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縣令

第三十章縣令

現在的考生,窮究墳典而忽略時務,因此進士文章也是務虛的多,落到實處的內容其實很可憐。

到時候自己把考公務員寫申論的功夫拿出來,再結合實際引經據典翻成古文,呵呵呵,這便叫“六經注我”。入拗相公的法眼,還是有幾分把握的。

再不行,還可以先搞幾樣發明,得個賜職,然後走制科那條路,那個考的是實務,更是自己的強項。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就算得不到,才識兼茂明於體用還是大有希望的。

不過制科對平時的積累要求太高了,考試內容也多了好多,嗯,能不走就不走。

心裡這股勁被程夫人鼓起來後,蘇油突然覺得,所謂科場,似乎也不是那麼怕了。

想通了前後,擡起頭才發現天色已晚。

程夫人沒有打擾他,只在旁邊笑吟吟地看着,直到蘇油魂魄歸位,這纔打發他回家去休息。

次日早上起來,史洞修上門了。今天他要帶着蘇油去衙門立契。

瓷公雞還是瓷公雞,早早過來,是準備蹭程首富一頓早飯。

吃飯的時候,蘇油見史洞修眼發黑,不由得有些關心:“世伯,昨晚可是沒休息好?”

史洞修滿臉興奮:“賢侄,昨晚在燈下看玉瓷盤,盤子湊近燈火,隔着盤子就能見到一個光圈!”

蘇油不由得暗自好笑:“燈下不看玉。世伯,你該不是點着燈看了一晚上吧?你就捨得那些燈油?”

史洞修臉上神情一滯,似乎剛剛纔想到這個問題,想想又一揮手:“今天是好日子,我看過了,宜交易,使錢,乾脆鋪張一回。”

程文應呵呵冷笑:“那是,一百多貫錢買下毛都不長的山地,轉眼變成三百畝瓷土產業,作價七百貫,和兩個破窯折到七成股分,這好交易,換我都高興得睡不着!”

史洞修老臉一紅,不由得反駁:“你那瓷版,還有瓷印,不也是佔賢侄的便宜?”

說完一指牆上那幅五色套印觀音:“這門工藝,該當作價多少?”

程文應笑道:“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今年的官酒坊撲買,我準備給賢侄盤下來,以後酒坊的產出都歸他!”

史洞修就不以爲然:“就那酒坊,還指望掙錢?現在我都喝益州過來的邛崍酒……”

眼看倆老頭要吵起來,蘇油趕緊打斷:“磁窯後續事務繁多,處處都要用到錢財,史世伯佔七成,是應當的。”

史洞修得意洋洋:“聽到沒,賢侄都這麼說……等等,還,還要花錢幹嘛?”

蘇油笑道:“未雨綢繆,天然風化的觀音泥,很快就會有用光的一天。瓷石需得開採,粉碎,研磨,去雜,陳積,方纔達得到使用標準。”

史洞修大驚失色:“那得多少人工?!”

蘇油奇怪道:“爲什麼要用大量人工?用機械不好嗎?”

史洞修說道:“賢侄,要化石爲泥,什麼機械能做得到?”

蘇油說道:“當然也不是完全能替代人工,不過世伯放心,總能替代不少。我們先用現成的陶泥制瓷,以利經營,量力而行,總不至於讓世伯虧損。”

史洞修這才把心放回肚子裡:“如此倒是使得。”

吃過飯,程文應到底不放心蘇油,於是三人一同前往縣衙。

宋代是一個準商業社會,從契約立定便可見一斑。

首先契約是統一的官方格式,由官府印刷和掌握,並加蓋官印以示權威效力。

契約中還要寫明立契人,標的物,價值,位置,土地等級,邊界,來歷,立契原因,稅收,鄰居,交易額,擔保人,毀約責任……種種細緻。

立契之前,要先買定貼,類似官方申請表加草稿,填寫完,交縣衙審查三日,審查通過,再買正式契約謄抄。

一共需要購買四份,填寫完畢後,兩份契約由立契人分別持有,剩下一份存檔在縣衙,一份存檔在商稅院,手續繁雜而周備。

這是強行措施,如果立契不用官契,不依格式,不入檔案,但犯一條,均視同無法律效力。

爲了防止縣吏多印契約貪污契稅,契約的印刷權還被收歸州府,而且以千字文爲批次號,按月逐批印刷,按各縣契約使用預算髮放,其嚴格程度不亞後世增值稅發票。

同樣,民間使用白契,屬於意圖逃稅,這是違法犯罪行爲,鼓勵告發,施加懲罰。

兩位家主光臨,驚動了縣老爺。

知縣姓宋,四十多歲才考上進士,磨勘十年當的眉山知縣,早已失了進取之心,倒是喜歡清靜,加上眉山又是附廓縣,樂得輕鬆,處於半退休狀態。

程文應官方身份是大理寺丞,正五品,雖然是個榮銜,但比宋知縣的從七品高了太多,而且地方事務其實多是江卿世家照料,因此縣令對程文應格外尊敬,老遠見着就拱手過來:“哎呀呀兩位老賢達,怎敢勞動您二老親臨,有事情來個帖子,老宋親臨府上恭聆教誨纔是。”

