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

bookmark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遼陽

相州的田野上,蘇油帶着牛溫舒實地考察新型農業模式。

相州如今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韓家的產業,已經從死守着土地勞作,變成了鉀砂礦藏開採加工、馬牛羊羔犢培養、河北齊紈與女直木料的進出口代理,家學則開始朝商周文字文化研究方面深入。

農業其實已經弱化,不再是韓家產業的主要部分。

韓純彥幹了件大事兒,除了朝廷賞賜給自己父親的兩百頃土地之外,其餘多年積累的另外五百頃,直接上表捐獻給皇宋慈善基金,然後基金將之分給了周圍的佃戶,使他們變成了自耕農。

對於韓家來說,這不但不是減少了收入,反而是減輕了負擔。

韓家太突出,所有眼睛都死盯着,在不敢苛剝佃農的情況下,土地產出的收益其實根本不足以抵消家族的開銷。

兩百頃地,有些離河道較遠,但是風力水力機械的大量投入,讓韓家的這些地全變成了上等地。

這是一個綜合性現代農場,不過現在馬場的馬有些慘不忍睹,都是皇家郵驛局從保馬戶手上收來,寄養在這裡的歪瓜裂棗。

牛溫舒看得不住地搖頭:“我朝法令,母畜十匹出羔四匹以下,就該罰納戰甲,要是養出這等劣馬,牧人合該斬首。”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蘇油說道:“水土不同嘛,我朝如今還是有不少好馬的,看,那邊那些……”

河邊有一羣馬,骨骼粗大,身軀強壯,但是看上去比較笨拙。

牛溫舒認識:“這是當年古斯海進貢的馱馬,老蘇學士使遼體對得宜,吾皇將之贈與了南朝,現在都這麼一大羣了啊?”

說完還是搖頭:“這種馬飼養起來費草料,而且速度不快,沒法充作戰馬來用,對於我朝用處不大。”

蘇油說道:“但是對於農耕和運輸來說,這種馬卻有其獨到的優勢。”

說完一指周圍金燦燦的麥田:“這種馬配合我朝新式的耕犁與耬機,一日內可以耕作十頃!韓家兩百頃土地,一百頃草場,一百頃糧食耕地,只需要十匹馱馬便足以完成。”

“這種馬還能拉動兩千斤的四輪馬車,雖然不能戰陣廝殺,但是在農事上可有大利。”

“相州的農業模式,尚書已然考察過了,韓家就是大宋的勳貴之家,兩百頃良田,只需要數十人便可以料理下來,其餘人口或歷仕,或從商,有了錢糧根本,幹什麼都行。”

“牛尚書回朝要得到支持,肯定先要打動權貴;要打動權貴,首先要使得近利。”

“水利大工程,勞力傷財,非三年五載方可見功,一旦朝中有人攛掇動搖,在最後時刻換人,地官你多年辛勞翻成罪過,而功歸接替之人。”

“因此朝中的支持與奧援是必須的,這個農莊,是不是剛剛好?”

牛溫舒感動得眼淚都快下來了:“此次出使,實在是老朽最大的幸運,無怪司徒能在大宋創下如此成就,真是思慮周全。”

說完又嘆氣:“司徒,你說要爲國家做點事,怎麼就這麼難呢?”

“難嗎?”蘇油哈哈笑道:“覺得難,是因爲事先沒有將這些考慮進去,其實方方面面計慮周全後,那就不難了。”

“我這也不是爲了你,畢竟這項建議是我提出的,如果在遼國推行失敗,影響到貴我兩朝的關係,須知我的臉上也不好看。”

說完用馬鞭一指周圍:“相州距離汴京濮陽都差不多,周圍衛、漳、洹、湯、淇諸水環繞,乃殷商舊都,水草豐美,農牧皆宜。”

“土地上所產的牛馬糧食,根本不愁賣,聽說遼國和大宋不同,地廣而人稀,要是將馱馬農機用上,選水草豐美處圈他一兩千頃,只兩百牧奴便料理得來,年產十萬石上。這樣的大禮,何人能夠拒絕呢?”

“之後一手開發大水利,一手開發小農莊,三五年內小功不斷,三五年後大功告成,這纔是遠近皆利。”

“施爲三年不見功,雖堯舜之君都將見疑,這本身就不是爲臣安身之道。”

牛溫舒對蘇油佩服得五體投地,拱手道:“受教了,真是受教了。”

蘇油說道:“走吧,去韓家拜謁魏公,瞻仰功業,對了,韓家純彥現在提舉甲骨文字,牛地官也是文人,這番有福能夠親見商朝文物哦……”

蘇油帶着牛溫舒在相州考察了半個月,考察了淇河水壩,拱橋,風力汲水車,畜力螺旋筒機井,遮蔽式畜欄,耬犁,耬車,糧油棉苜蓿套作技術,新型牧草種植等農場設施與經營管理模式之後,牛舒溫對獲取遼國權貴的支持已經具備了足夠的信心。

遼國和宋朝一樣,官場上也有南北之爭,而且現在矛盾越來越突出。

這樣的小農莊,肯定北人受益超過南人,而決定遼朝政局的,是北人,是耶律氏。

相州一帶的水利工程在大宋只能算是小兒科,主要是提升水位的蓄水壩,然後在蓄水壩兩側有泄水口,利用泄水口產生的落差動力,可以驅動兩臺水力磨坊工作。

磨坊內有各種機械可以配套水車動力,能夠完成一處大農莊幾乎全部需要動力的工作——脫粒,舂米,磨面,梳棉,紡紗,榨油……

牛溫舒是遼國南院戶部尚書,增加田畝和產量的工作本來就是他是正職,一番觀摩下來,對這種高效率高產出低勞動力的農莊歎爲觀止。

牛溫舒似乎已經看到了遼國巨大轉機的到來,大宋的短視行爲,必將給他們帶來更大的災難。

待到遼國倉廩充實,加上本就強壯的騎兵,天下何足平?

