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

bookmark

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算賬

蘇油問道:“陛下知道我大宋如今一共多少人?”

趙煦說道:“戶部李常進奏,說我大宋如今有一億五千萬零……細數我記不清了,總之一億五千多萬!”

蘇油有問道:“那陛下可知,我大宋耕地面積一共多少?”

趙煦說道:“慶曆前四百多萬頃,慶曆後減少到兩百多萬頃,熙寧恢復到四百萬頃,元豐之後年年增長,到現在已經有了八百多萬頃了!”

蘇油笑道:“陛下英睿,年歲還不高,但是國家大事,大數字,瞭然於胸,臣爲陛下賀。”

趙煦說道:“司徒的題呢?”

蘇油說道:“別忙,條件還沒有設完呢……陛下,我朝五等戶以下,是如何劃分的?”

趙煦想了一下:“這個我還真不太清楚,不過蔡京離任開封府前曾經有奏,乞讓府界三路保甲,兩丁之家止有病盯田不及二十畝者,聽自陳,提舉司審驗與放免。”

“以我想,這平均一丁十畝,應該就是司徒常說的‘貧困線’,五等戶,得一丁二十畝吧?”

蘇油贊到:“對,陛下真是聰明,那你現在可以算算了,我大宋一億五千人,就算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那平均下來,一丁實際上擁有土地多少畝?”

“那就是八百五十萬除以七千五百萬,啊不對還要乘以一百!司徒我去算了!”

沒一會兒趙煦過來了,雖然算對了答案,但是神情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怎麼可能!我大宋人均一丁才十一畝地!這不是全天下都在五等戶以下?!”

蘇油笑了:“陛下別急嘛,我們再來算算,這次我們不按照人數畝數來算,我們按照糧食產量來算。”

“我們按照戶均五口粗略統計,兩個男丁,兩個女人,一個小孩,我們按照男丁兩斤,女人一斤,小孩半斤來算,一天就算七斤吧,平均一人一天大越需要一斤半糧食,算是溫飽。”

“那我大宋一年,要解決所有人口的溫飽,一年需要多少糧食?”

趙煦很快就算出來了:“需要八百二十一億多斤的糧食!”

蘇油心中偷偷嘆氣,你娃的數學水平,可比你爹強太多了:“我們按照大宋糧食平均畝產兩百斤來計算,這麼多糧食,需要多少土地才能種得出來?”

趙煦又計算了一遍:“咦?不對呀,需要四億多畝,四百多萬頃,司徒,只需要四百萬頃土地就可以了,可我大宋如今已經有八百萬頃土地了啊!”

蘇油笑了:“陛下,農人也不僅僅只需要種地啊,他們還要造房子,穿衣服,種菜,養雞鴨牛羊,還要繳納各種賦稅,服各種勞役啊。”

“而且我朝的人口,並不是全部都是農人,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有。”

“其實我朝丁口當中,農業人口只佔了七成,因此七千五百萬丁中,農丁差不多五千萬。”

“戶均一年創造當今二十畝糧食產量的財富,只能算是貧困,按照這個數字來計算,可以說大宋元豐以前,乃至從夏商周到元豐以前,華夏一族大部分時候,百姓都掙扎在這條線附近。”

“這條線是底線,我將它稱作‘生存線’。”

“如今我朝農丁,人均佔有的土地,已經從慶曆年間的二十畝不到,提升到了八十畝左右,這,就是你的父親,先帝,帶領着羣臣,百姓,在二十多年裡創下的豐功偉績!”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趙煦的神色立刻充滿了崇拜之情,滿眼都是小星星。

“大宋這五千萬農人,用八百萬頃的土地,養活了整整一億五千萬人,這就是實情,我們敢說,這個數據,足以證明今日之大宋是古往今來,最繁榮的朝代!”

趙煦有些懵了:“那司徒剛剛還說,我大宋沒到最好?”

“當然還沒到最好。”蘇油循循善誘:“因爲大宋還有巨大的外敵,遼國。我朝內部,也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什麼問題?”

