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

bookmark

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指點

這地方的確險要,山體差不多有四十五度,下臨河谷,無論從東來還是從西來,都需要在狹窄的山道和陡峭的山坡上對關城進行仰攻。

但是已經百年無戰事,如今的娘子關,倒成了一處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所在。

這裡最多的就是懸泉,也就是瀑布,最大的一處懸流百尺,順峭壁而下,如噴珠散玉直瀉谷底,行人過此還得打傘披油布。

承天軍是一個小軍鎮,如今軍事用途已經淡化,運輸節點用途凸顯,漸漸變成了一個家家流水,處處涌泉的美麗小鎮。

當地老百姓用的是真正的自來水,房屋就用山上的石頭堆砌,引來溪水圍着自家院子繞上一圈,而且水流還不小,倒是頗得方便。

這裡還是一個糧食加工地,在湍急的山壁處,人們利用以前唐朝軍中石磨舊址,再次安裝起了新型的石磨,加工糧食根本不用出戶,更少了一份推碾轉磨的辛苦。

周圍十里八鄉的人都趕着牲口來村裡磨米磨面,而在農務閒暇的時候,石磨也不會閒着,這裡的會將柏樹松樹等樹枝去皮,磨成“香粉”,製作成粗糙的線香,運到山外販賣。

小小一個軍鎮,因爲石磨和商貿的存在,給蘇油的感覺,是這裡的人生活竟然頗爲閒適。

鳥語啾啾,鳴泉淙淙,石磨咿呀,頗讓蘇油覺得有趣。

不少石磨邊就是涼亭,也是等候磨面的村民們小憩的地方。

見到馬隊過來,村民們頗爲驚訝,這隊馬隊的馬兒實在是太好,一看就是頂級的官馬,每匹馬後拖着兩個大口袋,想來應該是馬料,除此之外,什麼貨物都沒帶。

這種情況實在少見,因爲大宋不禁官員行商,好些官員在各地任職,都要帶上治所的土特產沿途販賣,因爲他們能夠免除商稅,其實利潤還是可觀的。

今晚就只能歇這兒了,蘇油挺高興,因爲這裡的水泡茶一定不錯。

軍寨房子多,以前這裡可以容納數萬駐軍,如今軍隊已經汰換,這裡就只有一個折衝所,校尉領着三百人,平日裡就是巡視山道維護治安。

蘇油在這裡吃到了一頓正兒八經的麪條,爲了不辜負面條,還掏錢買了兩隻雞,親自動手,整了一份雞湯麪和一份雞雜麪,算是請客。

出了娘子關,就算是離開了真定府界,之後有兩條道路,分作北線和南線,長度都差不多八十里,不管選擇哪條,最後都會抵達一個小軍鎮——平定軍。

宋用臣還是選擇了相對好走一些的綿蔓水河谷,沿河而上,一路都是古木參天。

跨過無數的小溪小橋,整整走了一日,隊伍抵達太行山腹地當中的一處小平川,平定軍到了。

平定軍有山有水有地有森林,當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樣因爲軍制裁撤之後,駐軍遷走,人口壓力驟降,日子比過去好過。

關鍵是這裡還有煤有鐵有石灰,鎮上以前就頗多匠戶,偷摸着打造些鐵器農具,給夠孝敬,當地知軍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這裡的鐵礦含硫量比較高,鐵質量不行。

沈括從這條路去真定拜訪蘇油的時候,見此情形給匠戶們指點了幾招,讓他們用當地盛產的鋁礬土用半乾法制作耐火隔熱磚,提高了爐溫,在鍊鐵的時候,加入當地同樣盛產的石灰石和白雲石,利用造渣原理去除鐵水中多餘的硫。

然後引爐氣入石灰水,還可以生產石膏。

雖然平定的鐵礦極爲豐富,但是因爲含硫量的問題和交通運輸問題,讓沈括看不上這處地方,不過沈括的隨意指點,卻讓平定的鋼鐵產量和質量有了一個質的提升,還多出來一樣特產——石膏。

這直接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平定軍的鐵器出了格的便宜,家家戶戶鐵鍋、菜刀、鋤頭、鐮刀、柴刀……擁有的鐵器,比山外的人家多得多。

鐵器太沉,但是對於來往於井陘道上的馬幫來說,卻是一個大福音。

於是過往馬幫都喜歡在此駐腳,順帶更換蹄鐵。

馬幫的停駐就帶來了餐飲和旅舍的興旺,太行山深處這個小小的軍州,竟然因爲馬蹄鐵而變得興旺發達起來。

沈括這老小子是個官迷,但是他又不如蔡京那般巧思,馬屁沒法拍得渾然天成,送禮不能夠送得風雅非凡。

他就只會玩點奔赴治境邊緣迎接上官,之後禮送到治境邊緣那種低級路數。

所以當蘇油抵達平定軍的時候,沈括已經在這裡等着了。

沈括這種做過三司使,工部尚書,帶着學士銜判過幾路都轉運使的人,在平定軍知軍眼裡,已經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太原府到平定軍快馬也得三天,知軍見沈括跑這裡來等人,覺得很奇怪。

再一打聽是司徒要視察太原府,嚇得連面都不敢露。

沈括在平定軍人緣極好,因爲他直接給這裡的人帶來了美好的生活,沈括也不客氣,找到最大的一家鐵冶戶,帶着蘇油打起人家的秋風。

主人家老關頭戰戰兢兢地接着,等到蘇油和他聊了幾句,老關頭樂了:“原來司徒也是我們這行起家的啊?”

