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聞捷

bookmark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聞捷

九月,六路都經略司的後勤軍需發遣中,多了幾車敕牓。

很快,西夏境內各處要津,流傳開了一份宋廷的招諭。

“睠茲西夏,保有舊封,爰自近世以來,尤謹奉藩之職。

忽奸臣之擅命,致弱主之被囚,迨移問其端倪,輒自墮於信約。

暴驅兵士,直犯塞防,在神理之莫容,因人情之共憤。

方切拯民之念,宜興問罪之師,已遣將臣,諸道並進。

其先在夏國主左右並嵬名諸部族同心之人,並許軍前拔身自歸,及其餘首領,能相率效順,共誅國讎。

隨功大小,爵祿賞賜,各倍常科。

許依舊土地住坐,子孫世世常享安榮。

其或違拒天兵,九族並誅無赦。

蓋天道助順,必致萬靈之歸,王師有徵,更無千里之敵。

諮爾士庶,久罹困殘,其堅向化之心,鹹適更生之路。

敢稽朕命,後悔何追。”

鑑於劉昌祚已經帶軍轉到了涇原路,六路都經略司給他命令:“本路兵悉出界,更不赴涇原。其本路兵當用糧草、丁夫,令涇原轉運司照會。”

這是允許劉昌祚暫時脫離高遵裕的管束,自由擇機從涇原路出兵。

之後六路都經略司下達了一系列的命令。

“緣邊諸路毋得妄稱西賊犯境,多務殺戮,恐致生羌驚疑,有誤招納。”

“諸軍出界,專責總領兵官照應防護糧草。兵與糧相須一體,令常相依附。”

“諸路應投來首領等,令邊臣密問以夏國變亂,及今點集屯聚處所動息以聞。”

“各路深入夏境,須依《偵騎操典》,多放斥候,一方必分十班,一班三至五騎,哨及五十里外,以觀察進退要區,提防掩伏之敵。”

鄜延路經略使沈括言:“與種諤議所留兩將兵,遣一將出界,留一將及先留畸零兵以守疆埸。”

種諤言:“涇原路經略司申明全師出境,境內卻以何軍兵爲備?臣詳朝廷先遣徐禧於諸路措置,所定防守人數,以義勇、保甲、諸軍年高人及不隸將兵出戰,自當依詳法式。”

六路都經略司回覆二人:“全師出境,疑多後患,爲萬全計,各路必留二將守衛,斷不可違。”

“徐禧措置,涇原路經略司依此施行,令謁六路都經略司,詳敘方略,若效或即推行六路。”

蘇油從來不會對一個人一棍子打死,徐禧的小九九雖然多,軍略也不過爾爾,不過在各路各地各城搞調研,制定防守的兵力配置,這一點水磨工夫,蘇油還是非常欣賞的。

每路留兩將拱衛,然後以義勇保甲和退伍軍人等民兵看守大後方,蘇油也認爲此議可行,便要求徐禧來都經略司陳述方案。

於此同時,王中正和李憲也送來奏報,說是招攬西夏人的露布已然生效,很多很多結約人戶來降。

六路都經略司回覆:“各路來降人戶,可妥爲安置,發給青乾芻儲,使活諸牲度冬。首領給歸順旗及錦袍,銀帶賜物一應從豐。然即需剪髮、刺手,使難反覆。”

戊子,趙頊的詔令到了:“熙河路都大經制司,鄜延路經略司,已出兵破西賊。慮賊並兵一路以拒官軍,令高遵裕前移兵馬下寨,以制賊勢。如涇原、環慶行軍庶事就緒,即相度乘機進討,不須拘以原定日期,仍具節次以聞。”

“涇原趨興、靈,道路便近,川原凱闊,易得水草。故前令高遵裕領環慶路兵,合涇原之師結爲大陣,取涇原路進討。”

“今昌祚已分兵,即從六路都經略司議,可分兩路,待出界後相機合軍,仍歸高遵裕節制。”

“王師出境,令盧秉應分守寧夏,並聽蘇油處分。”

“洛苑使苗履、左侍禁寄班祗候李庸,爲入西番撫諭使副有功,各遷一官,減磨勘年、賜帛有差。”

戊戌,熙河路都大經制司言:“蘭州古城東西約六百餘步,南北約三百餘步。大兵自西市新城約百五十餘里將至金城,有天澗五六重,僅通人馬。”

“前遣前軍副將苗履、中軍副將都大管勾王文鬱修築諸城堡,前軍將李浩專提舉。”

“自夏賊敗耱之後,所至部族皆降附。今大城已備,招納已多,乞建蘭州爲帥府,以鎮洮爲列郡,以浩爲熙河蘭會路安撫副使兼知蘭州,王文鬱、苗履爲本路鈐轄。兼復趙濟,令兼熙河、秦鳳兩路財利事,應副軍須。”

