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

bookmark

第一千五百零四章咆哮御前

蔡卞關切地問道:“兄長可是上酒了?”

蔡京臉色慘白:“這最後一句,弟弟聽人念過?”

蔡卞有些訝異:“沒有啊,這不是詩興所至,隨手而爲嗎?怎麼,兄長見人寫過?誰呀?世間竟有這般巧合?”

蔡京趕緊掩飾:“呵呵,不是,愚兄只是覺得這是曹操評價呂布的典故,不好。”

蔡卞笑道:“子由上書論呂惠卿,以呂布比之,不是剛好合典了嗎?”

蔡京這才心神安穩了下來,也是,那人就算再神奇,也不至於刺探得到自己內心最深處偶爾出現的想法,還能通過自己弟弟之手宣揚出來。

送醉醺醺的蔡卞上了去登州的使節船,蔡京回到亭子,從僕人手中取過詩稿,挑出這一張來看了又看,終於,將之投入到溫酒的火爐當中。

莫學飢鷹飽便飛!

這是自己當年費盡心機與蘇油搭上線,表露出投靠之意的時候,他私下給自己第一封信裡邊,唯一的一句話!

《蜀中雜記》:

“元祐初,時司馬光奏復差役法,既得旨,知開封府蔡京即用五日限,令兩縣差一千餘人充役,亟詣東府白光。

光喜曰:‘使人人如待制,何患法之不行乎!’

議者謂京但希望風旨,苟欲媚光。

然後五日,京復入白光:‘開封、成都、杭揚,差免其實無別,乃錢糧豐足故也。而三地之外,非京所知。’

衆乃知前卜,非其實也。”

邇英閣,三省、樞密重臣正在商議廢除免役和復行差役的利弊。

司馬光強支病體:“復行差役之初,州縣不能不少有煩擾,伏望朝廷執之,堅如金石。雖小小利害未周,不妨徐爲改更,勿以人言輕壞利民良法。”

章惇抖着司馬光的奏章,將司馬光疏奏當中的條文一一予以了駁斥,漸漸開始暴脾氣發作,疾言厲色起來。

呂公著已經被蔡京在開封的治跡動搖,現在連他都說不好到底是差役法好還是免役法好,奏道:“司馬君實所建明,如今看來,大意已善,然其間不無疏略。”

“而章惇言出於不平之氣,專欲求勝,不顧朝廷大體。”

不知爲何,章惇腦海裡泛起了蘇油那可惡的譏笑面容,終於深吸一口氣,退後一步:“臣性直急,然絕非出於不平之氣。保甲、保馬一日不罷,則有一日之害。但是役法,從熙寧初年便以僱代差,僅僅因爲行之太速,故有今日之弊。”

“而今復以差代僱,當然應詳議熟講,庶幾可行。而限止五日,不是比熙寧初行募役法更加急迫嗎?其弊將益甚矣。章惇乞太皇太后,陛下熟議之,未可倉促。”

高滔滔問道:“其餘官員,有關於役法的建議嗎?”

司馬光說道:“前幾日蘇軾來看望老臣,也議及役法。說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在聚斂於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則民常在官,不得專力於農,而吏胥緣以爲奸。故二法的弊端、輕重和危害,差不多是一樣的。”

“臣便問他的意見是什麼。他說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三代之法,兵農爲一,至秦始分爲二,及唐中葉,盡變府兵爲長征卒。”

“從那時候起,國家變成民不知兵,兵不知民;民出谷帛以養兵,兵出性命以衛民。”

“天下便之,雖聖人復起,也不可更改。”

“蘇軾以爲,而今免役之法也與之類似。完成差役,需要專業的隊伍,認爲臣欲驟罷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罷長征而復民兵,蓋未易也。”

“範純仁與臣素厚,也曾經勸說過老臣,認爲所謂治道,去其太甚者即可。”

“還說差役一事,尤當熟講而緩行,不然,必將滋爲民病。”

“還說宰執職在求人,變法非所先。要臣虛心以延衆論,不必謀自己出;說謀自己出,則諂諛得乘間迎合矣。”

“他的建議,是議或難回,則可先行之一路,以觀究竟。”

“然臣以爲,爲陛下去除惡政,安養人民,正是宰執之責任!”

“臣也自信,非諂諛之徒可以動搖。”

“臣更深信,若有一念可以利國爲民,何論官職高下?爲何謀不得從己出?”

“臣之堅持,自有自己的理由。”

“因爲臣認爲,免役之害尤甚於差役。絕非如蘇軾所言,其弊相同。”

“因爲即便如蘇軾所言,行免役之法,聚斂於上,導致州府有錢荒之患,其危害也遠比民不得專力於農,吏胥緣以爲奸要重!”

“錢荒之患,朝廷尚可調補解決,而吏治敗壞爲奸,殘暴以取民,民同樣不得安業,甚至被驅爲盜,更勝於猛虎洪濤!”