說完又道:“程史兩家在碼頭開了義棚,賙濟孤貧及往來客商腳伕船工,實在是宅心仁厚。事情一經傳揚,州府縣上,都是大增光彩啊。”

程文應笑道:“這事情啊,倒是我身後這小子首倡,蘇油,來見過宋世伯。”

蘇油乖乖上來見禮,又是一番客套。

敘完雜話,史洞修才說道正事。

這兩人出面,那就特事特辦了,幾人坐官衙後廳談笑,稅監跟縣丞幾次奔走,瓷坊事情就辦得妥妥當當。

然後程文應便打聽起官酒坊撲買的事體。

宋知縣拱手道:“酒坊的事情,瞞不過兩位,今年上頭壓下來的本務費是五百貫。我正拿着這事情頭痛呢。”

程文應說道:“一年五百貫,按常理這酒坊應該大賺纔是。”

宋知縣苦笑道:“老賢達說得是極,按常理的確是如此,可事情有時候,它偏不按常理啊……”

縣丞在一邊幫腔:“說起常理和特例,這川峽賦稅流變,其實便是一個例子。”

“當年大軍入蜀之初,橫侵暴行,用官貪虐,以致反叛不絕。故而前有王小波、李順之民變,後有劉旰,王均之兵變。”

“直到呂餘慶出守成都,太祖諭曰:‘蜀人思孟昶不忘。卿官成都,凡昶所榷稅食飲之物,皆宜罷。’餘慶奉詔除之,蜀人始欣然。”

“也因太祖此諭,蜀地從此安定下來。大宋各處施行榷酒法之時,而我獨無。故有‘西蜀不榷酒,河北不榷鹽’之說。可不光是酒這一項,鹽,茶,亦在其列。”

程文應也嘆息道:“其實少俞公所見極明:‘甲午之亂,非蜀之罪也,非歲之罪也,乃官政欺懦,而經制壞敗之罪也。詔令不布,王澤不流,於是三盜乘而互亂,則奸臣之罪也。’可謂痛心疾首。”

知縣也嘆息道:“正因如此,立國之初,蜀人‘好讀而不仕。’與朝廷格格不入,少俞公詩云:‘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當有所刺。這心啊,就沒在一處。”

程文應笑道:“近年不是已經有所緩和了嗎?我家兩個不才,不也出了科場,理政料民了嘛。”

宋知縣拱手道:“程公家學文章,下官是佩服的。”

說完又苦着臉道:“說回酒政,我眉州乃蜀中水路樞紐,四方商賈雲集之鄉。唉,不專榷還好,專榷之後,本地酒坊,反受嘉益轉運過來的酒擠迫,寸步難行啊。”

程文應問到:“這是爲何?既然專榷實行,那他州酒就不能入境了啊?”

宋知縣道:“話是如此,可益,眉,嘉三州,一水上下,眉州離兩頭不過百六十里,順風順水也就一日夜路程。”

“人家的酒品質好,以前又是熟門熟路做老的關係。專榷之後,上下游太守對轄下酒水出境,都睜隻眼閉隻眼,獨獨爲難我中游眉州。”

“向轉運司申訴了好幾次,始終杳無音訊。人家通過官船過來,品軼比太守還高,我區區一縣令,能拿他們怎麼着?這眼看就年底了,酒坊本務錢還差着一大截,唉……”

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體罰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議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十九章 蘇家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真道理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遊江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駁侄兒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河西學派第四百九十五章 掛綾查賬第二百六十六章 汴京風華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青唐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馬彬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學問還沒丟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海州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九百一十六章 守會安第七百二十四章 少年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經濟學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九百一十一章 奇怪的戰爭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轉輪銃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蕃坊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謀算第六百八十八章 玉津園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兩賦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出賣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寶鈔顯靈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七章 嫁人的問題第八百八十五章 聚會第三百五十章 再見蘇軾第一百四十六章 君君臣臣(上架求定)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兩百零一章 可龍裡號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蔡確的下場第八百八十九章 大法螺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一百四十章 危機與對策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請客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作戰計劃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問題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光脛轉運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照會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癒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龜賊弄潮圖第八百六十九章 張道長第四百章 物盡其用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涼州第三百三十章 王文鬱第四百九十九章 開幕式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美食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救災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一手長刀,一手寶鈔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夜襲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步兵炮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金殿捉婿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處第二十七章 定價第八百九十四章 大工程第七十章 授課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七百二十九章 禰衡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廷議第二百六十一章 歐陽修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美食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大河之威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農事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產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文和武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問詢第九百九十六章 種山藥的道理第三百一十七章 狐大仙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四百二十五章 紅旗猶帶冷梅香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軍事之外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三十五章 產業佈局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臣才天授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種珍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文武之別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