趙頊下詔獎喻:“今官軍既城亭鄣,外縶其手足,又爲戰樞,內衝其腹心,謀攻之術盡於是矣,亟爲上善。”

“朝命爲致賊之計,見城蘭州,內所以自固,外不妨致敵,即可精選漢蕃勁騎,謀趨巢穴,不待更敕。”

戊戌,詔:“鄜延路近奏,西賊遺書於境上,有侮慢之言。料賊意以點集屯聚已久,利在速戰,冀取僥倖。其令種諤審察賊謀,務在審重,勿因忿妄舉。”

這是朝廷終於下定決心,採用蘇油的策略,要種諤放棄進攻宥州,完成對樑乙埋大包圍的原計劃,而是先和王中正一起,重點解決盤踞在兩軍之間的葉悖麻與咩訛埋所部。

大義這一塊,我大宋永遠都拿捏得死死的,詔書的意思是兩部先行挑釁,讓朝廷不得不幹掉他們。

與之相配合,蘇油不再等待,立即命令早已心癢難耐的高遵裕和劉昌祚,分路出兵!

而李憲和自己,分作東西兩路,兵發天都山,包圍李文釗!

一時間,宋夏國境中路,到處都展開了大戰!

……

汴京城,中書。

王珪從外間進來入座,書辦過來,殷勤地替他沏上早茶,送上報紙。

如今的報紙也分了版面,以時報爲例,首頁是朝廷大政方針,次頁是大宋人民關心的各路要聞,三頁是詩詞文章,四頁是奇聞怪論,五頁是文理科普,六頁是各種亂七八糟的廣告。

朝廷大政方針不用看,王珪自己就是制定者之一。

大宋民間關心的各路要聞,也多是從朝廷邸報上摘抄的,基本也不用看。

因此前兩頁只是簡單掃了一眼,王珪就將目光落到平日裡最喜歡的第三頁上頭。

第三頁刊載着不少的詩詞,這一期是賀勝的專版,排頭第一首就是《聞捷》,作者:蘇軾。

聞說官軍取乞誾,將軍旗鼓捷如神。

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王珪好氣哦,這破詩毫無可取,居然就能排上第一!

時報如今也墮落了!以鍼砭時弊爲己任的報社,都開始捧他大蘇的臭腳了!

想到“捧臭腳”這個出自李憲的典故,頓時覺得下邊的一首,同樣臭不可聞。

《聞官軍收蘭州贈李太尉》,作者:蘇油。

虎幟升青海,龍淵馭紫驊。

殘梯隳雪霰,朽砦閉雲崖。

泉冷清棲月,山深靜落花。

潛軍飛險峭,夤夜拔汝遮。

不咋地,捧宦官的臭腳,不咋地……

邊上的書辦還極不識趣,磨磨蹭蹭地假裝抹桌子,在眼前亂晃。

王珪不由得翻起白眼:“你是有什麼事嗎?”

書辦討好地笑道:“大蘇詩裡的這個乞誾,下官淺薄,實在是不知何意,相公學識淵深,還請……還請厚顏解惑。”

王珪很不屑地說道:“大蘇一貫愛用僻典,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肚子裡有貨一般,不好,這樣很不好。”

書辦低眉順目:“是是是……那這乞誾?”

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五百五十一章 討論第六百五十一章 罰銅第七百章 烏龍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括戶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改線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七百四十四章 曬鹽場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圖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開發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營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七百五十九章 石薇的決定第二百四十五章 乞第龍山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絕計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謀算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電報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六百四十七章 開封府第九百四十八章 審理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敗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六百四十章 賜第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大勝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瘋狂第五百一十九章 河害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一千三百章 評價第四十四章 元素週期第一百一十七章 堂哥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居延海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步槍舞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三君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處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天賦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大城第四百三十九章 還鄉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記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 新年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謀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偵查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幫助遼國(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四百八十八章元宵節第四百七十五章 誰改變誰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喪心病狂的山長們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高昌第三百零六章 轉運判官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國力的衰漲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懼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學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救災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證據第七百五十七章 筆名第五百九十六章 送行與教育第四百九十二章 紅臉白臉第一百零二章 告狀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武清第五十二章 賣魚搭檔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七百三十六章 視察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種珍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兄弟遊園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八十六章 松花蛋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範鎮第八百二十一章 炮火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鐵路第八百五十三章 吳哥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圖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 和親第七百一十一章 離京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心的祭品第三百五十三章 蔡確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不戰而勝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政第五百三十七章 唐介病了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