“很多啊……我們就拿土地來說,剛剛我們算的是平均數,但是實際情況是,大宋部分地區,如蜀中,兩浙,汴京三處,人多地少,而其餘地方如河北、陝西、荊湖、寧夏,卻又地廣人稀。”

“其中寧夏河套就有可改造耕地九十萬頃,可人數呢?不過數十萬。”

“除了地域造成的不均,還有制度造成的不均。”

“大宋一等戶的標準是一頃土地以上,而這些戶等當中,有高達三百頃,五百頃的。”

“國家是需要依靠稅收來運營,但是很遺憾,替大宋繳納賦稅的戶等中,卻是以二三四等戶爲主體。”

“而一等戶中,很多都是免稅的宗室、勳貴、重臣。”

“這就是章惇提出的‘稅制倒掛’問題。”

“還有,華夏大地上經常發生的水、旱兩災,還有那條桀驁不馴的黃河。”

“因此說,先帝所作的事業,是打下了讓大宋擺脫生存線,擺脫溫飽線,進軍基本富裕線的基礎,非常堅實的基礎。”

“但是如何讓這個基礎,變得讓全天下得利,讓大宋百姓生活更好,讓國家更加安全、穩定和繁榮,陛下,這就是你今後的任務,和先帝的任務一樣艱難,一樣重要,一樣光榮。”

趙煦激動得小臉都漲紅了:“若非司徒點撥,我都不知道父親功績如此光大!司徒放心,我一定努力,絕不墜先父之聲業!”

日常廷對中,趙煦經常聽大臣們說自己父親英睿神武,但是從沒有人跟他通過算細賬的方式來告訴他,自己父親到底英睿神武在哪裡。

打下一堆地盤,人家可以說你勞民傷財;增加國庫,人家可以說你窮盡民力;尤其是最近關於新法的熱烈討論,甚至讓趙煦有些迷茫。

就連趙煦都能感到迷茫,那王安石無人弔喪,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今天這筆細賬,徹底打破了這些迷霧,蘇油不從趙頊的豐功偉績說事兒,而是從這一件事上,讓趙煦看到了元豐以來國家矛盾緩和,國力增長,人民生活改善的根本原因。

農業人口的緩慢增長,農業土地的大量增長,帶來的就是農耕之國土地矛盾的緩和,而產量的增加,精耕細作的推廣,則提升了王安石提出的“人均財富創造效率”。

這是王安石在《經濟論》中大力讚賞弘揚的方式,認爲這樣的方式,能夠大幅度提高家庭小土地擁有者的“勞動效率”,降低了生存風險,使他們能夠積累出一定量的財富。

但是反過來,這種方式在大土地擁有者那裡卻無法實現,從而在根本上,可以抑制兼併的烈度。

但是王安石忽略的一點,是大生產者如果擁有有效機械的話,勞動效率同樣會提升,他們的積累會更快,因此其實兼併的土壤並非就徹底消失了。

但是在大型機械出來之前,王安石的這個論點沒啥毛病,大宋沒有奴隸階層,要僱工就要付出成本,政府的功能,就是讓這個成本不要降低到變成殘酷壓榨和剝削。

至於國用,不說工商,只要八百萬頃土地上的農稅能夠正常收上來,這個國家就不愁沒錢。

後世清朝那麼多賠款都能背得起,就是“官紳一體納糧”這一條制度打的底。

門口響起了敲門聲,扁罐進來:“陛下,父親,中牟到了。”

陳梧走了進來:“陳梧見過陛下,見過祭酒。”

蘇油現在是京師大學堂校長,陳梧從學術出發,稱蘇油祭酒沒毛病。

而且這個稱呼是讓蘇油最得意的一個稱呼。

第四百一十一章 最大贏家第五百四十一章 軍器監第一千六百八十八章 大婚第十七章 鬥茶第五百四十一章 軍器監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經濟課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心的祭品第六百一十一章 富弼返洛第八百一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花塔子鋪第四百六十九章 神機銃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出路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雅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禍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二百一十二章 同學紀念冊第五百三十七章 唐介病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四十七章 基建第七百九十三章 勞動人民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問題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一千零一章 有志者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安答第三十七章 羽毛紋的花鋼第八百零一章 情報分析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心理疏導說說外官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幫助遼國(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三百九十二章 談判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號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守制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家國天下第四十四章 元素週期第九百六十八章 竇仕第八十八章 娃娃親第六十六章 取酒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改制的目的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議政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覆盤漢滅匈奴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遼國農莊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案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大蘇的傳聞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惹不起的奏章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擺事實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相輝映第八百零一章 情報分析第九百零一章 起義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御屁股長瘡第四百零六章 外快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化難爲易第三百零八章 熾火的開解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四百八十四章 諒祚之死第兩百零一章 可龍裡號第七百八十七章 文會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幫助遼國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九百四十二章 啓程第二章 嘴炮堂哥第一千八百零八章 侄子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臨終對話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神宗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 小兩口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狙擊手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黃金不久埋第八百四十章 斷刑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六百五十七章 木徵的逆襲第七十八章 指點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塢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對皇帝的要求第七百零五章 小人之心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鄭州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八百六十一章 參觀第二百一十一章 託請第六百零七章 芭夯兔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新年前的奏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考較第九十五章 蛋第八百六十八章 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