“行差役之法,有官司提舉專責,有法令繩系,官員不得放肆。”

“不至如僱令豪滑爲之,取之時盡錙銖,用之際如泥沙,只肥了貪官豪強,而事終不成,役終不絕!”

“恰恰相反!”章惇立刻表示這話不對:“差役行於祖宗之世,法久多弊。”

“編戶充役,不習官府,吏虐使之,多致破產,而狹鄉之民或有不得休息者。”

“免役使民以戶高下出錢,而可免執役之苦。”

“但行法者不循上意,於僱役實費之外,取錢過多,民遂以病。”

“臣聞多有附從司馬公者,而子瞻獨以實告,令司馬公不悅。”

“軾又陳於政事堂,公色忿然。”

“子瞻陳言:‘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爲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嘗聞公道其詳。豈今日將作相,不許軾盡言邪!’”

“範純仁勸司馬公以實,司馬公持之益堅,純仁嘆曰:‘以是使人不得言爾。若欲媚公以爲容悅,何如少年合安石以速富貴哉!’”

“今日在殿諸君,若容司馬之議,待他日天下大亂,亦能奉陪吃劍?!”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胡說!”“章惇你放肆!”

卻是簾內簾外一同發聲。

簾外是呂公著,簾內是高滔滔。

章惇這話,已經涉及人身攻擊,還將皇室至於不仁之地,以致引得高滔滔都變色失態。

在這個時代,差不多可以稱爲“大逆不道”了。

殿內頓時雅雀無聲,無人再敢說話,半晌之後,高滔滔冰冷到極點的聲音才從簾子內傳了出來:“章惇你出去。”

章惇的神色充滿了執拗,倔強和深深的失望,扭頭就向殿外走去。

“且慢!”又是兩個急切的聲音同時響起,卻是呂公著和司馬光。

司馬光已經氣得身子都在顫抖,卻堅持奏道:“啓稟太皇太后,章惇就算失儀,也自有大臣申斥,御史彈劾。”

“國家重臣,豈可以太皇太后一言而斥出之?如此非止章惇有失,太皇太后亦失矣。”

呂公著直接拉住章惇:“子厚倔強,然臣等所爭者,皆是國事。”

“一時激奮爭吵,罷朝之後亦當一笑了之,慶曆諸臣的風範,於今傳爲美談。”

“而仁宗容忍羣臣之美,臣也乞太皇太后勉力效從。”

韓縝已經上章求去了幾次,現在只差個手續履行,無事一身輕,但是畢竟與章惇是一派。

章惇如今孤身奮戰,韓縝也覺得有些愧疚,寬解道:“章惇之過乃在情急,然終是憂心國事,臣敢保並無他心。”

“望太皇太后與陛下容忍一時,畢竟役法之議,牽涉天下廣大子民,不可不慎。”

“臣記得在蘇油在寧夏時,不少州府官還是原夏國降臣,不通禮數,咆哮上官,至有拍案者。”

“先帝聞之震怒,命蘇油嚴懲,蘇油封還先帝詔書,說只要議者於國有益,於民有益,他並不在乎那些人的態度。”

“章惇,快給太皇太后和陛下道歉,給司馬公道歉,之後自請處分吧。”

章惇剛剛也是過於激奮,現在冷靜下來自己背上都是冷汗:“臣衝突諸公,喧囂御前,罪莫甚焉,請……請陛下與太皇太后治罪。”

第七百章 烏龍第三百二十一章 鬧劇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背鍋第一百六十章 大理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嵩陽兵工廠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七百零九章 下雨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縣令第七百一十七章 旱情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四百一十三章 勸降第二百七十三章 汴京臘月第一百九十四章 第一步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拍桌子而已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三百零八章 熾火的開解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三百五十六章 蘇容第六百六十七章 衛樸第八百一十四章 小勝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延州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第四十二章 八菜一湯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期活期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迴護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反駁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接見第二百四十六章 懲罰和教育第一百八十七章 代價第七百六十七章 章惇的算計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 共情了第五十五章 老軍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敗第六百一十七章 湘鄉第三百四十六章 局面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發展綱要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話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抵進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八百八十三章 相州案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九百九十七章 摸螺螄第一百七十六章 陳希亮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克己新解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六百章 吳逵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舊交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二百一十九章 倆花熊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八百五十五章 宗兄使遼第二十九章 理科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六百五十七章 木徵的逆襲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遊牧與農耕第五百二十章 議河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大學堂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遊江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美食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 真定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千七百一十章 琉璃珠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第三百七十一章 理論核心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利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政第五百四十一章 軍器監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風箏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逼宮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金融業務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繼續第九百七十七章 思想問題纔是大問題第一百二十五章 被打臉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四百七十章 生意和神器第三百三十三章 蘇頌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難第四百七十一章 議論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機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視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 壽昌更化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七百七十章 旗幟第七百七十三章 出發第六百六十一章 蘇油是好同志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塔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