哥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聊天第三百四十九章 實心任事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惹不起的奏章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新年將至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義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禮物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朝儀第八百六十一章 參觀第二百二十九章 論計第九十五章 蛋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譚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六章 田字第五百四十六章 十大罪第三百八十六章 嵬名浪遇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九百零一章 起義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運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蘭陂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四百二十九章 計相學宮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媽護井團第四百零九章 尖厲獠牙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形勢不由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堂哥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小兩口第六百零六章 模範村第一百三十三章 銅鏡(求推薦票)第八百四十五章 南宋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談判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析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還錢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二章 苛政酷毒,猶勝猛虎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血戰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河間府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確的幫手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蓋棺定論第三十四章 蝕刻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