韃靼,女直,又能蹦躂多久?

以農耕技術換取兩國和平,想引誘遼國從此變成農耕之國,蘇司徒似乎忘記了,大遼還有一個北院管理契丹本部事!

不過現在兩國關係正是最良好的時候,牛溫舒對蘇油這送財童子的印象還是非常良好的。蘇油不但一力促成了兩國和議協定,還同意了傳授遼國天文、橋樑、水利、農耕技術。

最終協議,遼國以一年歲幣五十萬貫,換取大宋十套千頃級農莊的配套設施和種子。

僅此一項,就能夠給遼國增加十個高產出的農莊,一萬頃良田草場,理論上能夠給遼國增加百多萬石糧食,讓五十畝養一匹馬變成兩畝養一匹馬,還可以培養二十多萬匹戰馬!

牛溫舒覺得,光憑這項協議,一個參知政事或者三司使已經穩穩地到手了。

何況宋國還會派出工程指導小組,前往遼國指導興修水利。

地方大致已經選了幾處,析津府、大定府、遼陽府。

遼國的南京、中京、東京。

首先被否決的就是析津府,即後世北京地區,那裡過於接近宋國邊境,容易被宋人掌握邊情。

大定府即後世的赤峰地區,倒是也不錯,不過受地理限制較大,三面環山不說,那裡的部族也不習慣農耕。

最終牛溫舒將地方選定在遼陽府,即後世的遼陽市。

那裡是箕子舊封,武王克商後釋箕子之囚,去之朝鮮,因以封之。

箕子“至則教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帶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只不過那裡乃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一直是北方政權的核心地區,漢人、高句麗人、渤海人、契丹人,在那裡爭奪了上千年。

契丹人興起之後,遼太祖在神冊三年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

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礎上,修葺了遼陽故城,改爲東平郡,設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而又稱鐵鳳城。

遼天顯元年滅渤海國,改其國爲東丹,就是“東部契丹”的意思。

天顯三年,再改遼陽府爲南京,遷東丹國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徙太子耶律倍居之。

遼會同元年,改南京爲東京,置遼陽府。設東京道,統轄四十州。這個最終版圖規劃,一直延續到現在。

東京遼陽府作爲東京道首府,轄遼陽、仙鄉、鶴野、析木、紫蒙、興遼、肅慎、歸仁、順化等九縣。

這裡的人口主要是契丹族、渤海族、漢族,主要從事耕作。

不過因爲契丹壓迫嚴重,底層人民尤其是渤海人一直起義不斷。

數十年前發生的那場渤海人大起義,遼朝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平息下來。

之後一直就是叛亂和恢復交替進行,最終終於漸漸鞏固了統治。

現在那裡才重新變成了“邊戶數十萬,耕墾過千里”的重要農業地區。

不過民族矛盾,依舊尖銳。

第三百四十八章 軍靴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風箏第八百一十五章 重挫第一百三十七章 風箏詩第五百七十四章 西夏人的進攻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諡第三百章 再見張方平第八百九十三章 螺旋槳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六百三十一章 解釋第九百七十一章 廷對第九十九章 溫度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虛驚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三百九十九章 擡槓之旅第五百一十章 萬貨集第九百二十四章 解封卷子第八百七十一章 平爐和高爐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檯球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四百八十九章 遊玩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東西大工藝第三百七十五章 董氈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龜賊弄潮圖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五百七十一章 你們越線了第一百九十六章 虛驚第七百三十三章 賈憲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一千零一十章 蘇油的不靠譜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金殿文元第一千七百三十章 大軍第一百六十章 大理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 驗收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不戰而勝第六百九十七章 小官第三百零七章 水轉大紡車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二百三十章 冠禮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六百三十七章 思想體系第二百一十一章 託請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一百八十三章 恐怖的神靈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教訓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開發第九百四十九章 招供第七百一十八章 遊說各方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歸來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五百九十七章 廣銳軍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發展計劃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綱要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三百八十六章 嵬名浪遇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功業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宋寶鈔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火鍋第三百六十九章 被拋棄了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六百零九章 衝擊相府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反駁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季常公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新詩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五百五十三章 講解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見面第一千零一章 有志者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聚殲第二百二十九章 論計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寶鈔顯靈第六百三十六章 課程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營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三百二十六章 佈置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風雲再起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功罪第四百零七章 三打九第兩百章 賀禮第一百章 等距螺旋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八百零四章 老朋友見面第三百八十八章 對答第三百九十八章 王文鬱的心思第三百四十章 奏對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條陳第八百四十一章 改革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宋自己的黑科技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營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