可不是嗎,蘇油中進士後第一個差遣就是三司胄案,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高爐煉出精鐵。

而且還真不是那種攏着袖子看別人幹活的閒官,據沈青天介紹,這位纔是大宋鐵匠們的師大爺。

就連自家得蒙青天指點,提高爐溫的半乾法耐火磚,都是司徒的發明。

蘇油笑道:“是,鋼鐵是大宋的命脈,我是希望大宋鋼鐵產量越高越好,明天去你家看看小高爐,或者能和沈青天一樣,也能給你家出出主意。”

次日隊伍就在平定軍休息了一天,一大早蘇油便讓沈括和老關頭帶着,去觀看當地匠戶自建的小高爐了。

小高爐比較簡單,高度也只有三米多,方形,建立在山坡上,方便上部進料,底部出鐵水。

模樣跟二林部的差不多,不過蘇油一看就知道這還是一次性的爐子。

於是轉頭對沈括說道:“沈青天幫人沒有幫到西啊,你讓老關這麼搞,這成本也太高了吧?”

沈括說道:“我就隨便說了兩個點子,要是技術講深了,老關一個小作坊也做不了。”

“怎麼就做不了?”蘇油不信這個邪,待到詳細考察了高爐一番之後,才發現……還真有點麻煩。

其實也不是做不了,而是再稍作改動,就會導致設備成本和技術難度的增加,不是老關頭一個小作坊能夠承受得了的。

不過也不是完全一點辦法都沒有,比如改造高爐底部結構,增加鋼殼、腰部水箱,就可以延長高爐使用壽命,最起碼能夠持續使用兩年,大大降低造爐成本。

不過這樣一來,管理上就得精細,不能停火,必須招募夥計,施行三班倒。

最終蘇油給老關頭畫了個圖紙,爐子減小,耐火磚加厚,這樣能夠保證爐內溫度更高,一次性鍊鐵的量會少很多,但是因爲連續不斷,一年下來總產量會高得多,相比煉一爐毀一爐造一爐,成本也低下去不少。

煉出的鐵水含碳量高,就按照大宋最原始的辦法,反覆鍛打成熟鐵片,放入模具再澆灌鐵水,就可以降低整體含碳量,經過鍛打使之融合成鋼材。

這就還得有個水力鍛牀,將機械的力量給利用起來。

又畫了一張圖紙,軸承等關鍵部分蘇油說送老關頭一套,算是接待自己的報酬,其餘部件讓老關頭自己澆鑄組裝就成。

等到給老關頭解釋明白,一天也就差不多了,蘇油說道:“一天時間要改造工藝,難度的確有些大,差不多就只能這樣。”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死牛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陽關引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上課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金融操作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第一百八十四章 佈置第三百二十二章 老堂哥開炮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舉措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精神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證據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吳家莊第三百七十七章 誠意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飽便飛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七百一十六章 大工程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彈劾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 僞鈔第七十七章 蠻部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五百三十三章 看圖說話第七百四十一章 礱磨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軍校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三百六十章 綱領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大赦第七百四十六章 禮尚往來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擺事實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聖地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三百五十八章 富弼的炮轟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八百二十八章 齊射第四百二十九章 計相學宮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礬樓第五百六十四章 騎兵銃第三十九章 棄兒第七百二十四章 少年第一百二十六章 翊衛仙卿第九百七十八章 軍事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拍桌子而已第二百七十四章 磨刀石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培養第一千零一百章 大孩子第八百一十五章 重挫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十一弟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戰爭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第二百二十八章 對與錯第七百九十七章 朝廷知聞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三百五十九章 小隱君第六百七十八章 金姐兒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韓琦墓第九百三十六章 遠慮纖圖第三百二十六章 佈置第二百五十七章 南行集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戎策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填平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第四百七十五章 誰改變誰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四百九十七章 水傀儡第八百零二章 出兵第二百五十九章 學區房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出路第四百二十九章 計相學宮第五百零五章 擇術爲先第五百四十一章 軍器監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六十六章 取酒第二百零三章 水泥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歐陽內翰書》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一百八十一章 尊重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三十四章 蝕刻第九百零三章 專業第九百零一章 起義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園林設計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爺爺第五百八十九章 民夫第四十六章 石家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地雞毛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偵查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不速之客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