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奏對

bookmark

第三百四十章奏對

趙曙說道:“使節不用着急,當日引伴如今就在家中戴罪,孰是孰非,一問便知。”

接着又問狄詠:“使節受傷,又是怎麼回事兒?”

狄詠說道:“蘇探花當時就指責夏使,並問遼使這個少帝是契丹國主冊封的嗎?耶律大使說並無此事,蘇探花便說那西夏國主只可稱小王,而不可稱少帝。”

“西夏使節便大怒,張弓取箭,欲射小蘇探花,臣見情形不對,趕緊使跤撲之法制住了他。”

說完京兆府屬員呈上一支簪子:“刺傷夏使右手的,乃是一支簪子,臣也不知從何而來。”

阿囤彌伸手取過,很自然地戴在自己頭上,施了個宋人仕女的禮節:“這是末將的,夏人使團將刀拔了出來,我與高侯爺也只得挺刃自衛,控制局勢。或是混亂當中,簪子掉落傷了夏使,也是可能的。”

這事情頗有古怪,但是所有當事人裡,只有阿囤彌一個女生,而且這妞一身的眉山貨,和那隻簪子搭配完美,說是她掉落的,還真就是唯一的理由。

趙曙之前聽大家叫她將軍,待這小娘子竟然也自稱末將,不由覺得太匪夷所思了:“你是……”

阿囤彌襝衽施禮:“參見陛下,末將乃二林部撫遠大將軍阿囤赤尊之女。父親領益州路防禦使,益州路兵馬鈐轄。我與兄長阿囤烈受命爲副鈐轄,掌囤安軍駐泊守戰之事,曾有朝廷頒賜的玉帶,印信,錦衣爲憑。此番乃是作爲大理小高侯爺弓弩教師而來。”

趙曙對縱多的羈縻州頭人將領也分不太明白,富弼在一邊低聲說道:“陛下,二林部囤安軍,與江陽城控鶴軍,是兩支只佔名目,不耗錢糧的隊伍,屬於羈縻州編制,數次助官軍剿滅西南夷叛亂,也算功勳卓著。”

這麼一說趙曙也想起來了:“西南鶴脛弩,就是小蘇探花所獻,據稱乃江陽城義勇所用,是吧?”

富弼說道:“正是,還有炮弩,也要着落到小蘇探花和這位夷人女將軍身上。”

趙曙微微點頭,這纔對吳綜說道:“如此說來,夏使受傷,乃是意外而已。”

這時鴻臚寺官員將當日接待的引伴帶到了這裡:“陛下,待罪臣高宜帶到。”

高宜一摔袍袖,大踏步上前,一臉不服:“陛下!臣無罪!西夏使臣實在無禮!臣敢請陛下逐之!”

吳綜梗着脖子:“引伴謂當用一百萬兵,遂入賀蘭穴,這話你說過沒有?!此乃何等語言?”

高宜扭頭瞪眼:“是你言必稱西夏國主爲少帝,故高宜纔有此對!是使者有錯在先,而不在引伴!”

說完轉身對趙曙施禮:“還有,陛下,當日夏使與隨從等至順天門,欲佩西夏國主賜魚及以儀物自從。”

“此乃僭越之舉,如讓夏使得逞,大宋顏面何存?!小臣當然禁之不納,讓其解下配飾,退去儀從,方得入覲。”

“然夏使倔強,必欲強持。小臣只好將之留止外廐,絕其供饋。”

“陛下,這是鴻臚寺舊例,查閱典籍,自當知曉,並非小臣自作主張!聽聞臺諫以此參劾小臣,小臣不服!”

富弼說道:“先外而後內,你的處置,此後再議。夏使吳綜,你可有辯言?”

吳綜咬着牙,不再說話。

韓琦說道:“事情已經清楚,原來非我大宋臣工應對失當,處置不公。那就請夏使自帶宋皇的一封詔書回去,讓你家國主今後精擇使人,莫要滋事尋釁,遺笑天下。”

知制誥是蘇油的老熟人張方平,轉眼擬好詔書,交於吳綜。

吳綜滿臉羞怒,面紅耳赤地說道:“大宋君臣如此相待,我家國主,必有厚報。”

說完甩袖而出。

趙曙卻不理會他,轉身對簾內說道:“太后,如此處置,可還妥帖?”

簾內曹太后道:“此事臣工們爲了大宋顏面,據理力爭,本無過失,這西夏使節實在是過於跋扈,官家處置得甚好。不過剛剛有一人從頭到尾未發一語……”

趙曙點頭:“鴻臚寺引使節們自去休息,餘人也退下吧。蘇油留一下,還有事情要問你。”

待到衆人去後,蘇油才躬身施禮:“蘇油參見陛下,參見太后。”

趙曙說道:“聽聞你得到朝廷文書,竟然連夜啓程?”

蘇油躬身:“是,聽聞夔州父老準備集會於衙前強留蘇油,微臣只好掛印於大梁之上,夤夜……呃,逃了。”

就聽見“噗嗤”一聲笑,卻是韓琦之下,富弼之上位置的一個年輕人,蘇油自然認得,便是一起釣過一次魚的高家小哥。

坐在這個位置,蘇油便知道他是誰了,這小子如今已經改名爲趙頊,不過還沒有進封穎王,帶着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淮陽郡王的名頭,論起來蘇油該稱呼使相或者王爺。

不過現在是君臣奏對,蘇油只好和他微微點頭,表示打過招呼,和對老張一樣。

韓琦笑道:“聽聞明潤在夔州大展神威,誅除田承寶,五千狼狫兵一日之間灰飛煙滅,如何卻害怕鄉民聚衆?居然用了個逃字,這不是有失官體嗎?”

蘇油答道:“君子之道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如果蘇油不逃,被夔民強留的話,既是讓朝廷爲難,也是陷百姓於不義。夔州新附,動盪不得,爲了避免後續的麻煩,因此只有逃了。”

“木葉蠻田承寶,我曾兩次召之,共議發展之策,奈何他不服王化,興兵造亂,那也只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趙曙問道:“正要問你,你初至夔州之時,手下無一兵一卒,而時不假年,即得精卒兩千有餘,其後竟能克逾倍強敵,是何緣故?”

蘇油躬身道:“臣在夔州,所倚者,天時地利人和而已。”

“夔州氣候佳宜,適合水稻種植。奈何周邊熟蠻,不習水利,不懂梯田。而眉山這些技術早已成熟,所種稻谷來自占城,滋味稍差,然產量極高。因此稍加整飭,修塘引水,改麥爲田,戶產即增一倍。此乃天時。”

“鄉諺有云‘手中有糧,心頭不慌’。加上魚,禽,畜的配套出產,如今夔州連帶周邊地區,家家有餘糧,戶戶有雞鴨,人心思定,自然會站在官府朝廷這邊,播亂者人人銜恨入骨,這就是人和。”

“夔州所產其實頗豐,金,銀,鹽,汞,加上苧麻,足以成業而厚養其民,然金銀礦產,長期爲木葉蠻所佔;鹽因技術落後,產量不高,幾處滷水飛泉,白白流入江中浪費;而苧麻竹木柑橘之類,也因峽江垮塌,棧道封閉,導致運不出去。”

“不過夔州自古地利所在,扼控巴蜀,俯瞰荊湖。只是我朝一直未得利用而已。安定人心,消弭動亂之後,只需要打通交通,發展礦業,外送物產;再建造倉廩碼頭,使之成爲蜀地和荊湖吳中的轉運樞紐,萬商雲集,百業齊興,可坐而立待。”

“所爲難的,只是肇造之初,缺人,缺財,缺稻種雛苗。所幸微臣在眉山還算有幾分薄面,與二林部,江陽城也親熟。作爲晚輩求告,幾處親長都伸出援手慷慨相助。加之路郡官長寬和,僚屬支持,朝中諸公信任,讓臣得以放手施爲,纔有了夔州今日此番景象,實是齊心而合力,非臣一人之功。”

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功業第七百四十六章 禮尚往來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鞏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六百三十二章 瘋狗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西部大開發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記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五章 春天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邢恕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譚第七百三十八章 誰剽竊誰第九百三十九章 唐慎微第二百三十五章 打探第一百八十八章 捱揍第九百零三章 專業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快樂的趙煦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第二百九十八章 徘徊太多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五十三章 訛詐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擊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四百四十五章 婚後第二百五十三章 控鶴軍(爲本書第一位盟主幸福前行加更)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救災第四百四十章 再見可龍裡第九百三十四章 鄒時闌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二百一十二章 同學紀念冊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宋東方朔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九百九十章 湯泉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自貶第一百一十四章 商議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國第四十三章 張象中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設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自反而縮第九百一十三章 新聞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六百五十五章 反問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三百一十六章 靈柴第三百六十六章 火邊子第二百五十九章 學區房第二百三十三章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運第六百六十八章 失蹤第九百四十九章 招供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四百八十四章 諒祚之死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文殊奴第二百三十三章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一千零九十章 和蚨祥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見董非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蔡確的思量第一千八百零八章 侄子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一百九十七章倒春寒第三百五十章 再見蘇軾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戰的腳步第六百八十六章 分類學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父子對話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掃蕩第二章 嘴炮堂哥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見面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大赦第九百一十五章 曹南第一百八十章 洗腦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三百八十八章 對答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一千零八十五章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選擇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朝儀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十五章 名聲也是個好東西第五百六十四章 騎兵銃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見董非